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張鳳蔚
(撫順市第二醫院整形外科,遼寧 撫順 113001)
皮瓣移植是臨床常用于修復創面及軟組織缺損的有效方法之一,皮瓣可以修復缺損較大,為創面供血差及抗感染能力差的部位提供豐富的營養,促進創面愈合[1]。然而,由于供區、受區的組織及解剖學差異,部分皮瓣移植術后會發生皮瓣臃腫,致使局部外觀受到影響,甚至是肢體正常功能也因此出現障礙[2]。臨床針對皮瓣移植術后出現皮瓣臃腫患者,常用吸脂術對其臃腫部位進行整形,以改善局部皮膚美觀與肢體功能正常[3]。目前,臨床對脂肪剝離吸脂術治療皮瓣臃腫的術后恢復情況探討尚不多見,基于此,選取本院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皮瓣移植術后皮瓣臃腫患者50例,旨在探究該手術在皮瓣臃腫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 例皮瓣移植術后皮瓣臃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予以脂肪剝離吸脂術治療。其中男24 例,女26 例;年齡30~66歲,平均年齡(48.06±3.45)歲;皮瓣移植原因:車禍傷18 例,機器擠壓傷 19 例,滾筒擠壓傷 13 例;皮瓣供區:股前外側皮瓣28例,其他部位皮瓣22例;術前皮瓣感覺分級:S0級(完全無感覺)26 例,S1 級(深感覺存在)24 例。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皮瓣移植術后皮瓣臃腫的診斷標準;患者年齡≥30歲;無血液系統、皮膚感染疾病。排除標準:伴有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者;已參與其他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脂肪剝離吸脂術實施的具體時間為皮瓣移植修復術后3~12個月,具體手術方法為:與患者進行溝通,對皮瓣臃腫范圍進行標記,之后予以患者全身麻醉或區域神經阻滯麻醉,將50 mL腫脹液配方(1∶1 000腎上腺素以及0.9%氯化鈉溶液)注入皮瓣內使其腫脹變硬。使用自制脂肪剝離器多角度、多層次分離處于淺筋膜的脂肪組織,再采用普通的負壓吸脂設備將淺筋膜中的脂肪吸出,檢查脂肪吸出后的皮瓣是否平整。若觀察到存在囊腫現象,考慮筋膜內局部脂肪存留,適當延長吸脂時間,延長吸脂口至皮瓣的1/5左右,而后盡可能除去皮瓣剩余筋膜組織。在吸脂的過程中還需注意避開血管、肌腱與神經組織。術后放置引流管負壓吸引后縫合切口,用彈力繃帶加壓止血,同時,對關節部位的皮瓣修復手術進行石膏固定制動。對患者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治療后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前后皮瓣感覺功能評分、滿意度評分、生活質量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以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會制定的功能評定標準評價,分有優、良和無效。優:治療后患者的臃腫局部大小及形態與對側比較,無差別,肢體功恢復,無嚴重并發癥出現;良:治療后的臃腫局部大小及形態與對側比較,基本相同,其肢體功能基本得到恢復,并發癥較少,但經對癥處理后可消除;無效:需進行二次美容修復。臨床治療有效率=(優+良)/總例數×100%。②并發癥:皮膚壞死、感染、局部瘀斑、皮瓣感覺功能減退。③皮瓣感覺功能評分:使用Fugl-Meyer 運功功能量表進行評估,該表分有上肢功能評分與下肢功能評分,共50個項目,每個項目使用0~2分3級評分方法,共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皮瓣功能恢復得越好。④滿意度評分:使用自擬問卷調查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程度,表中包含外觀美觀度、腫脹區域疼痛、臃腫局部變化情況及并發癥4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治療效果越滿意。⑤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LQ-C30)進行評價,包括情緒功能、身體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6項評分項目,單項分值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50例患者術后優22例、良25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患者術后無皮膚壞死或感染發生,但局部瘀斑3 例、皮瓣感覺功能減退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00%。
