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判斷?思考?對話

2021-09-08 12:05:59林佳鋒

林佳鋒

摘 要:文學批評觀的概念可以定義為:批評家對文學批評的認識、進行文學批評的價值標準、進行文學批評方法選擇的傾向。南帆的文學批評著作繁多,在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以及其學習、創作經歷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主客觀統一、審美兼具理性、激情而富含思辨的具備和諧特色的文學批評觀,他強調批評的價值判斷,強調批評家的責任擔當,強調批評家與作家的積極對話,他既是第三代學院派批評家中獨具特色的一員,也是敏銳發現文學批評文化轉向、視覺轉向的理論先鋒,最重要的,他還是一個愿意俯身問問“泥土哪兒去了”的人。當前,文學批評出現商業利益至上、學術功利主義盛行的現象,南帆作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領域不能也不可能忽視的重量級人物,研究南帆的文學批評觀有利于促進我國當代文學批評健康風尚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文學批評;文學批評觀;南帆;審美反應;價值判斷

中圖分類號: I206.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2-0075-09

目前,學界對南帆已有大量研究,諸如論其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創作等,可以說綜合了文藝學學科領域研究中的一大半。究其原因,在于南帆身兼文學批評家、作家、理論家等多重身份,在這些身份的背后是其大量的理論著作、批評著作、文學作品等研究成果。誠如牛學智于2012年提到的:“南帆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就有近20種之多,對這些分布在各個文學史段落的迥異聲音放在一個題目下一鍋煮,不但不可能,而且食之一定傷胃。”[1]102八年過去南帆著作只增不減,研究難度可想而知:大量的著作使得學界對南帆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只能立足于其某個身份的特點進行研究。本文希望在梳理清楚文學批評觀概念的基礎上,立足南帆著作,對其批評觀作簡要的探析。

一、文學批評與文學批評觀概念辨析

要論及南帆的文學批評觀,得先做好批評及批評觀的概念梳理工作。文學批評與價值不可分離,這是學界的共識,闡釋批評觀的概念,可以從文學批評價值論入手。

(一)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Literature Criticism)中的批評(Criticism)一詞依照辭典解釋,有評論、評判、評點、評注等意思。雷內·韋勒克《批評的概念》對文學批評的名詞與概念做了歷史源流的考證,他認為,“批評的目的是理智的認識”,可以理解為批評作為一種指向性的活動,是主體對客體認識的理智化表達。他否認了弗萊的觀點,認為批評與價值判斷是相關的,或者說,批評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研究文學的人卻面對著一種特殊價值問題,他所研究的對象即藝術作品不僅帶有價值而且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結構”[2]。韋勒克將“批評”一詞限定在“文學批評”的范圍之內討論,但文學活動既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精神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批評”一詞在社會生活(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價值判斷的屬性。

對于中國傳統文論而言,羅根澤認為批評一詞源自古代的科舉取士:“古文關鍵的批注評釋是為了‘取便于科舉”[3],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批評以評論、品評、評點作為專門的術語發源并傳承至今,以“批評”為專業術語則是學者自五四時期從西方譯介引入。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強調“文如其人”“才、氣、學、習”“才、膽、識、力”,作為文學主體批評論說明了文學與主體的密不可分:主體即人,文學即人學的觀念。價值判斷是人的先天能力,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便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無意識),價值判斷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基本構成之一,與韋勒克所談的西方文學批評內涵不謀而合。

當代文學批評價值論體系的研究與建立曾是文藝學學科研究熱點,賴大仁從文學評價作為文學批評的根本特性出發,論述文學評價聯系著價值立場與觀念,提出構建涵括審美價值觀、社會歷史價值觀、人性價值觀等文學批評的價值觀念系統[4]。張利群以文學批評的人文科學性質、文學批評的對象、文學批評的功能、文學批評“人”的特點對文學批評價值論進行理論基礎的定位,說明了文學價值的生產、創造與完成就是以文學的主客體關系達到的,文學批評的理論基礎更應是價值論而并非僅僅是認識論[5]。陳劍暉、沈杏培、韓偉等學者也齊聲呼吁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他們希望響應文學批評變革的號角,認為批評家應使自己的價值觀念適應時代的發展,應使自己的文學批評發揮社會公用,或可言之為一種批評觀[6]。

