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瓊,陳曉明,劉華之
(1.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江西 贛州 341000;2.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感科,江西 贛州 341000)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主要指帶狀皰疹患者的皮疹愈合后,皮損部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且疼痛持續時間≥1 個月[1]。相關研究表明,PHN 的治療難度較大,臨床上僅50%左右患者可獲得不同程度的疼痛緩解,患者主要臨床特征包括持續性和/或自發性灼痛,自發性刀割樣疼痛或陣發性灼痛,感覺過敏以及無法忍受的瘙癢等,可伴有失眠、焦慮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西醫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為抗病毒、止痛、營養神經等對癥支持干預,針對病情嚴重患者實施阿片類藥物鎮痛,但效果不佳,甚至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3]。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采用中醫手段治療PHN 受到臨床的關注。隔物灸以及中藥穴位貼敷均為中醫常用治療手段,已被證實應用于多種疼痛性疾病中具有顯著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早期聯合隔物灸貼敷治療PHN 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PHN 患者探尋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PHN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醫組與對照組,各60例。中醫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8~74歲,平均年齡(51.29±10.83)歲;病程1~24個月,平均病程(10.72±3.82)個月;病變部位:腰腹部20例,胸肋部23例,上肢 10 例,下肢 7 例。對照組男 33 例,女 27 例;年齡 26~75歲,平均年齡(51.33±10.87)歲;病程1~24 個月,平均病程(10.75±3.84)個月;病變部位:腰腹部21例,胸肋部24例,上肢8例,下肢7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5]中PHN 相關診斷標準;年齡≥18 歲;接受抗病毒治療>7 d 以上,但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排除標準:過敏體質者;意識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或惡性腫瘤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發生嚴重病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西醫治療,加巴噴丁膠囊(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0202H8067)口服,每次0.3 g,每天3 次;腺苷鈷胺片(福建古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080)口服,每次1.0 mg,每天3次。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中醫組實施隔物灸聯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隔物灸方法如下:隔物灸購自南昌華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前適當晃動幾下,直至隔物灸發熱為止,隨后將其貼于患者病變部位,避免直接貼于過度腫脹、水腫以及破皮的部位,1~2 h后撕去。中藥穴位貼附方法如下:組方為甘遂、細辛、白芥子以及延胡索,上述4種中藥按照1∶1∶1∶2的比例磨成粉混勻,取生姜汁調和成為稀糊丸,將其分別貼附于患側的夾脊穴、臨近經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以及壓痛點,采用醫用膠布進行固定,每次4~6 h,每天1 次。7 d 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疼痛變化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神經遞質P物質(SP)、神經激肽-1(NK-1)水平以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臨床療效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相關標準判定:疼痛完全消失為治愈;疼痛顯著消失,但停止治療后偶有發作為顯效;疼痛有所減輕為好轉;疼痛無好轉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疼痛變化情況主要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總分0~10 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7]。血清SP、NK-1 水平以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檢測:分別于治療前1 d以及治療結束后1 d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6 cm 為離心半徑,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冰箱中保存備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具體操作以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相關試劑盒均購自武漢優爾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血清炎癥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2(IL-2)、IL-6及IL-1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中醫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中醫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組別中醫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 t值26.811 21.254 P值0.000 0.000治療前7.01±1.33 7.02±1.34 0.041 0.967治療后1.49±0.88 2.56±0.92 6.510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P、NK-1 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SP、NK-1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中醫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P、NK-1水平比較(,pg/m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SP and NK-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g/m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P、NK-1水平比較(,pg/m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SP and NK-1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g/mL)
