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生
我在清華大學有一個學員是海歸博士A,他是做集成電路IC的,想開一家新公司,需要1000萬元。
這個海歸博士自己拿不出這么多錢,只有300萬元的投入資金。于是海歸博士找到了他們總裁班的班長B。班長說:這一點小錢無所謂,我投你。
班長B投資了700萬元。對于班長這種投資人,只出錢不干活、不參與運營管理,所有運營管理都由A來做。班長B這種投資人我們稱之為財務投資人。
什么叫財務投資人?出資金但是不參與到具體的運營管理過程當中,但收分紅,要股權增值。與財務投資人對應的叫作戰略投資人。一家企業吸收投資機構后,第一件事需要區分你的投資人是財務投資人還是戰略投資人,投資方式不同,對待他們方法和方式也不同。
班長B出資700萬元,A出資300萬元,兩個人的股權結構該怎么劃分?海歸博士A提出:我有技術、有管理、有經驗、有渠道,我出了300萬元,我應該是大股,這個公司要想發展還得依靠我,因此股權若低于51%,我不會干。
A需要51%的股權,留給B的就只剩49%,這種股權結構實際上是最差的股權結構。班長B不接受這種股權結構:你占51%,你只出300萬元,等于你什么都沒有干的時候我送了你210萬元的真金白銀,我怎么知道你一定能把這公司干好?
如果你是班長B,你若同意這套方案,在今后的投資中你可要小心了。因為你容易犯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叫冒險主義錯誤。這種投資風險系數過高,因此班長B拒絕了投資。A和B之間原本關系非常好,但因為這件事情兩個人出現了裂痕。
有一天他們兩人找到了我說:宋老師,像我們倆這種股權結構有沒有一種好的方法既能保障到我的利益,又能保障班長的利益。讓我們倆能把這個企業做起來?

我說:這件事情非常簡單。首先第一個問題,A出資300萬元,A占公司30%的股權是不是沒有問題?B出資700萬元,B占70%的股權是不是也沒有問題?兩個人按照出資比例劃分。但由于A參與運營管理所以給A10%的干股,這10%不做工商登記。
現在A實際上占有公司40%的股權,留給B的就是60%。這個時候我們做一個設計方案:雙方簽署股東協議約定,如果A把公司做到5000萬元的時候,給A51%的股權,B只要49%。
一旦做了這樣的約定,A會是什么狀態?一定會拼了命地要把公司做到5000萬元。
如果你是B,同不同意這個方案呢?你可以想象,雖然B的股權減少了,但是收益增加,這個價值是A創造的。因此,B也同意這個方案。
我們繼續約定:當公司做到1個億的時候A占67%,B占33%。若你是A,你同不同意這個方案?
A說:我拼了命也要把公司做到1個億,因為做到1個億我能占有67%股權,等于這個公司就是我自己的。我給自己干活,為什么不努力呢?
A同意,B同不同意呢?對于B來講,雖然他的股權減少了,但收益增加了。公司從1000萬做到1個億的價值是A創造的,B天天在家里躺著數錢。
我們用股權這個杠桿撬動了A的積極性。股權應該是變量的設計方案,我們把它稱之為動態股權設計方案。在未來的企業運營和管理中,建議大家引入動態股權設計方案,這樣可以保障企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