何文修
(重慶市魚洞中學校 重慶巴南 401320)
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國的思想基礎,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是現代法治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基于種種原因,目前全國大部分高中并沒有設立獨立的法治教育課程,法治教育的重擔,落在了班主任身上。對于絕大部分非法律專業出身的班主任來說,如何對高中生進行法治教育,亟需理論總結和經驗指導。本文以一節著作權法法治教育主題班會為實例,探討將法治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的具體策略。
隨著國家法制化進程的加快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知識產權已經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高中生將是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知識創造,科學創新的重任,他們需要理解《知識產權法》推廣的意義,并具備初步的知識產權意識。這節法治班會課以《知識產權法》中的《著作權法》為切入點,通過情境化教學,將枯燥的法律術語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作權意識。
通過著作權法權利和義務探討,培養學生著作權意識,彰顯著作權立法精神。
通過辯論活動,準確把握著作權法權利與義務,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通過對修改草案提意見活動,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意識。
設計意圖:借學生熟悉的動畫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動手創作自己擁有著作權的作品,為下一步的探究學習做好情境鋪墊。
學生活動1: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作心目中的孫悟空形象,并展示作品。
學生活動2:請大家推舉一位同學扮演“出版社代表”的角色,由代表選出最心儀的作品,并出面交流讓創作小組同意出版,其他同學為雙方出謀劃策。
老師根據學生的活動成果,歸納著作權法核心知識點:

著作人身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著作財產權:使用權、許可使用權、轉讓權、 獲得報酬權等等著作權
教師出示自己畫的非常精致華麗但是和電影《大圣歸來》幾乎一模一樣的孫悟空畫像,讓學生辨析哪些作品擁有著作權。
師生共同歸納:
1.藝術價值不是衡量作品是否受法律保護的標準,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最重要的特性是“獨創性”。
2.不抄襲,不侵權,是創作者的基本義務。
案例分析:上海電影制片廠起訴新金珠寶公司侵犯孫悟空動畫形象著作權案
問題:新金珠寶公司是否侵犯了上海電影制片廠《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美術形象的著作權?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代表展示探究結果。
師生共同歸納結論: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這是我們的權利。
問題拓展:“合理使用”法條(節選)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1)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老師:2014年國家版權局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將“合理使用”第一條第一款做了修改。
課件展示:
(2)為個人學習、研究,復制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的片段;
設置辯題:
該條款的修改有利于對孫悟空等經典形象的傳承
該條款的修改不利于對孫悟空等經典形象的傳承
根據辯論成果,師生共同歸納:應該怎樣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經典文化?
1.個人權益和公共權益的協調一致。
2.既保護創作,也保護傳播,維持個人權益和公共權益的協調一致,最終促進文化發展與繁榮,這是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
教師過渡:著作權法發展歷程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置對現有法條和修訂草案相應法條的辯論活動,讓學生真實地做到公共參與。引導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探究個人權益和公共權益的關系,思考如何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繁榮,層層深入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同時通過對著作權法發展歷程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法治在路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
結合課堂上辯論的修訂草案,讓學生把對著作權法法治的期待,或者意見寫下來,然后寄給國家版權機關相關部門。
設計意圖:真實的情境和真實的活動從開始貫穿到結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切身參與法治進程,做到知行合一,增強公民意識和責任感。
這節班會課設計層層遞進,具有很強的思辨性,情境化教學讓學生潛移默化中領會了原本深奧的法律知識,培養了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加強了公共參與。但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這是一節為高中生設計的主題班會,畫孫悟空面具的步驟占據的時間略長,而且不是非常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們在辯論環節各抒己見,但是很多同學執著于細枝末節,并沒有從全局出發,以及基于法治精神進行思考。在后續的調整中,應該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水平,設計更加具體的引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