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杉,高金虎,周淑娟
(廈門市中醫院耳鼻喉科,福建 廈門 361000)
兒童鼻出血患病率與季節、環境變化等有關,屬于耳鼻咽喉科常見病癥,經研究統計,病癥多發生于冬季、春季[1]。主要因干燥的氣候容易增加血管脆性、減弱纖毛功能,甚至還可引發鼻黏膜脫水,發生鼻出血,此外兒童因為血管薄弱,更易患病[2]。傳統治療方法包括鼻腔填塞、鎮靜劑、血管收縮劑、局部壓迫法等,雖可達到快速止血目的,但無法控制出血,甚至還可發生頭痛、鼻塞等不適感[3]。為達到理想效果,臨床有多種止血材料和方法,其中以鼻內窺鏡協助下等離子刀治療效果顯著,不僅為鼻出血提供準確、先進的診斷和治療,而且可檢查鼻腔任何部位,更好確定出血點,以便及時止血[4]。本研究旨在探究鼻內窺鏡協助下等離子刀治療兒童鼻出血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門診鼻中隔黎氏區鼻出血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單雙號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8.75±2.15)歲;平均出血時間(2.13±0.45)d;病變位置:雙側 15 例,單側 45 例。對照組男 32 例,女 28 例;平均年齡(8.69±2.24)歲;平均出血時間(2.54±0.33)d;病變位置:雙側13例,單側47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符合關于《高級鼻內鏡鼻竇手術技術(附光盤)》[5]中關于鼻內鏡相關適應證,且存在間歇反復鼻出血癥狀。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凝血系統、血常規檢查,結果正常;經前鼻鏡檢查確定為鼻中隔黎氏區出血者;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因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等因素導致鼻出血者;非鼻中隔黎氏區出血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鼻腔填塞術治療,家屬協助患兒采取仰臥位,清理鼻腔分泌物,隨后使用疊加的2 條2 cm長的膨脹海綿填塞入鼻腔(填塞時間為2~3 d),達到止血效果。
觀察組采用鼻內窺鏡協助下等離子刀治療,家屬協助患兒采取坐臥位,首先將鼻腔內積血塊全部清除,用腎上腺素棉片收縮黎氏區黏膜暫時止血,3 min后,家屬協助患兒取仰臥位,用2%利多卡因行黎氏區黏膜浸潤麻醉,在鼻內鏡(視野度0°,直徑為2.7 mm)引導下使用低溫等離子治療儀進行凝血,輸出功率為5檔,每次治療時間持續2 s。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鼻腔總出血量(以紗布、止血棉球、棉片以及吸引器瓶中重量預估出血量)、鼻腔黏膜恢復時間、通氣恢復時間、愈合時間以及隨訪3個月后復發率,并在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填塞期評估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 評分)評估患兒的疼痛程度,總分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強。
1.6 療效評價標準 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鼻腔黏膜已愈合,1個月內未再發鼻內出血,疼痛感明顯緩解;有效:出血量、出血次數明顯減少,創面有所恢復;無效:不符合上述指征的患兒。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時間段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各時間段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時間段VAS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in various time periods between two groups(,scores)

表1 兩組各時間段VAS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in various time periods between two groups(,score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中比較,b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 P值<0.001<0.001 F 交互值96.319 73.919治療前4.86±1.47 4.59±1.32 1.059 0.292治療中2.03±0.15a 3.19±0.57a 15.245<0.001治療后填塞期1.19±0.25ab 2.54±0.19ab 33.302<0.001
2.2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觀察組鼻腔總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通氣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鼻腔黏膜恢復、通氣恢復時間、愈合時間均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愈合時間(d)22.49±1.35 8.94±2.24 40.131<0.001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鼻腔總出血量(mL)35.48±2.53 62.31±5.45 34.588<0.001鼻腔黏膜恢復時間(d)2.75±0.31 1.57±0.23 15.821<0.001通氣恢復時間(d)3.77±1.56 7.59±1.42 14.027<0.001
2.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5 兩組復發率比較 隨訪3 個月,觀察組復發5 例(8.33%),對照組復發27 例(45.00%),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χ2=20.625,P<0.001)。
兒童鼻出血屬于耳鼻咽喉科常見急癥,可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存在,又可作為全身疾病的癥狀之一[6],由于大部分患兒出血位于鼻中隔黎式區,極易導致反復出血,此外,患兒年齡較小,抵抗力較差,一旦出血時間過長,可誘發低血容量性休克,故需盡早開展治療[7]。早期常運用鼻腔填塞法,可起到顯著止血作用,但填塞時間過長,極易引發感染,導致再出血,部分患兒在取出紗條后,甚至會引發鼻黏膜創傷,給患兒帶來痛苦,因此,不宜推廣應用[8]。
隨著醫療和內鏡技術的完善,鼻內窺鏡已成為鼻出血首選技術,具有照明、放大、多視角、視野廣闊清晰等優勢,能更好準確定位出血點,幫助醫生處理鼻腔病變,減輕患兒痛苦和創傷,運用于鼻出血患兒中,可對鼻腔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利于尋找出血點,有效止血[9]。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鼻腔總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鼻內窺鏡協助下等離子刀能更好地止血。分析原因為,鼻內鏡能借助顯示器、內鏡、冷光源照明作用顯示鼻腔內部出血情況,并更好進行微填塞及止血[10]。此外,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隨訪3 個月復發率、各時間段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鼻內鏡更高效、安全。主要是因鼻內鏡符合微創理念,可迅速找到出血點,與傳統填塞術相比,具有痛苦小、安全有效、操作簡便、視野清晰、診斷明確等優勢,聯合等離子刀,可利用低溫消融技術,減輕組織損傷,促使分子分離,縮小病變體積,不直接破壞組織,并緩解機體疼痛感。雖然本研究證實鼻內鏡等離子刀療效顯著,但仍有并發癥發生,對此需認真確定出血部位和黏膜病變情況,以便實施針對性治療方案[11]。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協助下等離子刀能準確定位出血部位,在鼻出血患兒中療效顯著,可減輕患兒痛苦,降低鼻出血復發率,但會延長鼻腔黏膜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