在論及南帆文學批評觀的文章中借南帆對批評的理解來解釋批評、批評觀的概念無疑能起到“原湯化原食”的作用。針對“文學批評是什么?”的問題,南帆在其《文學批評手冊》中下了一個“令人安心”的定義:“文學批評乃是批評家通過文字對于作品、作家以及文學史的解釋、分析、判斷與評價。”這本書的閱讀對象誠然是剛剛意識到文學批評存在的讀者群,所用的語言平易近人,但抓住了文學批評的性質所在:“文學批評的基本內容:判斷與評價”[7]。在更為艱澀或者換種說法是以專業性、理論性見長的學者型文章中,南帆從話語類型、話語生產、意義建構等方面闡釋文學批評的含義。他想象“文學批評是一種特殊的話語類型”,話語類型作為社會文化的意義配置手段而存在,在社會話語生產中充當著監督者的角色——“批評的鑒別和判斷指向的不僅是作品,其所體現的規范還將是文學話語生產的督查”[8]135-137。南帆所用“督查”一詞即可看出其對文學批評在文學意義再生產中的理解態度,實際上,他在文中也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文學批評者有義務、有責任作價值的判斷與選擇,因為如果批評家放棄了價值判斷的權利,文學話語將落入更加危險的境地(有趣的是,南帆將新聞記者看作這種風險的來源)。我們當然不能忽略南帆的文學理論家、學者的身份,即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與我們上文所提到的中國古代傳統文論、西方文論觀點上相近,甚至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于上述理論或受其影響(上述文章就引用了韋勒克論批評),但南帆在自己長達四十年的批評實踐中肯定也在其學習或闡釋的理論基礎之上延伸出了自己的文學批評觀。這時我們要問,究竟什么是文學批評觀?

(二)何謂文學批評觀

文學批評觀,顧名思義,拆解其拼接即為“文學批評”與“觀”。“文學批評”在前文所述是一種對文學所做的價值分析、判斷與解釋,“觀”則需要一點篇幅進行闡釋。

觀,英文可釋為Idea(看法、意見、概念)、Concept(概念、觀念)、View(看法、視野、態度)等單詞。在雷內·韋勒克的《批評的概念》原著中提及的“conception of criticism”經譯者張今言翻譯為“批評觀”,書名Concept of Criticism則翻譯為《批評的概念》。可以看出,兩個詞雖都可以翻譯為“觀”,但具體使用情境的不同使得兩者并不能混在一起使用。在劍橋英語詞典中,“concept”一詞釋為“a principle or idea”[9],意為“一種原則或主意”,“conception”則釋為“an idea of what something or someone is like, or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a situation or a principle”[10]意為“關于某物或某人的想法,或對情境或原理的基本了解”。可以看出,“conception”較“concept”而言意義更為具體,采用“批評觀”譯“conception of criticism”也就說明了“觀”在西方語境下較“概念”而言更具主體性,是產生在主體頭腦中的念頭,而非“概念”,是更具普遍性的準則或大家所遵循的客體原則。國內學界關于批評觀的論文則幾乎統一將批評觀譯為“the view of criticism”,更多地從研究對象的批評視野、態度著手探究,同樣強調批評的主體性特征。就中國古代文論而言,“觀”字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釋為“諦視”,意即仔細地看[11]。《新華字典》對“觀”的解釋為:“①看;②看到的景象;③對事物的認識,看法”[12]。在“文學批評觀”中,采納解釋③是合適的。且據《說文解字注》的釋字,“觀”字本身具備“仔細”意,細品則是一種態度的表現,結合起來,不妨理解為在主體認識上的一種態度傾向或選擇,“觀”即為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物之間的交流方式,這種交流方式在物理上可形象地想象為光線的運動:光線在物上反射進入人眼形成影像達成主體的“觀”目的,是客體對主體目的的接受與反應;在意識上,應認識到“觀”是主體能動性的體現,也就是說,“觀”的交流方式是主體為了接受客體信息而主動做出的動作,應注意的是,只有客體接受主體要求返還主體以信息,“觀”才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找尋“觀”字蹤跡,應該不難聯想到孔子評《詩經》之作用“興、觀、群、怨”,鄭玄解此中“觀”為“觀風俗之盛衰也”,朱熹續解為“考見得失”,因而吳文輝認為“觀”即“觀風俗之盛衰”以“考見得失”,意為從詩中研究社會風俗習慣的變化,以觀察統治者政教得失,并在此基礎上增添一層“觀詩明志”之意[13]。“觀”字作為主客體溝通的方式方法在古代文學批評中廣泛應用,橫貫古今串聯起儒家《樂記》的“感物說”、老莊“心齋”“坐忘”說、佛禪“止觀”說、劉勰“物以情觀”說、理學家卲雍《皇極經世全書解·觀物篇》乃至最令人耳熟能詳的王國維之“以我觀物”說等,具有方法論意義[14]。

