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王素芹,廖洪秀,佐靜
(攀枝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攀枝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的川滇結合部,北距成都614公里,南至昆明273公里,是我國西部最大、重要的鋼鐵企業-攀鋼集團的所在地,也是中國陽光康養旅居目的地之一,轄三區兩縣,常住人口123.6 萬。攀枝花市1965 年建市,外來人口居多,轄區釩鈦產業、熱帶農業、康養旅游業發展迅速,人口流動大,偶發輸入性病例,因此,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人力資源、人才隊伍結構、專業素質狀況是保證經濟快速發展和民眾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為了解攀枝花市疾病預防控制系統的人力資源現狀,為攀枝市疾病預防控制系統人才資源配置提供參考依據,現收集攀枝花市2018 年疾病預防控制系統人力資源資料,包括人員數量、年齡、工齡、學歷、專業構成和職稱分布等,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8年攀枝花市市級和5個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疾控中心”)共6所單位的在職(含編外)工作人員294名。
1.2 方法 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子系統-基本信息系統,收集攀枝花市各級疾控中心在職人員數量、年齡、工齡、學歷構成、專業構成和職稱分布等基本資料。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和Excel 2016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攀枝花市、縣(區)級疾控中心核定編制數294 人,配置 2.38 人/萬,其中東區配置最低 0.89 人/萬;全市共有在職人員共272人(編外31人),在職在編占81.97%,在職在編最高的是仁和區93.33%,最低是西區63.33%,每萬人口擁有在職、在編人員比例為1.95/萬;市級疾控中心擁有在職人員102 人(編外10 人);縣(區)級疾控中心共有170 人(編外21 人),其中人數最多的為米易縣49 人,最少為西區25人(編外6人),見表1。

表1 攀枝花市疾控機構基本情況分析
2.2 年齡分布 全市疾控中心在職人員年齡以25~44 歲為主 ,占 62.13%(169/272),其中 25~34 歲占比最高31.25%;≥55歲占比最低為5.15%。市級疾控中心35~44歲占35.29%;≥55 歲人員最少,僅占5.88%;縣(區)級疾控中心人員25~34 歲32.94%,仁和區最少僅占14.71%;市級疾控中心與縣(區)級疾控中心年齡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3,P=0.75),見表2。

表2 攀枝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年齡分布情況[n(%)]
2.3 工齡分布 全市疾控中心在職人員的工齡分布前3 的分別為20~29 年,占24.26%;10~19 年,占22.79%;<5 年,占22.43%,工齡占比最低的是≥30年,占14.71%,其次為5~9 年,占15.81%。市級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中,工齡10~19 年的比例最高,占28.43%;縣(區)級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中,工齡在20~29 年的比例最高,占27.65%。市級疾控中心與縣(區)疾控中心工齡分布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21),見表3。

表3 攀枝花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齡分布情況[n(%)]
2.4 學歷分布 全市疾控中心在職人員學歷以本科為主,占51.47%。市級疾控中心本科學歷占54.90%,縣(區)疾控中心本科學歷占49.41%;縣(區)級疾控中心人員研究生學歷僅占0.59%,低于市級疾控中心的6.86%(χ2=8.79,P=0.00);東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目前無研究生學歷人員;市級疾控中心中專學歷占2.94%,低于縣(區)級疾控中心的9.41%(χ2=4.11,P=0.04);全市疾控人員中無博士學歷,見表4。

表4 攀枝花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學歷分布[n(%)]
2.5 專業構成 全市疾控中心在職人員以公共衛生專業為主,占27.21%,其次為檢驗技術人員,占19.49%。市級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占28.43%,縣(區)占26.47%,縣(區)中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比例最高的為米易縣,占42.86%,最低為仁和區,占8.82%。縣(區)級疾控中心臨床醫學專業人員占比17.06%,高于市級疾控中心的4.90%(χ2=8.61,P=0.00),見表5。

表5 攀枝花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專業構成情況[n(%)]
2.6 職稱構成 全市疾控中心在職人員職稱以初級為主,占33.09%;其次為中級職稱人員,占27.21%;市級疾控中心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人員分布與縣(區)級疾控中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9),市級疾控中心無專業技術級別人員占31.37%,高于縣(區)疾控中心的20.00%(χ2=4.49,P=0.03),見表6。

