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播民族音樂文化,正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承受著多元制約,媒介利用率不高、多元文化的沖擊和侵蝕等,給民族音樂國際傳播帶來了極大影響。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王耀華等著)一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于2015年3月出版。王耀華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悠久,體裁形式豐富多樣,而其國際傳播的理論基礎是文化認同理論、文化多樣性理論和文化軟實力理論,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過程就是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過程。該書闡述了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的經驗,為探討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突破困境適應傳播生態
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生態發生了變革,網絡傳播成為傳播的主要方式。對于民族音樂來說,由于其地域性的特征,限于網絡設施條件,以及民族音樂傳播者網絡運用能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民族音樂傳播的門檻。王耀華等學者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中多次強調,民族音樂傳播參與者的傳播能力是影響傳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網絡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傳播生態,傳統民族音樂傳播模式主要是口傳心授,這種傳播模式無疑是難以適應網絡傳播這一主流傳播方式的,其傳播速度也無法與網絡傳播相比。傳統的民族音樂傳播通常是借助媒體,以及口傳心授等方式被大眾熟知。但在新媒體環境中,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發生了極大變化,傳統傳播受眾銳減,多數受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已經不再利用傳統方式接觸民族音樂,而通過網絡新媒體去欣賞和接受民族音樂。單純地依靠傳統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傳播民族音樂的需求。這一點,該書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該書指出,新媒體時代,民族音樂的傳播應借助新媒體傳播渠道,豐富和拓展民族音樂傳播模式,使其更好地適應民族音樂傳播生態的變革。
當然,民族音樂傳播不但面臨傳播門檻提高的問題,還面臨商業化傳播、生存環境的改變,以及多元文化沖擊等問題。在網絡媒介傳播中,商業化現象更加凸顯,不管其藝術價值如何,只要能夠帶來巨額商業價值,就能被資本關注。而那些傳播范圍小、受眾少的民族音樂,通常無法帶來巨額的經濟利益,其在網絡傳播媒介中就很難得到平等的傳播權利。針對此問題,王耀華等學者進行了反思,其在闡述和分析民族音樂傳播歷史及現狀的過程中,明確指出了傳播媒介變革及商業化趨勢給民族音樂傳播帶來的影響,認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播必須克服此局限性,方能拓展民族音樂的傳播。
民族音樂傳播還受到生存環境和語言、文化沖擊的影響,許多在勞動中傳唱的民族音樂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原始的傳播生態已經改變。許多用于愛情表達的情歌也被現代通信方式替代,普通話的普及,外出務工,流行音樂、現代舞蹈等都給民族音樂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年輕人幾乎很少有人會唱本民族的傳統音樂。隨著老輩人的逝去,傳播民族音樂的主體逐漸減少,若不及時拓展和創新其傳播方式,部分民族音樂將面臨消失的危險。由此可見,拓展和創新民族音樂傳播模式,使其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是當前較為重要的工作。
二、強化民族音樂價值拓展傳播范圍
從某種程度上看,民族音樂傳播與新媒體傳播存在緊密互動性,民族音樂傳播缺乏新媒體的支持,會在傳播中遇到各種困難,甚至消失。為此,要加強民族音樂與新媒體的緊密聯系,充分激發新媒體在民族音樂傳播中的活力,利用新媒體強大的傳播力量,提高民族音樂的文化藝術價值。誠如王耀華等學者所言,民族文化的傳播必須與現代社會文化產業發展相融合,既要將其融入當前的文化產業建設中,又要促使其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設,使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之一,同時借助文化產業宣傳平臺開展傳播,以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比如,將民族音樂融入當地旅游宣傳活動中,通過網絡平臺、廣播電視媒介等展現以民族音樂為主題的宣傳片,或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紀錄片,使其民族音樂成為當地的特色文化,成為當地的文化標志。
