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芳
(鄭州商學院 河南·鞏義)
[提要]本文以鄭州市三次產業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鄭州市三次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縱向分析;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運用DEA-VRS模型對鄭州市三次產業競爭力情況進行實證分析,且與其他中部省會城市三次產業競爭力情況進行橫向對比。并根據分析結論,就如何提升鄭州市產業競爭力給出對策建議。
2017年1月2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同意河南省政府《關于懇請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函》,鄭州開啟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的新征程。在“中心城市建設”的國家政策背景下,鄭州市應大力促進本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2020年,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大,為使有限的資源和技術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鄭州市必須集中有限的資金、資源和技術優先發展具有競爭力、成長性好的行業,利用非平衡的發展模式促進個別行業的優先發展,以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達到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的目的。而提升鄭州市產業競爭優勢,需確定合理的產業構成比例,更要認識特定行業競爭力,以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產業增長極。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為鄭州市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撐,從而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因此,對鄭州市產業競爭力進行研究,以準確把握鄭州市產業結構,為優化鄭州市產業結構、提升鄭州市產業競爭力和順利推進鄭州市中心城市建設提出有效的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據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鄭州市生產總值為11,58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相對于2018年增長了6.5%。人均生產總值為11.3萬元,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40.9億元,下降4.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617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831.8億元,增長7.1%。2019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見圖1。(圖1)
圖1 2019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圖
(一)第一產業增長緩慢。2010~2019年間,鄭州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22.8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40.8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38%。2010~2019年的10年間第一產業增長緩慢,其年復合增長率遠低于鄭州市生產總值的年復合增長率。同時,2010~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降低,從2010年的3.05%下降到2019年的1.22%,而且2010~2019年鄭州市第一產業環比增長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而且近3年均為負增長。
(二)第二產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率逐漸降低。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2,197.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617.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71%,但低于鄭州市生產總值的年復合增長率11.14%。同時,2010~2019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降低,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率逐步下降,從2010年的54.54%下降到2019年的39.84%,見圖2。(圖2)
圖2 2010~2019年鄭州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圖
2010~2019年鄭州市第二產業環比增長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且自2015年起鄭州市第二產業環比增長率均低于鄭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環比增長率。
(三)第三產業成為鄭州市第一大產業。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709.1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6,831.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4.9%。第三產業增長迅速,年復合增長率高于鄭州市生產總值的年復合增長率。同時,2010~201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長,從2010年的42.42%增長到2019年的58.9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于2016年超過第二產業占比,且近幾年一直大于第二產業占比,成為鄭州市第一大產業。2010~2019年鄭州市第三產業環比增長率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2010~2013年為第一階段,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減慢;2014~2017年為第二階段,第三產業發展迅速;2018~2019年為第三階段,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減緩。且自2012年起鄭州市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均快于鄭州市地區總體經濟發展速度。
本文以鄭州市三次產業作為研究對象,運用DEA-VRS模型對鄭州市三次產業競爭力情況進行分析,并將鄭州市三次產業競爭力情況與其他“中心城市”三次產業競爭力進行橫向對比分析。為評價鄭州市產業競爭力情況,通過閱讀DEA模型的分析方法的相關文獻,同時考慮到指標的可量化性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將企業法人數、從業人員數量、固定資產投入量作為投入指標,將產業增加值作為產出指標。DEAP2.1軟件分析結果見表1。(表1)
表1 2019年中部六省會三次產業競爭力情況一覽表
(一)綜合效率總體上衡量決策單元的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效率情況。DEA-VRS模型結果顯示,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一產業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862,省市間第一產業綜合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第一產業綜合效率為0.48,排名第6位,低于中部六省會城市第一產業的綜合效率平均水平,且距離生產前沿面較遠。鄭州市第一產業綜合效率水平顯示,鄭州市第一產業投入產出結構不理想,沒有達到DEA有效,競爭力不足。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二產業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862,市間第二產業綜合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第二產業綜合效率為0.938,排名第3位。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三產業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896,市間第三產業綜合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第三產業綜合效率為0.623,排名第6位,低于中部六省會城市第三產業的綜合效率平均水平。通過中部六省會綜合效率的橫向對比可知,在中部六省會中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均排名第6位,表明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不具有競爭力,遠不及其他中部城市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競爭力強。鄭州市第二產業綜合效率排名第3位,表明鄭州市第二產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競爭力較弱,不及太原市和長沙市第二產業競爭力。
(二)純技術效率總體上衡量決策單位的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DEA-VRS模型結果顯示,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一產業純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909,市間第一產業純技術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純技術效率為0.764,排名第5位,低于中部六省會城市第一產業純技術效率平均水平。鄭州市第一產業純技術效率水平顯示鄭州市第一產業技術水平偏低,在技術方面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二產業純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937,市間第二產業純技術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第二產業純技術效率為1,排名第1位。鄭州市第二產業純技術效率水平顯示鄭州市第二產業技術水平較高,在技術方面不存在資源浪費。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三產業純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913,市間第三產業純技術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純技術效率為0.693,排名第6位,低于中部六省會城市第三產業純技術效率平均水平。鄭州市第三產業純技術效率水平顯示鄭州市第三產業技術水平偏低,在技術方面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
(三)規模效率衡量規模變動對生產效率的影響,體現現有規模與最有規模的差距。DEA-VRS模型結果顯示,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一產業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938,市間第一產業規模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規模效率為0.628,排名第6位,低于中部六省會城市第一產業規模效率平均水平。鄭州市第一產業規模效率在中部六省會范圍內處于最低水平。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二產業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916,市間第二產業規模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第二產業規模效率為0.938,排名第3位,鄭州市第二產業規模效率在中部六省會范圍內處于中等偏下水平。2019年鄭州市、太原市、合肥市、武漢市、長沙市、南昌市第三產業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976,市間第三產業規模效率差異較大。鄭州市規模效率為0.898,排名第6位,低于中部六省會城市第三產業規模效率平均水平。鄭州市第三產業規模效率在中部六省會范圍內處于最低水平。
(一)研究結論。DEA-VRS模型結果顯示,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綜合效率水平在中部六省會中排名第6位,表明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投入產出結構不理想,沒有達到DEA有效,競爭力不足。鄭州市第二產業綜合效率排名第3位,表明鄭州市第二產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競爭力較弱,不及太原市和長沙市第二產業競爭力。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純技術效率水平顯示,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技術水平偏低,在技術方面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鄭州市第二產業純技術效率為1,排名第1位,表明鄭州市第二產業技術水平較高,在技術方面不存在資源浪費。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規模效率在中部六省會范圍內均排名第6位,表明鄭州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規模效率在中部六省會范圍內均處于最低水平。鄭州市第二產業規模效率為0.938,排名第3位,表明鄭州市第二產業規模效率在中部六省會范圍內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建議。鄭州市整體產業競爭力不足,沒有達到DEA有效,存在投入產出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現根據研究結果對提升鄭州市產業競爭力給出以下建議:(1)優化產業結構。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資金在產業間的投入,以調整和優化鄭州市產業結構。(2)提升產業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鄭州市技術效率水平顯示,鄭州市產業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偏低。建議政府部門重視人才培養和儲備,人才是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