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霏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鄭州)
[提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求學務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扎根城市的愿望愈發強烈,逐漸形成離農化的趨勢。隨著離農化趨勢愈演愈烈,農村地區的青年人數日漸稀少,日益變得空心化,甚至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本文概述農村青年“離農化”背景及現狀,通過文獻閱讀,結合自己的理解,分析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并給出自己的相關聯系和結論。
中國人口基數大,因此我國并不缺乏人才,但我國的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民缺乏實用技術技能。從農村發展的現狀看,發展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才問題,所以國家總是強調重視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開發人才的重要性,但高質量的人才在農村基層總是難覓蹤影。如何把農村青年留在農村,怎樣激活現代農村的人氣,促進現代農村的發展,這既是新農村發展的需要,也是新農村發展的關鍵。在城鄉規劃中,最重要的是為青年創造良好的環境,讓農村青年有機會為農村作出貢獻,這一點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例如,通過在土地利用、技術支持、項目實施和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讓身在農村的年輕人可以找到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
農村青年出現“離農化”趨勢在某種意義上是他們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在努力使利益最大化。然而,當農村的年輕人紛紛離開,奔向一個個城市,給城市帶來繁榮的時候,也留下了越來越空巢化、農村日漸衰敗的局面,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城鄉二元結構日益嚴重。
但是,近年來已經陸陸續續出現進城務工農村年輕人返回農村家鄉工作或創業的現象,山區青年返鄉現象告訴我們,雖然當前城市化的總體大趨勢不可逆轉,但城鄉之間的要素已經開始有合流趨勢,特別是那些有經驗、有技能、有資本的在城市里辛勤打拼過的農村年輕人,他們回歸農村后,就一定會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給傳統鄉村現代化帶來諸多變革。
(一)農村青年“離農化”背景分析
1、社會背景分析。近年來,由于城鄉發展水平差距不斷加大,農村青年對雖然出生在農村,但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對農村并沒有很深的感情,農村青年“離農化”現象日益明顯。農村青年“離農化”現象雖然為城市提供了足夠多的人力資源,為城市的發展和幸福做出了貢獻,但也留下了日益嚴重空巢和日漸衰敗的農村,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包括農業發展落后,土地耕作面積嚴重減少;社會問題眾多;農村各項基礎建設不到位,衰落明顯;沒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學習傳統技藝,于是很多地方性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傳承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的農村人口中,16~30歲這一個年齡段的人口中約有25%左右的人決定離開農村,去城市工作闖蕩。農村青年“離農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讓很多農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村變得日益空心化、凋敝化。
2、經濟背景分析。現代我國社會經濟大發展背景下,農村發展機會的匱乏導致農村人才外流嚴重。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勢頭比較穩定,但還是出現了一些限制因素。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城市里的機遇很多,但農民的生活仍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那些凡是能在城市立足的農村年輕人,大多都選擇放棄農村,奔向城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大量的農村青年開始涌入城市,離開農村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出現了愈發明顯的“離農化”趨勢。在中國南方的一些主要制造業中心,幾乎所有的工人都是年輕人(包括年輕女孩),他們愿意并渴望離開自己的村莊,到城市的大工廠當農民工。
(二)農村青年“離農化”現狀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可知,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數為29,077萬人,比上年增加241萬人,增長0.8%。在外出農民工中,年末在城鎮居住的進城農民工13,500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2019年,全國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8歲,比上年提高0.6歲。從表1可以看出,16~40歲的農民工所占比重為50.6%。(圖1、表1)

圖1 2015~2019年進城務工農民工數量與增速統計圖

表1 2015~2019年進城務工農民工年齡分布一覽表(單位:%)
從表2可以看出,2019年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比重為51%,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民工比重為48.6%,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表2)

表2 2018~2019年進城務工農民工就業情況一覽表(單位:%)
進城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20.4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2平方米。其中,在500萬人以上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增加較多,由上年的15.9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在300萬~500萬人口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為19.7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3平方米。(圖2)