綜上所述,“觀”字具備三個特征,即主體傾向性、客體接受性(此二者構成主客體統一)及方法論上的意義。此時,再理解文學批評觀應該就不難了。筆者總結文學批評觀概念如下:第一點為“觀如何”,文學批評觀可以理解為批評家對文學批評的態度,批評家如何看待文學批評,這一點要做的是從認識論方面考察文學批評觀;第二點為“何以觀”,文學批評觀應體現批評家的價值判斷標準,批評家以批評觀衡量所批評文學作品的價值高低、質量優劣,這一點即文學批評觀的價值論考慮;第三點為“如何觀”,文學批評觀的意義中涵括著方法論,即批評家所用的批評方法,批評家以何種方法做文學批評,這一點則要從方法論層面探究文學批評觀。接下來,便以這三部分出發在南帆的論著中體現的批評觀線索做簡要的剖析。需要注意的是,南帆作為理論家,其理論著作往往能對其批評觀有所體現,所以筆者在考慮其批評觀時亦會參考其理論作品而不僅限于文學批評作品。

二、南帆的文學批評觀淺析

(一)認識論意義上的南帆文學批評觀

1987年8月,漓江出版社曾經出版了一本名為《我的批評觀》的著作,收錄了青年批評家們參加1986年海南“全國青年評論家文學評論研討會”的與會文章。當時還屬于新生代批評家的南帆亦在其列,他在文章中表達了青年應有的朝氣與活力,認為批評“閃爍著理性、獨創與激情”,也仍然愿意“為批評中的審美反應爭一短長”[15]109,他思考文學批評的動力機制,認為正是讀者與文學作品相遇后的審美反應構成了文學批評創作的動力。字里行間能隱約發現他的主觀批評觀傾向的線索,從接受美學理論出發,他認為文學作品最終只能通過批評與讀者完成,權力掌握在批評家手上“批評……最終都只能取決于批評家本身”[15]112。

當然,這種主觀批評觀在他看來過于單薄,且容易掉入相對主義的陷阱,于是他提出理性“侵入與占領”審美反應的必要,這里可以體現其作為青年批評家不易有的冷靜與審慎。雖言“激情”啟動了批評,也說了批評的好壞與否取決于批評家本身,但他對批評家(或可言其自己)做了要求:理性、克制的思索與理論的框架建構。此時的南帆將批評定義為“審美反應的闡釋”,涵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審美反應的解釋,即理性對審美反應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審美反應以批評家的自我表現而闡發,他順手挖掘了批評觀的內涵“偉大的杰作總是可能調動讀者的全部人生經驗與藝術經驗。這將使批評家在談論某部作品甚至某個人物時,實際上也在宣布他自己對于世界、對于人生的理解”[15]114。十年后,南帆為《南方文壇》當年新開的“我的批評觀”專欄寫了一篇文章探討作家與批評家的關系,也正如前文提到,南帆將文學批評看作一種特殊的話語類型,此時他更關注的是文學批評話語與文學話語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就是文學與批評之間的對話,兩者的主體即作家與批評家亦存在著對話。立足于二者的對話關系,我們發現此時的南帆對其批評觀做了一些補充。其一是批評家的身份肯定,對于批評家而言這似乎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命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南帆的態度:批評家對于自己的文學批評工作應抱有自信,批評家不應跟在作家身后亦步亦趨;其二是闡釋的限度問題,南帆在文中連用五個問號來表現其觀點:闡釋的自由是有其限度的,并且在后文提出“對話”以預防批評家的獨斷傾向;其三是批評的專業性問題,在面對批評的雅俗選擇上,南帆認為批評必須“在無損于學科莊重的前提下普及與通俗”[16];其四是批評家與作家之間的以一方為中心的消解,南帆倡導作家與批評家的積極對話,他推崇蒂博代的說法,兩者應對話以促進文化進步,且由于對話的運動過程是不終結、無休止的,足以有效防止批評家對作家做出最后的定奪。

如此看來,部分學者對南帆批評觀做出主觀批評觀的裁定是不夠準確的,不能全面而有效地描述南帆的文學批評觀。在筆者看來,南帆的多重身份綜合影響了他的批評觀,其作家的身份無疑時刻提醒著他在進行文學批評時的積極心態與審美直覺的應用;其理論家的身份又使他保持冷靜、克制與警醒;其批評家的身份毋庸贅言,讓他在批評時保持其所言“低調的樂觀”,自信而自由。如此形成了他對文學批評的看法與態度:作為審美反應的闡釋與發揮存在于與文學積極、無限的對話關系之中,理性思索與感性直覺統一的產物,專業、自信的學科。