2.2 治療前后皮瓣感覺功能評分、滿意度評分比較 患者治療后的皮瓣感覺功能評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皮瓣感覺功能、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表1 治療前后皮瓣感覺功能、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滿意度評分61.63±3.25 91.29±3.24 32.32<0.05例數50 50皮瓣感覺功能評分56.45±6.64 86.11±5.15 17.65<0.05
2.3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生活質量63.54±4.87 83.45±3.44 16.70<0.0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情緒功能59.74±6.34 80.11±5.15 12.47<0.01身體功能58.34±5.25 79.20±5.24 14.06<0.01社會功能60.56±5.22 81.32±5.43 13.78<0.01角色功能61.15±6.01 81.44±6.03 11.92<0.01認知功能65.67±5.87 82.26±5.36 10.44<0.01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皮瓣移植術逐漸被用于燒傷、組織大面積損傷的整形外科中,臨床使用的皮瓣移植術與傳統帶蒂皮瓣修復術比較,既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又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改善其預后[4]。然而,皮瓣臃腫是皮瓣移植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皮瓣臃腫發生的原因與皮瓣缺血損傷、切口密切相關,由于慢性炎性反應刺激使真皮增厚,皮下脂肪堆積過多導致皮瓣臃腫[5]。目前,臨床修復皮瓣臃腫的方法主要有分次分區去脂術、切除皮瓣去脂作皮片移植術、吸脂去脂術三組,其中分次分區去脂術需多次進行,易造成患者精神痛苦與經濟負擔;切除皮瓣去脂作皮片移植術術后可能會出現皮瓣壞死,色素沉著情況,影響美觀;吸脂去脂術對于腰腹部存在皮瓣極度臃腫的患者而言,吸脂量較大,單一吸脂可能會使皮膚出現松弛[6]。
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4.00%,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00%。分析原因為,傳統的去脂手術主要通過切除皮膚及脂肪進行塑性,雖然治療皮瓣臃腫有一定的效果,但需多次手術,且術后會發生瘢痕、皮膚壞死及血腫積液等較多并發癥,多數患者并不愿意接受該種治療方式[7]。而脂肪剝離吸脂術治療費用較低、術后疼痛較少,并且只需進行一次手術就可將脂肪分離,其不僅可加快吸脂速度,還可促進皮瓣血液循環建立與恢復,加快皮瓣功能的恢復[8]。
治療后,患者皮瓣感覺功能評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分析原因為,脂肪剝離吸脂術術中可逐層分離脂肪層,且吸出淺筋膜的脂肪后,再對血管網進行負壓吸引,能促進皮瓣內的血液循環[9]。由于真皮組織及深部神經組織連接,因此,脂肪剝離吸脂術術后進行負壓引流,可更好地促進神經末梢爬行,進而促進皮瓣恢復彈性,避免出現色素沉著及痙攣,加速皮瓣感覺功能的恢復進程[10]。由于皮瓣臃腫的吸脂治療是在皮瓣修復術后的3個月進行,移植好的皮瓣中已逐漸出現新生血管,水腫的并發癥狀也已消退,皮瓣愈合正好處于愈合高峰期,此時進行脂肪剝離吸脂術,術后應用引流管對皮瓣內作負壓引流,可避免皮瓣積血,減少皮瓣表層的壞死情況[11]。患者治療后皮瓣無壞死情況,皮瓣感覺功能恢復良好,皮膚美觀程度不受影響,因此,治療后的皮瓣感覺功能評分、滿意度評分會隨之提高。
此外,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分析原因為,經脂肪剝離吸脂手術后,皮瓣臃腫改善情況良好,且再無復發情況,患者的外觀恢復滿意。同時,皮瓣感覺恢復時間隨著術后引流對皮瓣血流的影響而縮短,感覺功能恢復良好,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其生活質量隨之提高[12-13]。
綜上所述,對皮瓣移植術后皮瓣臃腫患者實施脂肪剝離吸脂術的效果明顯,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且皮瓣感覺功能恢復較好,患者皮瓣臃腫情況得到改善,其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程度與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