圖2 2018年和2019年按城市規模分進城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統計圖
(一)城鄉發展水平的顯著差距。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很多農村地區都改善了陸路運輸、電力和通信。雖然很多地區的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我國整體的城鄉差距仍然明顯。如今,大多數農民已經脫貧致富,越來越多的農村社區擁有了干凈的街道和整齊的洋房。然而,農村教育滯后、醫療衛生服務滯后、就業機會稀缺,使得社會保障不完善、生活服務困難的問題日益凸顯。此外,農村社會生活單調,文化娛樂活動相對較少,公共文化活動不足。農民大多只可以通過看電視和打麻將來消磨時間和緩解孤獨感。雖然有些地方建了書畫室、報刊亭、舞廳,但大多都沒有什么村民去光顧,農民很難有精力或興趣參與和組織類似的活動。同時,全市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如看電影、聽歌劇、讀書報、讀詩、畫畫、跳舞、鍛煉身體等。對于現代的農村年輕人來說,他們正處在充滿激情和活力的生活階段中,自然他們很難接受農村極其單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但他們對城市豐富多彩、健康的文化活動充滿了渴望。因此,這座城市的對農村出身的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僅取決于其完善的設施,還取決于其相對較高的生活質量,這個數量能夠滿足年輕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無論是農民工還是研究人員,遠離農村的農村青年在適應了城市生活的節奏和生活方式后,都無法完全融入熟悉的農村生活。農村已經不再是那些從農村出來的年輕人的目標,他們極其渴望在城市過上體面的生活,并為此而努力工作。
(二)農村傳統觀念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一些地區的集體經濟越來越不景氣,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農村土地少人多的現象。由于農村地區無法滿足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很大一部分農村青年開始離開農村,試圖生存在城市里。農村的傳統觀念是,年輕人應該在復雜的社會中努力工作,積累經驗,發展技能,然后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因此,大部分農村人認為在城市扎根的年輕人是有能力的,而留在農村落后地區的年輕人是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
城市里豐富的就業機會和致富手段為廣大農村移民提供了展示個人技能的機會。對于農村地區的青年學生來說,相對寬松的環境和相對公平的進城機會也使他們甘愿成為“北漂”、“滬漂”等。
此外,為了實現“讀書改變命運”的夢想,農村家庭幾乎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出去上學。然而,隨著物價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農村家庭因為孩子的學費而陷入貧困,甚至因為孩子的學費而返貧。當一個農村家庭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時,農村學生回到家鄉打工幾乎等同于“沒有能力”,被稱為“學而不成”,成為其他村民教育自家孩子的嘲諷對象和“反面教材”,甚至讓他們的家人也遭受各種各樣的嘲諷。
(三)日益降低的土地眷戀感與心理依附感。在農業社會,土地曾經是農民的生命線,土地產出的農作物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最大保障。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如此依附于土地。時至今日,傳統農民那種視土地如生命,賴土地而生存的時代已經基本不存在了,那種躬耕于田壟之間、徜徉于稻麥之中的景象也隨之流逝而去。
鑒于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跌,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的收入遠遠不足以滿足他們在投資種子、化肥、農藥和其他巨額成本時的生活條件。由于糧價下跌,糧食產量下降,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對土地的依附和依賴性下降。同時,農民工的收入一直在提高,農民工的收入遠遠高于農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農村青年離開家鄉,形成了一大批農民工。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農村的年輕人一般都學書本理論知識,很少學工作技能和農技。這種“非農”教育和學習方式,當然很難在他們與農村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由于缺乏對農業活動的參與,目前部分農民子女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與土地的關系仍然疏遠。
由于農村資源相對較低,改變農村家庭在社會結構中的較低地位接受高等教育已成為農村家庭的內在期待。這就是為什么許多農村青年從小就深植于“逃離農村”和“跳出農業大門”的觀念,超脫農民身份成為他們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這無疑使他們對土地的感情越來越淡薄,甚至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農民子女在申請高考時不愿意到農業學校學習。
現代社會要應對農村青年的“離農化”趨勢,就要緊跟政府的步伐。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從根本上扭轉當前農村青年“親城市、疏農村”的傾向。
(一)農村青年“離農化”趨勢對策建議
1、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甚至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是農村青年“離農”的根本原因之一。這種情況下,發達的城市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進入城市,成為他們向往的“市民”。農村土地少、人口多、農業收入低、社會保障有待改善,而城市可以為農村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廣泛的平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夢想。農村年輕人的“離農”擺脫桎梏,為城市發展繁榮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推動城市化進程。但不能讓農村地區財富與衰退成為“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代價。
對于我們國家和政府部門來說,要堅持以宏觀的視野,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國家要加大對“三農”的相關決策的投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實施工業反哺農業策略;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相關的補貼,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糧食生產;繼續加大對農民的技術支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的農業科學素養和新技術技能,并通過相關專家的講授和定期定向的專業培訓,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打造休閑、農業教育、鄉村旅游等典型產業,不斷壯大城鄉經濟;鼓勵城市的剩余資本向農村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農村土地利用制度。
2、大力改善農村基層民生。農村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社會公共服務亟待改善,這是當前農村發展的一大短板,也是農村青年離農進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黨和國家就要充分發揮領導作用,不斷加大政府的政治引導和經濟支持。針對農村就業機會少、就業面窄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在農村和城市發展服裝、鞋業、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讓農村山區的待業年輕人就近就業。此外,國家和政府部門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不斷改革相應的財政支農機制,那些愿意返鄉創業的農村青年中的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政府提供相應的信貸和政策上支持,這樣才能讓他們在一開始有扎根農村的資本。
同時,國家相關部門要提高農村醫療安全水平,以達到有病可醫、有病能醫的目的,有效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村教育,加強農村校舍建設和教師引進,不斷改善農村學校設備和軟件條件,提高農村教育水平。要著力改善農村環境,營造山水秀美、街道整潔的生活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總之,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改善農村基層民生,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解決留鄉、返鄉農村青年的后顧之憂。
3、加強社會輿論引導。雖然農村日漸空心化、農村青年“離農”是客觀事實,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無望、前途渺茫,得益于土地流轉和機械化農業,農村可以繼續成為創業者的大舞臺,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農村是存在很多的的問題,但大部分農村的發展還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國家和社會應該要引導青年人客觀、理性地分析農村的現有問題。在宣傳和政策建議方面,要鼓勵廣大青年農民工和應屆畢業生下鄉創業,在更廣闊的農村天地里提高能力和積累經驗。
相關部門要通過一些典型的支教、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改善農村的社會氛圍,增加農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增加農村青年的信任感和興趣度,促進農村知識的普及,恢復農村的鄉村活力。國家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農村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繼承和發揚農民樸素和勤勞美好風尚。
(二)結論。除了城鄉發展水平的顯者差距、農村傳統觀念的影響、日益降低的土地眷戀感與心理依附感等因素外,農村居住環境較差、女性歧視現象嚴重、攀比之風日盛等,也是導致青年人遠離農村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農村青年決定“離農”是衡量城鄉經濟發展規模、自身職業發展空間、社會保障水平和城鄉生活環境等因素后的綜合選擇,而不是一時沖動。
由于城鄉一體化的不斷發展,現代農業從業者不一定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在這個經濟及科技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讓在農村出生的年輕人一直守在農村不出去闖世界是不現實的,但讓他們去城市里闖蕩之后再回到農村工作和發展是很有可能的,也更現實。總的來說,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加快實施,農村地區將有更多的機會,將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到或返回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