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嬋
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是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及2021年河南省委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漁業轉方向、調結構、綠色健康、節本增效的總要求,走生態、綠色、健康、可持繼發展道路。河南省總面積16.7萬km2,全省耕地面積815.27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07 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63.33萬hm2。信陽市為河南省水稻種植主產區,全市水稻種植面積47.33萬hm2,其中,有20多萬hm2具備灌溉條件,可以養殖小龍蝦。
一、基本情況
河南省各地通過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實踐,集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并在生產中廣泛應用。如潢川縣、光山縣通過改稻蝦連作為稻蝦共作和輪作,改“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等創新了“稻蝦共作”種養模式,克服了養蝦和種稻的矛盾。此外,河南省各地還發揮產、學、研、推、用“五位一體”的技術服務平臺優勢,針對 “稻—蝦”綜合種養發展中關鍵問題,組織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加快主導模式和配套關鍵技術的集成示范,創新“稻蝦共作”和“稻漁輪作”等多種模式,提高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河南省“水稻—小龍蝦”綜合養殖模式為稻漁綜合種養的主要生產模式,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的信陽市和駐馬店市,黃河流域的洛陽市、新鄉市、南陽市、濮陽市和開封市等地。截至2020年底,全省稻田養殖小龍蝦面積有6.67萬hm2,全省小龍蝦總產量達9.02萬t,產值50億元以上。
稻田養殖小龍蝦可以“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能有效保障糧食生產、提高種糧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拓展養殖空間,是農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是農業產業精準扶貧的有效措施。稻蝦綜合種養,可以達到“畝收千斤稻,畝增千元錢”的預期目標。稻田不同模式養殖小龍蝦每667 m2產量在50 kg以上,每667 m2產稻谷500 kg左右,每667 m2增收1000~2000元,化肥施用量降低30%,農藥施用量降低32%,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稻米經品牌宣傳,價格保持在10元以上,糧食產值大幅提升。
二、增產增效技術
(一)“一稻一蝦”模式。3月稻田投放蝦苗,5月銷售完畢,6月種植一季水稻。春季3月稻田投放大規格蝦苗,每500 g不超過100尾,以60~80尾最好,每667 m2投放6000尾,4月開始出蝦,5月中旬賣完,每667 m2可產30 g以上大規格小龍蝦125 kg左右,產值5000元以上。6月種植一季水稻,每667 m2產稻谷500 kg以上。這種養殖模式適合水位不深、沒有環溝或環溝不深的稻田,養殖效果最佳。
(二)“一稻二蝦”模式。“稻—蝦”綜合種養的方式是利用稻田種植一季水稻,期間養2~3茬小龍蝦的種養模式。即在9—10月水稻收割后,對現有稻田進行改造,沿稻田四周開挖3~4 m寬環形溝,溝深1~1.5 m,坡比1:1.5,利用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田埂,使田埂應高于田面 0.8~1.0 m,埂底寬3~4 m,頂寬1~2 m。開挖完成后在稻田的兩端分別安設進排水管,并沿稻田外埂安裝40 cm以上的防逃網。改造完成后就要對稻田進行消毒,消毒后在環溝內栽植水草,栽植面積控制在10%左右。在蝦種投放前后,溝內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田螺、河蚌等。然后開始投放親蝦或蝦苗,每667 m2投放15~20 kg親蝦,親蝦按雌雄比2:l~3:l投放。第一年若錯過了投放親蝦的最佳時機,則在翌年4—5月投放蝦苗,每667 m2投放規格為2~3 cm的幼蝦1萬尾左右。然后按照蝦總質量的2%~5%投喂餌料和水草,并經常進行巡查。12月至翌年2月,根據氣溫調控水深,隨時注意水質變化,及時調水,做好防冰凍。翌年的3—4月開始收獲成蝦上市,同時補投幼蝦,捕大留小,輪捕輪放。5—6 月初整田、插秧,選擇適宜水稻品種進行秧苗栽植,7月進行環溝水草管理,注水讓小龍蝦進入稻田生長。8—9月收獲親蝦或成品蝦,前期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留足下一年可以繁殖的親蝦,保證親蝦每667 m2存田量為 15~20 kg。
