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蘭
(重慶市云陽縣雙江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 404500)
婦科良性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嚴重且多發的疾病,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升高,對于該病一般實施手術治療,尤其對于無生育需求、年齡較大的患者而言,實施子宮全切術十分重要。由于手術本身具有創傷性,易給患者帶來應激反應,從而對患者免疫機能造成影響,而隨著微創手術不斷發展,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在臨床廣泛應用,取得顯著效果[1]。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腹腔鏡子宮全切術與開腹子宮全切術對婦科良性腫瘤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2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婦科良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簽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年齡45~56歲,平均年齡(51.21±1.52)歲。對照組年齡46~56 歲,平均年齡(52.17±1.71)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均無生育需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近期內采用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藥物;伴有急性炎癥。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腹子宮全切術治療。對患者實施麻醉后,打開患者腹腔,常規切除子宮,縫合手術切口,術后進行常規消毒[2]。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治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并鋪巾,在患者臍孔正中作一條長度為1.0 cm 的切口,建立CO2氣腹,采用腹腔鏡進行探查,將套針置入患者下腹麥氏點位置,然后將患者雙側輸卵管峽部切斷,下推膀胱直至宮頸外口水平,將子宮動靜脈、主骶韌帶切斷,采用電凝止血,將子宮切除后,經陰道取出,對患者后腹膜和陰道殘端進行縫合[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CRP、IL-6、TNF-α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4.55±1.02 7.35±1.66 6.172 4 0.000 0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術中出血量(mL)64.21±1.12 117.21±1.86 19.271 4 0.000 0手術時間(min)76.54±1.13 99.89±1.68 16.261 7 0.000 0肛門首次排氣時間(h)16.21±1.65 26.89±1.85 9.451 9 0.000 0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3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CRP、IL-6、TNF-α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注:CRP,C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TNF-α(ng/L)0.89±0.02 0.61±0.12 0.90±0.14 0.87±0.34 4.231 9 0.000 0 CRP(mg/L)6.12±1.34 4.39±1.54 6.10±1.35 5.64±1.31 6.271 4 0.000 0 IL-6(ng/mL)7.05±1.34 3.88±1.64 7.06±1.21 4.85±1.06 5.146 7 0.000 0
相關研究顯示,子宮肌瘤為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女性良性腫瘤疾病,該病發病率較高,雖然癌變率較小,但仍需謹慎[4]。該病以月經紊亂、腰酸背痛、尿頻尿急、陰道分泌物增多、下腹墜脹為主要臨床表現。外科手術及藥物治療為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逐漸被淘汰。研究發現,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無特異性癥狀[5],一般在體檢時被發現,由于患者癥狀與瘤體的數目、生長位置與大小具有相關性,因此,對于較大肌壁間肌瘤或黏膜下肌瘤,通常伴有經期延長、經期量增加等表現,若瘤體增大時,下腹部可觸及包塊,部分患者存在尿頻和尿急、腰酸背痛、下腹墜脹、陰道分泌物增加等情況,而隨著病情發展,易增加患者不適感,故需早診斷、早治療[6]。
近年來,隨著我國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得到廣泛應用,且具有較多優勢,如并發癥少、術野清晰、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排氣時間短、切口小、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婦科良性腫瘤首選方案[7-9]。對于該類患者實施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治療,由于手術切口小,能降低患者手術痛苦,滿足患者美觀需求,同時在手術過程中可實現治療、診斷同步進行,對維持患者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該項手術能最大限度控制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創傷性操作,降低應激狀態水平,保持患者免疫功能,利于術后早期恢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CRP、IL-6、TNF-α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取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子宮全切術治療婦科良性腫瘤,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