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國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②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③,無所陳④之;使人復結繩⑤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選自《老子譯注》,馮達甫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注釋】
①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此句意為,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
②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
③甲兵:武器裝備。
④陳:陳列。此處引申為布陣打仗。
⑤結繩:文字產生之前,人們以繩記事。
鑒賞空間
本文出自《老子》,主要表達了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老子崇尚“小國寡民”,追求淳樸的民風。他心中的理想社會狀態是沒有戰爭,沒有過多的政令,人民各安其所,過著有條不紊、簡單和樂的生活。
本文和《桃花源記》一樣,都表達了對美好社會生活的憧憬。陶淵明通過虛構一個沒有戰爭、剝削和壓迫的桃花源,間接批判了東晉末年動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桃花源也體現了陶淵明逃避現實的思想。老子的“小國寡民”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改良方案,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政治制度的發展,體現了道家保守、消極的政治經濟思想。
讀有所思
1.《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與本文中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有什么相同之處?
2.“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觀點一直備受爭議,很多人認為它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請談談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