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煥
一、發展現狀
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轉的一種形式,是指部分不愿耕種或無能力耕種者把土地托給種植大戶或合作組織,并由其代為耕種管理的做法。土地托管現象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進程中產生的新成果。通過規模化的土地托管,有利于實現土地的集約化經營,便于機械化耕作及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管理,符合中央制定的土地流轉政策。初步統計,截至2020年底,滎陽市共托管土地面積0.70萬hm2,約占全市總耕地面積(3.60萬hm2)的19.44%。委托對象有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受托方有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經營組織,統稱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二、產生的背景及模式
(一)土地托管產生的背景
土地托管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其出現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農民對土地經營思想認識的轉變。年輕勞動力認為靠種地養家糊口費時費力掙錢少,不如外出務工,不想種地又不愿意丟掉土地;年長農民勞動力不能外出務工,靠種地力不從心,但又舍不得放棄土地的經營權。二是農業企業在流轉土地后,在農業生產方面出現專業人才缺乏、雇工難、管理跟不上等問題。土地托管正是在這種農民渴望“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與農業企業希望真正實現規模化種植與先進化管理這種需求的大背景下出現的。
(二)土地托管的模式
近年,隨著農村土地托管市場需求多樣化,滎陽市產生了多種模式的土地托管。一是農業生產的全程型托管。受托方承諾土地產量,收取一定的托管費用,為農戶提供農業從種到銷的整個過程服務,農戶交納托管費后,只需收益。二是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勞務型托管。農業企業將農業生產中各環節需要用工的項目委托給受托方承擔,企業負責種子、化肥、農藥、水電等全部農資投入,受托方向企業保障產量,組織勞動力負責耕種、施肥、施藥、灌溉等各項田間勞務管理,向企業收取用工費用,解決企業用工難、雇工難問題。三是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同環節的托管。農戶將農業生產過程中某個環節委托給受托方,受托方按勞務項目收取費用。如施藥環節按面積收取施藥費,收割環節收取收割費等。需要的環節農戶都可以對外委托。
(三)土地托管的盈利模式
土地托管節省了委托方的人力、物力,使受托方獲得了較大收益,同時,整村整組全程托管也增加了村組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三贏的局面,其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合作式運營。農戶與受托方簽訂種植收購協議,由受托方為農戶統一提供種子、化肥、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管理、收割、烘干、收購等服務。如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農戶統一提供種子、化肥、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管理、收割、烘干等服務,小麥收購價高于市場價格0.10元/kg,且補貼運輸費用0.04元/kg,玉米收購價與市場價持平。該模式通過分散式適度規模經營,讓合作農戶節約生產成本、增加產出效益,年均種植收入較一般農戶增加200元。二是服務型全程托管運營。農戶或農業企業將土地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代為耕種管理,受托方向委托方保證達到定額的產量,收獲農作物歸委托方所有,委托方向受托方交納一定的托管費用。主要程序是從農作物生產資料的采購、土地耕耙、播種到生產管理期間的飛防植保再到收獲、運輸等全程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來完成,農戶每年向社會化服務組織交納一定的托管費(托管費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等全部農業投入品費用)。目前,滎陽市每667 m2每年土地托管費用在670元左右,較農戶自己耕種每667 m2節約300元。三是收益型全程托管運營。農戶將土地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全權管理,社會化服務組織每年以所得每667 m2平均收益為基礎,按農戶委托地塊面積扣除農資、農機、用工等服務費用后發放給農戶。主要程序是農戶將土地委托村集體,再由村集體統一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統一種植管理,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對村集體土地采取“破邊、破埂、破路”的方式進行統一整理,實現“集中式”單一產品種植。農作物銷售后,再按托管面積扣除服務費用,剩余收益統一交回村集體,村集體以農戶簽訂的委托書按面積發放當年土地收益金。該模式增加了農戶收入,通過統一種植管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土地產出效益,農戶每667 m2收入較往年增加300元左右。同時,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對于合作社“破邊、破埂、破路”統一整理所增加的土地,所形成的糧食產量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另外,社會化服務組織每年按照受托面積向村集體支付土地管理費,目前66.67 hm2土地村集體可增加收入約7萬元。
三、發展優勢
土地托管開辟了實現農村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新途徑,連片的大面積土地不再由小農戶碎片化、分散式耕作經營,在耕、種、防、收各環節都可以委
托社會化服務組織上門服務,少許幾個人通過現代機械化作業就可以及時完成相關的農業生產,節省了勞動力,節約了農業生產資料,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
土地托管不僅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家里土地無人管的問題,而且在獲得外出務工收入的同時,家里土地的收成有了保障。對于受托方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綜合整理土地,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規模化生產效益;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提供機械作業、農業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服務,賺取服務費用。對于社會層面來說,土地托管既可以保護農民權益、保障糧食安全,又可以促進農村的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土地托管作為一種創新型農村土地經營方式,得到了農村土地經營者的高度認可,其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在人才技術、風險防范、資金需求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支持和引導。
(一)人才技術方面
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土地托管的受托方,對農產品市場前景的敏銳性較高,在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方面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相對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易出現農作物病蟲害預防不及時,應對極端天氣、突發狀況經驗不足等問題。建議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對象,同時依托縣鄉兩級農技推廣部門,加強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技術指導。
(二)風險防范方面
土地受托方大多屬于農民經濟組織,經濟實力弱,“賺起賠不起”,遇到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情況無力抵抗,不能向托管方及時兌現承諾。另外,目前土地托管雙方大多是口頭協議,缺乏法律層面的書面合同約束,一旦出現問題難以明晰雙方權責,容易產生糾紛。建議指導受托方、托管方簽訂規范的托管合同,同時,引導土地受托方參加各類農業保險,降低農業生產風險。
(三)資金需求方面
農村土地托管服務費用的支付多數是在農作物收獲后。前期農業生產的各項費用由受托方墊付,受托方自身運營發展不斷優化提升也需要資金,因此,為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康發展壯大,建議政府在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方面優先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傾斜。同時,協調金融機構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好對接,為其解決貸款難、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