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峰
近年,養殖業按照“企業操作、政府鼓勵、做大規模、板塊推進”的發展思路,以“調結構、上規模、提效益”為核心,逐漸走上無公害養殖發展之路,并以“綜合利用無公害養殖,充分發展無公害養殖”為依托,使無公害生豬在養殖、加工、銷售等方面逐步走向一體化。
一、科學規劃養殖場,創新養殖場發展機制
養殖企業針對養殖分散,污染嚴重,規劃不合理,免疫程序紊亂,仔豬死亡率高,品種落后,飼養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聯絡高校專家和不同行業的技術人員,如動物傳染病專家、動物繁育遺傳專家、動物食品安全專家、農業循環利用專家等,在場址科學規劃、引進新品種改良、新型雜交方法、免疫程序制定、合理使用藥品,以及食品安全、農業循環利用等多方面詳細研究,制定整套措施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管理。采取養殖場、銀行、科研院所聯合參與的發展模式,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多方作用,推進養殖場功能專業化、管理現代化,壯大養殖場的經濟實力,增強養殖場的帶動力。
二、科學規范品種引進,保證養殖戶的合法權益
養殖企業結合養殖場的實際,積極引進新品種,為保證養殖戶(場)的利益,與育種單位協商達成新品種推廣協議,規定引進新品種7天內帶病死亡的,到日齡原發性不能繁殖的,育種單位給予賠付,有效保護了會員、畜牧產業農民的利益。養殖企業利用科普陣地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宣傳工作,重點宣傳生豬新品種、疾病防治、生豬產業新聞、養殖方案、養豬新技術、行業資訊、建設規劃、藥品使用、食品安全等科普知識。
三、開展實用技術科普培訓,提高養殖場科學管理能力
養殖企業加強互聯網信息建設,建立博客網站,提高會員訪問量。通過互聯網了解全新科普信息,不斷更新網頁,發布養殖科普知識、養殖技術視頻,包括疾病防治、養殖新聞、養殖方案、養豬技術視頻、行業資訊、建設規劃等科普知識,擴散到周邊省份,供廣大畜牧產業農民瀏覽。通過培訓和現場指導,實現養殖場人員都能掌握高效的養殖技術,并結合一些突發事件及時進行指導。加強信息服務,成立“互聯網飛信平臺”,為廣大養殖戶提供科普信息服務,通過手機終端使養殖戶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養殖保健知識、最新獸醫咨詢、全國生豬價格、飼料價格等信息。信息化的發展,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得到廣大養殖戶的一致好評。
四、專家提供定期科普培訓講座
養殖場大多配置了科普培訓室,配備電腦、投影儀等,購置大批畜牧管理知識、藥品、防疫、疾病解剖技術手冊,制作科普宣傳欄,不定期更新內容。定期對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通過視頻、發放科普資料、開展技術培訓、示范帶動等方式,讓養殖戶掌握高效飼養技術、圓環病毒疾病控制技術、母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控制技術、綜合利用沼氣技術,使養殖場的免疫保護率得到提高,有效地減少疾病發生。
五、一對一生產指導,畜產品統一收購
養殖場為養殖戶提供從引進品種到養殖生產各環節的問題解決方案和畜產品統一收購,形成一條龍服務。每10天循環1次,技術人員進行一對一服務,手把手教疫苗怎樣用、藥品怎樣配伍等。對于定期培訓,養殖戶感到有困難,可聘請獸醫研究所的專家集中培訓示范。針對養殖場豬難賣的情況,與知名企業簽訂統一收購協議,保障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六、堅持創新發展,提高養殖示范作用
養殖場堅持創新突出帶動發展的作用。一是應用科學示范帶動作用,在發展畜牧產業化過程中,突出良種良法技術的創新。在方法上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的科學程序,使得一批新技術、新成果得到推廣應用。二是重視農村科普工作的示范作用。養殖場注重科普網絡組織建設、科普陣地建設、科普經費投入和科普活動的開展。
針對專業養殖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強,信息來源閉塞的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在倡導無公害養殖的大環境下,以培育高素質農民為平臺,通過邀請技術人員舉辦講座、現場指導等方式及時向群眾傳授實用技術、信息和知識,引進、推廣新品種,提高種養技術水平,增加生產效益。
(二)抓服務,解決疑難問題
基地針對農戶經營分散、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的實際情況,實行統一生產經營、統一技術管理,解決群眾在種豬選購、技術管理、產品銷售等方面的難題。結合政府有關部門,對養殖企業的產業發展進行長期規劃和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
(三)抓幫帶,引領群眾增產增收
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經濟上幫窮,把窮戶變成富戶;政治上幫富,把富人變成黨員,增強黨員的幫帶能力,提高致富能手的政治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