注:SP,神經遞質P 物質;NK-1,神經激肽-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中醫組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2.38±0.10a 3.89±0.24a 44.986 0.000例數60 60 SP治療前2 044.32±234.86 2 037.85±240.10 0.149 0.882治療后174.57±18.38a 261.85±21.84a 23.684 0.000 NK-1治療前13.84±0.68 13.77±0.70 0.556 0.580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2、IL-6 及IL-10 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IL-2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血清IL-6、IL-10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中醫組血清IL-2水平高于對照組,IL-6、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2、IL-6以及IL-10水平比較(,pg/m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L-2,IL-6 and IL-10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g/m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2、IL-6以及IL-10水平比較(,pg/mL)Table 4 Comparison of serum IL-2,IL-6 and IL-10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g/mL)
注:IL-2,白細胞介素-2;IL-6,白細胞介素-6;IL-10,白細胞介素-10。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治療后16.20±2.38a 18.58±2.44a 5.409 0.000組別中醫組例數60對照組60 t值P值IL-2治療前11.22±2.39 11.49±2.40 0.617 0.538治療后15.01±2.38a 13.15±2.18a 4.464 0.000 IL-6治療前274.29±13.84 274.35±13.75 0.024 0.981治療后228.79±12.45a 253.84±12.77a 10.880 0.000 IL-10治療前21.41±2.38 21.38±2.40 0.069 0.945
西醫認為,帶狀皰疹的發病原因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多發生于機體免疫力低下人群,而關于PHN的具體發病機制尚存在一定的爭議,可能是受累脊神經節發生炎癥反應或是局部缺血、壞死,繼而導致致痛、致炎物質的產生,進一步使得感覺神經根發生明顯變性,從而刺激感覺神經興奮性升高,最終形成疼痛的惡性循環[8-10]。目前,臨床上針對PHN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且長期應用西藥治療,極易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預后。而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屬于“纏腰火龍”“蛇串瘡”等范疇,急性期為濕熱火毒侵犯機體,損害陰血,導致經絡失養,或閉阻經絡,氣血運行受阻,繼而引發疼痛[11-13],其中后遺神經痛主要是因濕熱毒邪未盡,繼而引起瘀血滯留經絡,不通則痛。因此,按照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應予以活血、解毒、祛邪以及止痛等手段治療[14-15]。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醫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中醫組低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研究[16]報道結果相似,表明隔物灸與穴位貼敷聯合應用,可顯著減輕疼痛。分析原因為,隔物灸發熱灸物層的主要材料包括鐵粉、氯化鈉、活性炭、水以及蛭石,升溫時間為5~18 min,持續作用時間可達2 h,于25 ℃條件下,其溫度高達40~65 ℃。可通過對相應穴位進行持久性溫灸,發揮驅寒化濕、行氣活血等功效,繼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而中藥穴位貼敷則是將中藥直接作用于人體穴位上,經由吸收、滲透等作用,繼而改善機體內的陰陽失衡,促進氣血經絡的運行,從而發揮顯著的鎮痛作用[17-18]。此外,治療后,中醫組血清SP、NK-1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SP是國內公認的與傷害性刺激密切相關的神經肽之一,可通過傳遞痛覺信號,繼而介導信號傳導,促使機體產生疼痛。而NK-1與SP密切相關,兩者特異性結合后可發揮生理作用,介導痛覺傳遞[19-20]。推測早期聯合隔物灸貼敷治療PHN 的可能機制與下調血清SP、NK-1 水平有關。另外,IL-2屬于抗炎、抗病毒因子之一,在機體受到病毒侵入感染以及疼痛時,其表達水平顯著降低,而IL-6與IL-10屬于機體促炎因子,在機體發生感染或疼痛時,其表達水平明顯升高。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中醫組血清IL-2水平高于對照組,IL-6、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醫組治療方式應用于PHN 中的治療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中藥穴位貼敷的方藥組成包括甘遂、細辛、白芥子以及延胡索等,上述中藥均為辛溫大熱之藥,以生姜汁調和后會對人體經絡腧穴起到溫熱刺激作用,從而發揮溫經通絡、消腫止痛以及散寒祛痹等作用。不僅可發揮扶助陽氣的功效,同時可驅邪外出,從而促進經絡疏通,氣血流暢。
綜上所述,隔物灸與中藥穴位貼敷聯合治療PHN 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血清SP、NK-1、IL-2、IL-6、IL-10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