然而,這是新世紀之前的南帆,新世紀之后的南帆逐漸發生了轉變。縱覽南帆的文學批評,可以直觀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南帆曾經熱衷于對文學的話語技巧或者說文本本身的批評與打磨,至少在題目上,早自1996年《膨脹的“泡沫文化”》一文始,南帆的關注點、批評對象的選擇就逐步轉移到了文化研究上。誠如南帆所言“‘文化研究標志了文學批評的一個新階段”[17],文化研究也成為了南帆文學批評的新階段,在眾多研究南帆的學者口中,這一階段的南帆“由文學話語的激賞者、分析者轉變成后來的文化研究者”[1]108-109,探尋南帆的文學批評觀,我們有必要再談談他是如何看待這一階段的文學批評的。

南帆對文學批評的定義是局限于話語框架之中的,意即從文本上理解批評,讀者接受理論、闡釋學理論、敘事學理論等文學學科范圍內的理論皆在他的文學批評觀的形成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隨著時代一同步入文化研究階段的南帆首先在文學研究的滔天巨浪中緊緊拉住了文學批評的手,“文化研究是將整個世界看成了一個需要分析的大型文本”[17]。如此定義便將文學批評合理地穩固了下來,之前所做的對文學批評的闡釋依然能夠發生作用。他以喬納森·卡納的觀點說明了這樣一個觀點:文化研究是文學批評的收獲,其擴大了文學批評的批評范圍,人們不再局限于文本意義上的研究而著手研究身邊的文化現象,但即使如此,抓住進行文化研究這一“圓規”的手——主體試圖進行文化批評時,仍需以文學批評規定的文本和形式為圓心進行。與此同時,他對文學批評的認識也需要有一些增補,一方面,文化研究的出現使得文學不再遠離大地,文學中會不斷加入大量的社會意識形態或文化現象,文學批評則相應地會更加直接地參加與現實的對話,甚至與現實一道對文學作品、文化現象做出批評;另一方面,這也表明了不少人所言“文學已死”噱頭的破滅,文化研究的出現體現了文學依然可能產生強大的感召力,相應的,文學批評會更受關注,文學批評肩負的責任也會更重。

對于文學批評整體而言,存在著從“作家中心”——“作品分析到文本分析”——“接受理論”——“文化研究”[18]這樣一條線索,而南帆也沿著這樣一條線索緊跟著理論的步伐在認識論意義上延伸著自己的文學批評觀,當然,如南帆自己所言,“形式、語言、技巧是我時常返回的一個原點”[8]9。在其有所變化的文學批評觀中,足見其對文學形式的熱情未減,這依然是他考察文學作品的一個切入點。

(二)價值論意義上的南帆文學批評觀

文學批評是一種價值判斷,文學批評有其自身的價值論意義,文學批評觀正是其價值論意義的體現,具體表現為批評家以何種價值標準評價文學作品、文學現象、作家、批評與批評家本身。

南帆曾為1995年出版的《全國小說獎獲獎、落選代表作及批評》做過一篇序,文中將文學選本解釋為“一次價值判斷的歷險”。他批評了部分批評家“回避了價值判斷”,認為這是科學主義帶來的“副產品”,其實質是逃避責任[19]。值得一提的是,年輕的南帆就曾毫不留情地指出:“就批評的根本意義而言,缺乏評判能力的批評是軟弱無力的”[20],這當然是在談批評家應自信地挺起胸脯做判斷,作為青年批評家的南帆當時就已經將“評判”看作批評家應有的責任并將之扛在了肩上,“應評判”是南帆的文學批評責任感的體現,也是對批評家做出的要求。

針對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批評觀沖突,南帆做過梳理與分析的工作。他認為,科學主義批評觀抬頭的原因是文學批評為了改變自身在大眾眼里的形象,畢竟自批判《武訓傳》始,20世紀50年代畸形發展的文學批評淪為政治批判工具,文學批評也給人留下了見風使舵的印象。在這場風波過去后,倡導自然科學般的實證、科學、嚴謹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為人所推崇的批評觀,歷史證明了科學主義的水土不服,而人本主義的傾向卻又太顯激進,以致“制造驚世駭俗之論已經成為贏得讀者的第一要義”[21]288,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自然是批評觀的方法論意義,但在談論此二者時,南帆流露出了他的批評觀:“一個成熟的批評家總是能夠在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之間求得恰當的結合”[21]287。毫無疑問,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已成為如今“成熟”的批評家們的共識,這是否能說明南帆的批評觀中具有一些中國傳統的和諧特色呢?