當然,在新媒體環境中,新媒介傳播能夠讓民族音樂由單一性轉換成商業性的音樂,這在激發民族音樂發展活力的同時,也能拓展人們的視野,促使其重新認識民族音樂,感受和發現其蘊含的商業價值,進而給予其更多的發展關注,從而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播發展。從王耀華等學者的論著中可以知道,民族音樂文化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也是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內容之一,若無法有效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將會導致其消失,從而產生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各地相關部門要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并在傳承、保護和推廣中,借助新媒體傳播平臺和技術手段,構建民族音樂文化數據庫和專業傳播平臺,建設民族音樂云傳播平臺,讓世界各國聽眾和非物質文化愛好者、相關研究者都能利用此平臺獲取所需的資源,借助此資源開展傳播活動。
傳播民族音樂文化需要挖掘其商業價值,使其融合于新傳播生態,利用新媒體媒介打破傳播時空限制,促使民族音樂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傳播。當前,許多民族音樂不被了解和接受,給傳統民族音樂傳承、發展和傳播帶來嚴重影響。所以,要利用新媒體傳播優勢,開展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推廣。如構建官方微博平臺、微信公眾號,創建專門的中華民族音樂網站和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展覽館等,利用云服務平臺等先進傳播方式,向世界各國人民詳細介紹中華民族音樂的起源、發展歷程、文化內涵、音樂風格等,使更多的人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的文化魅力和藝術價值。
三、堅持創新拓展傳播途徑
新媒體時代,民族音樂唯有創新才能保持民族音樂的良好發展勢頭。王耀華等學者認為,在互聯網應用環境下,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人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大幅提高。在此背景下,中華民族音樂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受眾注意力,且成為時下音樂的傳播焦點。新媒體時代,個性化追求成為大眾接收信息的主要特征,許多音樂家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不斷創新民族音樂,給受眾帶來了美好的視聽享受,這種創新,不但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民族音樂發展及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人與人的審美差異形成了音樂欣賞的偏好性,而這種偏好性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音樂發展的多樣性,因此,在創新中,要竭力凸顯民族音樂的特色,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傳播民族音樂精華。
當然,這種創新需要充分挖掘民族音樂潛在的生活魅力,充分彰顯民族音樂蘊含的美好愿景和心理、情感訴求,挖掘民族音樂與人們的現代生活結合點,促使民族音樂真正回歸生活,在現代生活中擁有展演的機會,這就需要找到其與人們生產生活的契合點,找到其與時代發展的結合點,以此突破新傳播生態和發展生態的制約,創設更多的民族音樂展演舞臺。同時,在現代化的創新中,要基于新時代受眾的音樂訴求、生活特征等,在音樂演唱方式、音樂內容上適度創新,使原生態的民族音樂更加貼近現代生活,適應當前的傳播生態和發展環境,進而推動民族音樂的傳播和發展。
在該書中,王耀華等學者詳細分析和闡述了民族音樂的傳播現狀及特征,對當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播規律進行了總結,認為民族音樂文化底蘊深厚,內容非常豐富,但在新媒體環境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明顯與時代發展不適應,傳播手段相對滯后,無法適應當前的傳播生態。也就是說,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傳播生態發生變革,再以傳統的民族音樂傳播方式去傳播民族音樂,顯然是難以獲得有效效果的,局限性較大。而利用新的傳播方式去傳播民族音樂,不但能夠突破傳統傳播手段的局限性,還能夠利用此新興傳播方式,將民族音樂以短視頻、唱片等方式上傳至網絡,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使更多的觀眾能夠接觸或聽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人們也能夠通過此短視頻平臺了解到更多的民族音樂文化。所以,民族音樂傳承者要在確保民族音樂原始特色的基礎上,通過易懂的語言和符號表達民族音樂。民族音樂原是人們參加生活勞動時所唱的民歌,是人們生活、勞動情感及智慧的結晶,其源自生活,也發展于生活。民族音樂傳承人可以借助短視頻平臺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勞動場景,在生活及勞動場景中去傳播民族音樂,為受眾創造無限而深邃的音樂意境,從而增強民族音樂的傳播效果及影響力。
除利用短視頻等新傳播模式外,民族音樂也可以借助熱播電視劇、游戲、動畫等開展傳播。將民族音樂融入其制作及傳播中,通過與動畫、游戲、電視劇等融合,去展現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借助這些文化產業的發展去帶動民族音樂的傳播,推動民族音樂傳播邁上更高的臺階。
總之,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生態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變革,民族音樂傳播要基于時代特征和新媒體傳播規律去創新發展。鑒于此,該書詳細探討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的現狀、規律和問題,并針對相應問題提出了傳播策略,這為民族音樂傳播及發展提供了良好借鑒,該書內容豐富翔實,語言優美,深受讀者喜愛,并成為民族音樂愛好者的首選參考用書。
(王德聰/博士,臨沂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