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勝男
(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阜新礦總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牙列缺失作為口腔科多發病,與牙周炎、齲齒等因素密切相關,影響患者咀嚼功能,此外,還會對患者發音、牙齒美觀度及個人形象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采用義齒修復治療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易出現牙槽嵴形態異常或牙錯位等問題,且保養復雜,美觀度、穩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1]。口腔種植修復治療以與人體相容性較高的材料作為牙根種植體并將其植入缺損部位牙床,可確保種植體與骨組織牢固結合,能取得理想的義齒修復效果,美觀度、舒適度及患者接受度均較高[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采用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失患者對咀嚼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75例。觀察組男40 例,女35 例;年齡21~77 歲,平均年齡(45.32±5.17)歲。參考組男43例,女32例;年齡20~79歲,平均年齡(46.34±5.09)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檢查確診為牙列缺失;牙列缺失原因包括外傷、牙周病、齲齒及先天性原因等;患者均能正常溝通。排除標準:合并高血壓或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者;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惡性消耗性病變者;有過敏史者;由于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等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有手術禁忌證者[3]。
1.2 方法 參考組患者實施口腔常規修復,對口腔與周圍皮膚進行消毒,應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將患牙清除干凈,復診后拔牙,然后為患者實施常規備牙,制作模型并指導患者佩戴[4]。
觀察組患者實施口腔種植修復,常規消毒并麻醉后于患者牙槽嵴頂部做弧形切口,切開并剝離骨膜及黏膜,充分暴露牙槽骨,定位孔道,然后應用1級裂鉆鉆孔道,確保直徑及深度適宜,應用2 級裂鉆進行全程擴展以形成種植窩,然后應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并降溫,緩慢將種植體移入種植窩,置入匹配的螺絲后沖洗和縫合創口,為患者實施X 線檢查,確保種植體與二期骨手術要求相符,然后為患者實施二期上部結構修復術。于術區放置合適的基臺,縫合兩側牙齦創口區域,1 周后拆線并制備種植義齒,完成制備工作后修復種植義齒[5]。術后為所有患者提供抗感染治療,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6]。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Newman 及Wheeler 設計的種植體效果評估修復前后兩組患者牙齒功能,主要評估項目包括美觀功能、舒適功能、咀嚼功能、言語功能及固位功能,各項指標評分均為10 分,評分越高表明牙齒功能恢復越好。②應用視覺模擬數字評分法評估修復前后患者牙齒美觀度,主要包括牙體外形及牙體色澤,觀察牙齦頸緣是否有黑線,色澤是否存在異常,評分越高表明修復美學效果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效:患牙色澤及咀嚼功能均完全恢復正常,咀嚼硬物時無不適感;有效:患牙色澤及咀嚼功能有所改善,咀嚼硬物時有輕微不適感;無效:患牙色澤及功能均無明顯變化,咀嚼時存在強烈的不適感。修復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修復前后牙齒功能指標比較 修復前,兩組牙齒美觀功能、舒適功能、咀嚼功能、言語功能及固位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修復后,觀察組牙齒美觀功能、舒適功能、咀嚼功能、言語功能及固位功能評分均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修復前后牙齒功能指標比較(,分)

表1 兩組修復前后牙齒功能指標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n=75)參考組(n=75)t值P值美觀功能修復前5.34±0.87 5.28±0.86 1.193>0.05修復后8.56±1.47 7.19±1.43 3.103<0.05舒適功能修復前4.91±0.76 4.89±0.75 0.923>0.05修復后8.23±1.25 6.51±1.23 3.596<0.05咀嚼功能修復前5.97±1.01 6.03±0.98 1.200>0.05修復后8.67±1.32 7.34±1.30 4.009<0.05言語功能修復前6.74±1.03 6.69±1.01 1.101>0.05修復后9.23±0.96 8.23±0.94 4.238<0.05固位功能修復前4.65±0.65 4.81±0.64 0.895>0.05修復后7.86±0.34 6.24±0.32 3.183<0.05
2.2 兩組修復前后牙齒美觀度比較 修復前,兩組牙齒美觀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修復后,觀察組牙體外形及牙體色澤評分均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修復前后牙齒美觀度比較(,分)

表2 兩組修復前后牙齒美觀度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n=75)參考組(n=75)t值P值牙體外形牙體色澤修復前64.23±8.56 63.25±7.98 1.193>0.05修復后85.35±8.23 78.03±8.19 5.284<0.05修復前63.45±9.08 64.02±9.06 0.976>0.05修復后87.89±10.10 76.45±9.74 6.203<0.05
2.3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47 例,有效27例,無效1例,修復總有效率為98.67%;參考組顯效37例,有效23例,無效15例,修復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修復總有效率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牙列缺損主要由外傷、牙周炎或牙齒齲壞等因素引發,屬于口腔科多發性牙齒疾病,老年人群為主要患病人群,若不及時給予患者針對性干預措施,對發音及咀嚼功能均會產生影響,同時會影響患者面部美觀度并降低其生活品質[7]。
常規口腔修復能取得一定的修復效果,但若患者牙體完全齲壞需預備大量牙體,病情嚴重患者需接受牙髓治療,出現牙周炎等相關并發癥的風險較高[8]。口腔種植修復在牙列缺失等疾病的治療中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植入種植體后不會顯著增加黏膜及骨膜張力,同時,還能獲取與骨組織牢固的固位支持,可避免細菌、食物殘渣等侵入骨內環境,有助于保證種植體骨段與周圍組織緊密結合,咬合力自種植體傳至下頜骨,對周圍骨組織產生刺激作用,能保證牙槽嵴的穩定性,可有效提高修復成功率,同時,也可降低根尖病、牙髓病、齲病等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9]。
本研究結果顯示,修復后,觀察組牙齒美觀功能、舒適功能、咀嚼功能、言語功能及固位功能評分均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觀察組牙體外形及牙體色澤評分均高于參考組(P<0.05)。口腔種植修復可根據牙齒模型植入合適的種植體,且種植材料與人體相容性較好,能與牙列缺失部位牙骨緊密融合,可取得美觀、舒適、完善的整體修復效果,且種植體還能對義齒發揮固位以及支持作用,無需通過磨損殘牙的方式進行基牙制作,可顯著減輕對牙周以及四周殘牙帶來的影響,有助于加快言語以及固位功能恢復。觀察組修復總有效率為98.67%,高于參考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口腔種植修復效果明顯更佳,與王鯤[10]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口腔種植修復能保證牙齒的穩固性,不會對健康牙體及牙齦造成損傷,患者佩戴后美觀度及舒適度均較高。牙列缺失患者應用口腔種植修復治療能改善其牙齒功能,種植體結構良好,修復效果理想,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