(三)“一稻一蝦一鱉”模式。3月稻田投放蝦苗,5月養成的大規格小龍蝦銷售完畢,不需干田,直接投放鱉苗,每667 m2投放規格500~1000 g/只,數量250只左右,每667 m2凈產鱉可達100 kg。6月人工插秧,秧苗高30 cm以上,每667 m2可產小龍蝦100 kg左右、商品鱉175 kg左右、水稻500 kg。通過在稻田幾個月的飼養,能夠改善鱉的顏色和品質,接近野生鱉品質,每500 g售價在50元以上,每667 m2可增收1萬元以上,效益顯著。
(四)稻田工程建設技術。開展稻蝦養殖。科學開挖稻田工程模式為66.66 hm2稻田,33.33 hm2稻田開挖環溝;33.33 hm2稻田不開挖環溝,只加高稻田周邊環埂,春季水位保持在50 cm以上即可。其中,33.33 hm2開挖環溝稻田,13.33 hm2用于秋苗繁殖,供應53.33 hm2稻田蝦苗需求;20 hm2稻田用于“一稻二蝦”養殖。33.33 hm2未開挖溝坑的稻田開展“一稻一蝦”養殖。
(五)秋季小龍蝦稻田繁殖技術。稻田環溝寬4~5 m,深1.5 m,要有副土埂,外埂高出稻田0.8 m,水源有保障。7月每667 m2投放35 g/尾大規格蝦15 kg,正常投喂。9月初降低水位,逼迫小龍蝦打洞。9月中旬收稻,曬田。9月下旬加水,逼迫幼苗出洞,水位逐漸提高,超出稻田50 cm停止,保持此水位不變,投喂豆漿或蝦奶粉,培育蝦苗,長至5 g越冬。水體一定要施有機肥,保持水體肥度,使小龍蝦蝦苗安全越冬。
6.稻田春季養殖大規格小龍蝦技術。春季養殖大規格小龍蝦是提高稻田養殖效益的關鍵措施之一,時間短、價格高、效益好。基本生產流程:春節前,養殖稻田完成消毒、施肥、種草、加水、防逃等環節。春節后,氣溫穩定,水溫15 ℃以上,開始放苗,規格5 g/尾左右,越大越好,每667 m2投放5000~7000尾,要求蝦苗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每天投喂1~2次,投喂量占體質量的5%~8%,早上投喂總量30%,晚上投喂總量70%,定期補鈣、換水,投喂新鮮蔬菜或水草。4月下旬開始捕撈銷售蝦。一般每667 m2產量100~150 kg,每667 m2贏利2000元以上。
三、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
(一)存在地問題
1.水產種苗繁育能力較弱,不能滿足河南省開展的稻漁綜合種養基本需求。
2.種養殖資金支持額度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持續加強。
3.市場風險規避意識不足。近年,小龍蝦價格持續上漲,市場火爆,養殖面積快速增加。越是這個時候養殖戶越要保持清醒頭腦,樹立市場風險規避意識,防止市場的波動對廣大養殖戶帶來較大的損失,造成對產業的打擊。
4.“五月瘟”的病因及防控問題。“稻—蝦”田病蟲害防控及農藥的篩選、使用,及培育適宜稻蝦共作的水稻品種等方面需深入開展研究。
(二)發展建議
1.統一制定技術規范。高標準制定產業發展目標,努力構建產業優勢突出、區域布局合理、產品特色凸顯、生態環境優美、產業高度集聚、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優化、服務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可持續稻蝦綜合種養綠色產業發展體系。
2.加大稻田養殖小龍蝦養技術培訓。以示范基地為依托,通過組織觀摩交流、現場教學、發放掛圖、技術手冊等,使種養戶及合作社掌握適用的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在示范區創新推進形成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的技術模式,推進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作,實現以“穩糧、促漁、增效、安全、生態”為目標的連片稻漁生態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