這種和諧統一的觀念還能體現在其批評觀的價值論意義上,具體表現為其批評觀中對社會價值、藝術價值與道德價值要求的統一。南帆曾擲地有聲地說道:“假如我們的考慮范圍不僅局限于藝術價值而是擴大為社會價值,那么,在那些百分之九十抑或百分之九十九的文學中同樣可以見到人格、理想與堅韌。在藝術價值上,文學史無法下降自己的標準;而在社會價值上,這些作家仍將贏得人們的敬重。”[22]南帆考慮的是社會大眾對文學作品的評判與批評家對文學作品的評判不同,批評家也許會考慮作品的藝術價值幾何以判斷該作品是不是能夠進入文學史(進入文學史便是一種肯定),而更廣泛意義的讀者會看到這些作品的社會價值,并讓它們進入人類的歷史,批評家因此不能放棄看到文學作品社會價值的視野。南帆談論的雖然是文學觀,但也足以從中反映其批評觀中的價值選擇。

綜上,在筆者看來,除了對批評家做“評判”這一責任的要求外,南帆的批評觀還包含三種價值論意義,或者說南帆的批評家責任感還有以下內涵:

其一是將對作品文本、作者負責作為其批評觀中對藝術價值的追求,體現為批評家對對象做出的藝術價值要求。這是文學批評觀最基本的價值傾向,審美反應扣動文學批評的扳機,對審美意義的考察是文學批評存在的原因,這是不言自明的。

其二是批評家對社會負責,這是其批評觀中社會價值的追求,體現為批評家對所批評對象做出社會價值要求。批評家在經過專業的學術訓練前也是更廣泛意義上的讀者(尤其是當代學科領域的劃分愈加明細,文學批評的學術訓練就愈加必需),成為批評家后更應對批評對象的社會價值提出要求。

其三是對批評家自己負責,這是其批評觀中道德價值的追求,體現為批評家對自身做出的道德價值要求。南帆曾不止一次談論當批評成為一種文化暴政的后果:“文學批評可以輕而易舉地宣布一個作品的死刑”[23],為了規避這種現象的發生,一方面應如前文所提到的倡導作家與批評家的平等對話,另一方面則是對批評家自身的道德價值做出要求。

(三)方法論意義上的南帆文學批評觀

文學批評觀應包括觀文學批評的方法,即在方法論層面上考察批評家的文學批評觀。文學批評是文學作品的再創作,是以文本為形式呈現的,那么批評家在文學批評中的文字排列組合被考察就與作家在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被考察一樣是理所應當的。俄國形式主義者在文學形式上考察文學的本質,英美新批評家在“細讀”中探究文本內在結構,結構主義者在文學形式的整體結構框架上下功夫。當然,只有形式的考察是片面的,但無疑我們總能在文字中找到作家思考的蛛絲馬跡,也能在文字中找到批評家思考的線索。

在實踐意義上,20世紀50年代后的文學批評形成兩類群體批評傾向,一類是作協系統的追蹤式批評,一類是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組織的學院派批評。作協系統的追蹤式批評在整體上看多是較具有文字趣味、較為活潑的感悟印象式批評,當然偶爾也有具備理論框架的批評出現。學院派批評相對于作協系統的批評則更顯理論色彩,是“批評的學者化,闡釋的客觀化,研究的理論化”[24],對于這一類批評家而言,理論無疑是他們手中最重要的也是有著最充足彈藥的武器,因此在考察這一類批評家時,應著眼于其調用的理論知識。當然,這一類批評家同樣也會講求審美感悟,只是在理性的框架下更為克制。屬于學院派批評家的南帆,就如前文所言,審美反應在他眼中一直都是進行批評的基礎,沒有審美反應何談文學批評?這里我們還能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南帆曾提到學院派批評家常常主張放棄判斷,那么既重視判斷又屬于學院派批評家的南帆該做何解?南帆自己給出了答案:“理論并不是回避判斷的理由,而是把判斷理論化了”“我們不僅需要判斷,而且需要深刻的判斷”[25]。

