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奇,吳暉,葉妍婕,邵丹,洪麗芬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膿毒癥是臨床常見急危重癥,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50%~70%,其中約35%的患者繼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一旦發展成DIC,病死率就會顯著增加[1]。因此,積極改善凝血功能障礙是降低膿毒癥病死率的關鍵。本研究應用犀角地黃湯治療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并觀察其對凝血指標、中醫臨床癥候積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 例。治療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64.64±7.52)歲。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66.55±8.92)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18~85歲;符合Sepsis3.0的診斷標準[2];凝血功能障礙診斷標準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內科學》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相關臨床表現及實驗指標;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氣營兩燔證及血瘀證等制定,主要癥狀:身熱夜甚,甚則四肢厥冷,神昏譫語,肌膚散在紫斑,疼痛狀如針刺且痛處固定不移,舌質深絳,脈弦澀;次要癥狀:發熱持續不退,煩躁不寧,喘促氣急,腹脹便秘,口唇紫暗,或衄血,或尿血,或吐血,或便血,身目黃染,脈細數;具備主癥3 項加次癥2 項,或主癥2 項加次癥3 項,即可診斷。排除標準: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胃腸功能衰竭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治療期間輸注血小板或新鮮冰凍血漿者;臨床資料缺失者;治療未超過48 h死亡或出院者;嚴重精神疾病者;嚴重創傷性出血者。
1.3 方法 對照組根據《2016年膿毒癥與膿毒性休克處理國際指南》[4],給予早期液體復蘇、抗感染等治療,必要時給予血管活性藥、免疫調節、抗凝、機械通氣、血液凈化等治療,療程7 d。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犀角地黃湯治療,藥方組成:水牛角30 g、生地黃24 g、赤芍藥12 g、牡丹皮9 g,濃煎至100 mL,每天1劑,分2次口服或鼻飼,療程7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第7 天的血小板計數(PL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imer)、APACHEⅡ評分、膿毒癥相關序貫器官衰竭(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LT、PT、APTT、FIB 及D-Dimer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第7 天,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PLT,血小板計數;PT,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活酶時間;FIB,纖維蛋白原;D-Dimer,D-二聚體。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第7天比較,bP<0.05
組別對照組D-Dimer(mg/L)9.43±3.12 5.80±1.68a 9.30±2.91 2.48±0.84ab治療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PLT(×109/L)64.47±18.73 104.12±21.03a 63.31±20.17 138.28±24.08ab PT(s)20.31±1.61 18.16±1.61a 20.01±1.30 14.40±1.26ab APTT(s)79.84±14.54 71.44±13.25a 79.25±15.96 50.30±11.50ab FIB(g/L)7.40±1.23 5.34±0.99a 7.35±1.11 2.77±0.57ab
2.2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第7天,兩組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均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第7 天比較,bP<0.05
中醫臨床癥候積分7.91±1.31 3.64±1.30a 7.94±1.30 2.27±1.29ab組別對照組治療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APACHEⅡ評分21.72±2.31 14.49±1.87a 21.45±2.73 11.67±1.82ab SOFA評分7.84±1.23 6.91±1.35a 7.96±1.25 4.97±0.93ab
膿毒癥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感染致死的最主要原因,具有發病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點。膿毒癥患者常出現凝血功能障礙,病程后期可出現DIC,是膿毒癥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原因[5]。肝素是目前治療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的常用藥物,但近期有研究表明,其并不能提高整體生存率,同時,還可能增加出血風險[6]。所以,有關肝素治療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及具體方案,仍存在爭議。此外,還有干預PC、TFPI等凝血途徑的藥物,在理論上可發揮一定作用,但還需臨床進一步研究[7-8]。
近年來,中醫藥逐漸應用于膿毒癥的治療中,從拮抗毒素、維持機體免疫平衡、調節炎癥反應等方面進行研究,已彰顯了中醫藥治療膿毒癥的特色優勢。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以發熱和出血為主,屬中醫溫病“血分實熱證”的范疇。溫熱病邪,深入血分,血分熱盛,熱傷血絡,熱毒耗傷津液,血液黏稠,運行受阻成瘀。熱毒壅滯、瘀阻脈絡是本病的關鍵病機,故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是基本治則。犀角地黃湯是治療溫病血分證的代表方劑,由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組成。犀角為君,清心涼血而解熱毒,但由于犀牛是珍稀動物,現代多用功效相似的水牛角代替。生地為臣,涼血滋陰生津,一助犀角清熱涼血又能止血,二復已失之陰血。赤芍、丹皮共為佐藥,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藥相配,共成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劑。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PL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T、FIB、APTT和D-D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患者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及中醫臨床癥候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犀角地黃湯聯合常規治療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可明顯改善凝血指標,緩解臨床癥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嚴重程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