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濤 翟大麗
一、推廣應用優質專用小麥品種
商水縣依托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根據小麥加工企業需求,農民生產自愿原則,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種糧大戶)+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推廣種植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經過近年的推廣應用,在商水縣種植表現較好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主要有新麥26、西農20、存麥21、存麥5號、西農979、鄭麥7698等,優質弱筋小麥品種主要有泛麥8號、鄭麥113等。
二、深松深耕整地
商水縣依托深松深耕作業項目,推廣深耕深松機械,加大土地深松深耕力度,打破犁底層,加深作物耕作層,改變土壤結構,解決以往旋耕整地作業耕層淺造成的土壤懸虛、小麥冬季易受凍害、抗性弱的問題。優化小麥生長的土壤環境,促進小麥根系下扎,促進小麥健壯生長,提高小麥植株的抗病性,增強小麥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效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
三、減量施用化學農藥,增施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
隨著化學農藥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麥產量,解決了人們賴以生活的糧食問題。但化學農藥的濫用也給土壤、大氣與地下水源造成嚴重的污染,農藥殘留給廣大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要求小麥生產向高質量、高品質發展,達到無污染、無殘留。因此,應減量施用化學農藥,增施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利用病蟲天敵防治小麥病蟲草害的發生是解決農藥污染最有效的途徑。如用蘇云金桿菌防治小麥螻蛄、棉鈴蟲,用赤眼蜂防治棉鈴蟲,用瓢蟲防治小麥蚜蟲,用中草藥制劑防治小麥病蟲害等。
四、減量施用化肥,增施微生物有機肥
化肥的推廣應用,在小麥生產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小麥產量不斷提高。但由于化肥的連年施用,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壤板結、土壤鹽堿化現象嚴重,作物根部病害加劇,地下害蟲日益猖獗,同時化肥隨雨水下滲對地下水源造成嚴重污染,小麥品質得不到有效提高,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生活。改善土壤結構,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增強土壤透氣能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含量是提高小麥品質的重要措施。目前,商水縣部分農民在小麥生產中增施有機肥后,小麥長勢健壯,病蟲害逐年減輕,小麥產量和品質均有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根據商水縣小麥生產實際,每667 m2增施50 kg生物有機肥,可減少施用5~10 kg化肥。通過連年增施有機肥,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優化小麥生長環境,提高小麥抗病、抗逆能力,生產出高質量、高品質的小麥。
五、推廣應用“植物疫苗——殼寡糖”
“植物疫苗——殼寡糖”具有調控植物生長和發育、調節土壤養分、刺激作物免疫系統反應的作用,可激活作物防御反應和調節植物生長,產生抗病害的活性物質,抑制病蟲害的發生。“植物疫苗——殼寡糖”可誘導植物產生抗霉素,提高植物抗病能力,有效殺滅根腐病等病菌;也可調節土壤中有益酶的活性,促進土壤中固氮菌、乳酸菌、纖維素分解菌、放線菌等有益菌的增加,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長,保證作物在良好環境中生長發育。“植物疫苗——殼寡糖”應用后,可使每667 m2小麥產量增長10%~30%,具有安全、高效、用量少、成本低的優勢,可部分代替化肥農藥。其用量、濃度可大可小,不會對作物造成傷害。
六、推廣應用“小麥重茬劑”
作物病蟲害產生的三大原因:一是地下有害菌群不斷增多,造成作物死苗、根腐、立枯、爛根、疫病等現象發生;二是作物根系周圍因新陳代謝、上茬作物根系腐爛產生毒素的長期積累,侵害作物根部,使維管束變黑、腐爛,導致作物根系發育不良、萎蔫黃化、生長遲緩及多種病害的發生;三是人們習慣長期使用氮磷鉀等復合肥料,不注重微量元素的供給等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失衡。相關公司研制出利用特殊生物菌和生物酶吞噬有害菌,特殊生物酶分解土壤中的毒素,分解土壤中沉積的化合態肥料,補充多種大中微量元素,改善作物生長環境,調節土壤pH,改造鹽堿地,增加作物產量,提高作物品質的抗重茬產品“小麥重茬劑”。在小麥生產上每667 m2施用1袋“小麥重茬劑”可有效防治小麥因重茬而產生的病蟲害,應用的同時可適當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降低小麥農藥殘留及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有效提高小麥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