批評家的批評心態對于文學批評而言十分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批評家的批評觀影響著批評的創作,而其批評心態則影響著批評家的批評觀構成。中國的傳統文論對批評心態尤為重視,莊子的“心齋”“坐忘”皆反映了其虛靜的心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承繼了這種心態:“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26]。張利群最早總結了批評心態的幾種類型:權威心態;從眾心態;依附心態;逆反心態;求異心態;超越心態。他認為批評家最好的心態便是超越心態[27]。學界常有分析批評家批評觀的文章,其中將自由心態也列為考察的對象,但其實這種心態與超越心態的本質是一致的,簡單而具體的表現便是:批評家的不徇私、不依附、不盲從、不霸道。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南帆的批評觀這個層面上應有幾方面的考慮:一是南帆文學批評的下筆用字,二是南帆文學批評調用的理論知識儲備,三是南帆的批評心態。

我們無法在考察批評家的批評文字時模仿形式主義者或結構主義者對作品文本的考察,但我們可以更為立體地看待批評家的文學批評語言。南帆的文學批評語言的最大特點是充滿思辨力,我們當然可以將之理解為學院派批評家或其身為理論家所必備的,這幾乎是形成他的這兩重身份的基礎。這里能確定的是,他的文學批評中經常出現問號,或反問或疑問甚至設問,而不僅是對文學作品思考的鋪陳直敘。如他評張承志《北方的河》就用了這樣的一個問號:“或許,事情恰好倒過來:恰是人的精神才使張承志對大自然產生這種入神的體會?”并在后文回答了這個答案“在張承志那里,大自然的魅力總是同人的精神魅力交相輝映的”[28]23。此時我們或許可以模仿他思考:如此文字的排列組合能夠在文學批評中形成怎樣的張力?南帆文學批評語言的第二個特點便是冷靜,這個形容詞與前面的思辨、思考顯然是會同時出現的搭檔,例如南帆談尋根文學時論及尋根文學中的部分作家對文化的追求冷落了人這一主體,他舉例:“阿城在《文化制約著人類》一文中遺憾地指出:中國當代文學在許多時候不過被當成了社會學文獻”,在引用之后他并不是繼續進行情緒的壓抑(“遺憾”),而是克制地先來了一句:“理論上……”[28]112當然,冷靜的思考并不是南帆文學批評語言的全部,有時我們也能看到一些激情的呈現,需注意的是,激情的呈現與冷靜、思考并不矛盾,畢竟南帆一如既往地踐行著自己的批評觀:在審美反應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介入。依然是評價張承志,他自我坦誠:“我時常在張承志小說中等待一種感悟”,于是我們知道他要發揮激情了:“這種感悟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的參照系驟然之間閃耀在人們對于人生、命運和選擇的理解上,就像從孤獨的內心探索中突然抬起頭來,剎那間看見了生活的底蘊”[29]。到此,我們依然可以看見那個在批評觀的價值論表現中和諧統一而不尋求“中心”的南帆。

南帆是一個文學理論家,在進入新世紀后,他的目光不僅轉移到了文化研究上,還看到了當代文學理論的整理與重建,理論是南帆研究繞不開的話題,學界眾多學者對理論知識在南帆文學批評上的應用做了充足的研究。早期,南帆主要以文本意識取代其他批評家常用的社會意識進行批評,他的理論“彈藥庫”中藏著中西古典詩學、英美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他將這些彈藥用以文學話語方面的研究。進入新世紀以后,南帆轉向文化批評,應用的理論知識范圍更加廣泛,從埃斯卡皮的社會文藝學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研究再到精神分析、后現代主義等。南帆并不做某一理論流派的擁躉,而是典型的“拿來主義”,只要對文學批評、分析有幫助的理論,在他手里都能用到。問題意識是南帆文學批評中的一個核心要點,包括前文提到的文學語言特點,也體現了其問題意識。更為關鍵的在于,問題意識在南帆文學批評中的存在使得南帆需要各式各樣趁手的理論“武器”去解決問題,問題與解決的對話是不會終結的,因而不停地補充理論知識是南帆的常態,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南帆轉向文化研究后更加熱心于文學理論的梳理與重建了。同時這也反映了南帆對現實、歷史的觀感,同為理論型批評家的孟繁華就曾這么評價:“歷史感與現實感是南帆理論批評最值得重視的方面”[30]。