表6 攀枝花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職稱分布[n(%)]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職責,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對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的數量、質量直接關系人民健康保障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以及履行政府公共服務的目標。
人力資源分布不均衡:全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核準編制數294 人,目前在職人數272 人,按照四川省委編辦、省財政廳、省衛計委印發的《全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編制標準實施意見》,市、縣級疾控中心人員編制總量按照常住人口的1.6/萬的比例核定,其中縣級編制標準為常住人口1.25~1.3/萬[1],攀枝花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整體上滿足編制配置要求,但是全市疾控機構編制配置分布不合理,米易縣編制配置最高,東區、仁和區編制配置未達到要求,鹽邊縣幅員面積3 269 km2,人口密度<80 人/km2,編制配置也未達到要求,核準編制數偏低。雖然全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平均編制可滿足配置要求,但整體編制空置率較高,達18.03%,中西區疾控中心編制空置率達36.67%。編制空置率過高,直接導致實際的工作人員不足,制約了傳染病防控、擴大免疫規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和自然災害救援等具體工作的開展,對建設“健康中國2030”的發展目標,推進實現人人享有健康和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戰略也不相適應,所以部分單位在編制未滿的情況下大量聘用編外人員來保障正常工作的開展,這與全省疾控中心人員結構現狀相符[2]。招聘人員過多,可能會出現工作推諉、不負責任、缺乏團隊精神等情況,使在編人員缺乏工作積極性,不利于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和實施[3]。近年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中的健康扶貧的開展、四川省援藏項目的實施,以及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疾控系統肩負著新發傳染病防控與研究、慢性病監測、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等工作任務不斷加重,急需政府部門加強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才引進的政策支持,按照實際服務人口數,參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指導意見,擴充編制,補足人員,充分發揮疾控系統自身作用和功能,服務社會經濟建設,保障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
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全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年齡主要集中在25~44歲,占62.13%,其中25~35歲人員,占31.25%,優于樂山市疾控體系人員年齡結構[4],表明攀枝花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以中青年為主,疾控隊伍穩定,人員年齡結構合理,人力資源梯度穩健。工齡方面,全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人員工齡集中在10~30年,主力工作人員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機構內部能有效起到承上啟下的“傳幫帶”作用,有利于疾控中心的健康發展,但5~10年工齡人員比例較低,存在斷層現象,特別是仁和區和西區疾控中心,這部分人員占比較低。從學歷結構上來看,全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本科學歷為主,占51.47%,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5],低于沿海城市浙江省[6]。學歷配置不均衡,部分縣(區)級疾控中心仍以大專及以下學歷人員為主,可能由于過去人才引進困難,放寬引入條件等因素導致。高學歷人才匱乏,研究生學歷人員集中在市級疾控中心,縣(區)級疾控中心僅西區疾控中心有1名研究生學歷人員,其他縣級疾控中心未能吸引到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具有知識密集型特征,對從業人員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學歷層次低,高素質人才缺乏,直接影響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建議多舉措吸引高學歷專業人才進入疾控部門工作,加強在職人員的在職教育和培訓,提升在職人員專業知識和服務能力。專業構成方面,主要以公共衛生人員為主,其次是檢驗人員,但是其他專業技術或不詳人員占16.91%,非衛生專業人員的進入,導致疾控系統工作運行效率不高,嚴重阻礙疾控系統穩定發展,各級疾控中心應嚴格控制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入疾控,逐步淘汰非衛生專業人員,改變目前人才畸形的現象,提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比例。攀枝花市縣(區)級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和檢驗專業人才緊缺,仁和區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僅占8.81%;檢驗人才更是嚴重稀缺,部分縣(區)疾控中心檢驗人才低于2016 年全省縣(區)級疾控中心水平的12.63%[7]。這與攀枝花市地理位置有關,攀枝花市周圍都是少數名族自治州或少數名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交通極為不便,專業人才引進和留住顯得十分困難。人員職稱分布方面,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占15.44%和27.21%,而初級和無專業技術級別人員占比高達57.35%,與全省、全國報道及相關研究報道一致[2,8-9]。按照四川省《關于加強衛生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聘用管理的指導意見》的相關規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控制標準,攀枝花市市級疾控中心(三級甲等)高級、中級、初級職稱人員比例應為1∶1.5∶0.83,縣(區)級疾控中心按照二級乙等衛生事業單位計算,其高級、中級、初級職稱人員比例應為1∶2.67∶3[10],但是攀枝花市市級疾控中心實際人員職稱比例為1∶1.42∶1.26,縣(區)級疾控中心人員職稱比例為1∶2.04∶2.87。攀枝花市市級疾控中心現有在職人員中初級職稱人員過多,而縣(區)級疾控中心中級和初級職稱人員過少,疾控機構內部職稱比例失調,加劇了職稱晉升和競爭上崗的難度,造成了人員職稱晉升的瓶頸,只能依賴退休、離職等自然減員來補位,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職工的積極性,最終導致人才流失嚴重[11]。全市疾控預防控制機構無專業技術級別人員比例達24.26%,與其他報道一致[12],按照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級評審管理辦法中規定的無專業技術級別人員<15%的要求,除米易縣疾控中心外,其他市、縣(區)級疾控中心均超過此要求,且市級疾控中心高于縣(區)級疾控中心。
綜上所述,人才是疾控中心發展的源動力,是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根本支撐。為更好的服務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新時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轉型,滿足疾控機構等級評審的要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合理增加人員編制,有效落實人力資源配置措施,轉變人才管理方式,建立切實可行的人才評估量化體系,增加財政配套,健全考核機制,完善獎懲制度,保障疾控事業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