南帆批評心態的最大特點便是自由,亦即前文提到的超越心態。這里不得不重復朱水涌討論南帆的文學批評時用到的一個經典例證:作為南帆文學批評中的經典之作,《理論與感悟》評論了劉心武、王蒙、劉紹棠、韓少功、王安憶、張承志的小說,其中他合理分析了王安憶的創作特點并鼓勵王安憶放大自己的視野,他提醒張承志應把北方民族的生活理解的眼光擴大至對全人類的生活理解上;后來的王安憶的敘事探索更加豐富多樣,張承志對人類生存的終極關懷也成熟起來[31]。南帆曾指出作家對教練式批評家的喜愛,在上述例證中我們能看到南帆在進行文學批評時的自由公正,還在進行碩士課程學習的他不屈從于作家的名氣,在文學批評中自由地抒發自己的見解,使文學批評做到真正的批評,這些作家后來的變化都被南帆言中,說明了南帆所做的批評是十分有見地的,也正如他自己所言:“批評家的重要職責即是要擺脫對于作品的個人成見”,做到“超越”[16]。在談論批評家與作家關系時,我們就能夠見到他批評心態是不霸道的,即倡導批評家與作家的積極平等對話關系:“對話是一種個人之外的社會性措施”[16]。

總的說來,南帆作為理論家出身的文學批評家,其文學批評語言在冷靜克制的同時飽含激情,在審美感悟的同時充滿思辨色彩;其文學理論儲備扎實,為文學批評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其批評心態自由超越,做到“成熟的”批評家應具備的不徇私、不依附、不盲從、不霸道。這些構成了方法論意義上的南帆文學批評觀。

三、南帆文學批評觀的形成

南帆的文學批評觀不是天生,當然這其中會有部分天生的因素,比如不少學者提到的南帆的“天才”,這個“天才”說筆者更傾向于表現在他敏銳的觀察力及學習能力上,畢竟南帆曾以叔本華式的口吻表明“天才在本質上是不可(被他人)指引的”[16],其批評觀自然不能認為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學術訓練、批評實踐中慢慢形成的。

(一)中國古代文論的影響

《思想的凝聚》是南帆的學術小傳,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對他批評觀的形成有一些線索上的把握。在前文的論證與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南帆文學批評觀中具有的傳統因素——“和合”,也就是中庸之道,這一因素的形成與其父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南帆的父親是一名語文教師,即使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時常訓誡南帆遠離文學,但仍不時地對南帆談起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這些額外的文學知識與閱讀小說的愛好大約是我文學興趣的最初源頭”[32],可以推測,隱蔽在南帆文學批評觀中的和諧意識便是來自于中國傳統文論的熏陶,并最終體現在其文學批評實踐之中,對此加以輔證的是,南帆的碩士畢業論文便是以古代文論為研究對象,徐中玉先生也要求南帆“集中一段時間”研究中國古代文論,以致南帆后來產生了這樣的感悟“古代文論中一些獨具的范疇和思維方式時常會不知不覺地為我的思索樹立了一個參照物”[33]。

(二)西方文論的影響

第一次接觸文學批評對南帆造成心靈上的沖擊,并啟發了南帆的批評觀形成。文中提到,在廈門大學學習期間的南帆接觸到《福克納評論集》,并被該論文集中文章的“思想、考察方式、理論深度以及論述的語言如何有力”打動了[32]。筆者相信,就是此刻與富于理論性特點的批評文章的相遇奠定了南帆在其文學批評中一以貫之的思辨風格。西方文論對南帆批評觀的影響一方面在于它們為南帆提供了充足的理論彈藥,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西方文論的發展過程也啟發了南帆的理論批評轉向,把握理論熱點一直是有著強烈問題意識的南帆的強項,也是南帆作為高校學者所養成勤奮閱讀的好習慣帶來的收獲。

(三)學習與創作經歷的影響

南帆的碩士研究生學歷是在華東師范大學取得的,華東師范大學在兩個方面影響了南帆的文學批評觀:首先是校園內活躍自由的文學氛圍,“種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晤談”正是南帆倡導的文學批評中積極的對話關系的體現;更重要的則是徐中玉先生作為南帆的導師對南帆的言傳身教,南帆談到此對這段師生情做了一個很高的評價:“至少對于我,這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這種形式同時還向我敞開了思考與參與的大門”[32],徐中玉先生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并以自己的文藝觀啟發著南帆“文藝必須有益于世道人心”[34],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時代的南帆就逐步萌發了自由、超越的批評心態。同時,應補充一點,即南帆的學術經歷也好、文學批評創作經歷也罷,時間跨度非常長,哪怕是位至福建省社會科學院院長之職,他也仍筆耕不輟,甚至“趕時髦”與林那北、夏無雙共同經營著微信公眾號“南來北往”,時不時在上面發布自己的文章、想法、觀點,很難想象常人能保持如此高的創作積極性。對南帆而言,自己第一次進行理論性文學批評創作就取得了成功無疑是對自己的一份極大激勵,也正是《思考的文學與文學的思考》(即南帆本科畢業論文《忠于生活,思考生活——評王蒙近作的藝術手法》以“石蕭”為名發表于1982年《鐘山》第一期)一文使得南帆在文學批評界嶄露頭角,據他所言,正是這一文章的成功“很大程度地維持了我對于理論的關心。我開始發現了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的樂趣”[32]。

四、結語

南帆作為高產的文學批評家,其創作激情常年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創作數量也非常人能夠企及。批評家李丹有個有趣而殘忍的說法:柏拉圖認為文藝與真實相隔三層,那么文學批評與真實相隔豈不是四層?筆者筆力淺薄,不足以在南帆海量的批評著作、理論著作面面俱到地進行考察,僅能在一些較為重要的文章專著中尋找線索,以期能對照著南帆的文學批評觀在白紙上做一些涂鴉,希望這些涂鴉能夠大致地體現出南帆的文學批評觀的一些模糊“印象”(對南帆文學批評觀的批評或許與南帆批評觀的真實相隔還不止四層)便足矣。在研究南帆文學批評觀的過程中,筆者透過這些紙質的資料文集,仿佛跨越了歷史與還在進行文藝學學習的南帆對話,發現眼前的青年人南帆有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氣質,他的語言醇熟沉穩、思維開闊又不失機敏警覺,就如華孚論及南帆的理論風格和文字表述時所說的那樣:“以南帆的年齡,他在理論風格和文字表述上的深刻凝重與圓熟練達確乎令人矚目”[35]。為避免陷入自哀境地,筆者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繼續試圖以文字的排列組合拼湊南帆的文學批評觀。總的說來,南帆的文學批評觀是一種主客觀統一、審美兼具理性、激情而富含思辨的具備“和合”特征的文學批評觀,他強調批評的價值判斷,強調批評家的責任擔當,強調形成批評家與作家對話關系,他既是第三代學院派批評家中獨具特色的一員,也是敏銳發現文學批評文化轉向、視覺轉向的理論先鋒,最重要,他還是一個愿意俯身問問“泥土哪兒去了”的人。最后,借用南帆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當代文學是同輩人的對話,欣喜也罷,憤怒也罷,我們圍繞著某些共通的東西,息息相關”[36]。

參考文獻:

[1]牛學智.當代批評的眾神肖像[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102,108-109.

[2][美]雷內·韋勒克.批評的概念[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4-14.

[3]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

[4]賴大仁.文學批評價值觀念問題探析[J].求是學刊,2014,41(1):117-125.

[5]張利群. 論文學批評評價功能的價值論意義[C]//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面向時代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2014:12.

[6]韓偉.重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J].文學評論,2009,(5):74-78.

[7]南帆.南帆文集1·小說藝術模式的革命 文學批評手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73.

[8]南帆.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書系·南帆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35-137,9.

[9]Cambridge Dictionary“concept”[EB/OL]. [2020-02-18].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concept.

[10]Cambridge Dictionary“conception”[EB]/[OL]. [2020-02-18].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conception.

[11]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辭書查詢[EB/OL]. [2020-02-18].http://ccdc.fudan.edu.cn/linguae/dictionary.jsp?representationText=%E8%A7%80.

[12]在線漢語字典[EB/OL]. [2020-02-18].http://xh.5156edu.com/html3/11297.html.

[13]吳文輝.“興、觀、群、怨”解[J].學術研究,1962,(6):101-112.

[14]閆金玲. 中國古代文論“觀”范疇的方法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15]郭小東,等.我的批評觀[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16]南帆.作家與批評家[J].南方文壇,1998,(1):4-8.

[17]南帆.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J].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5-11.

[18]南帆.文學批評的轉移[J].東南學術,2002,(1):66-78,65.

[19]南帆.一次價值判斷的歷險——《全國小說獎獲獎、落選代表作及批評·中篇卷》序[J].書屋,1995,(2):54.

[20]南帆.文學批評中美學觀念的現實感與歷史感[J].文學評論,1985,(1):52-59,79.

[21]南帆.沖突的文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2]南帆.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J].文學自由談,1988,(1):74-78.

[23]南帆.批評之鏡——讀《中國當代文學參閱作品選》有感[J].當代作家評論,1991,(6):113-114.

[24]周海波.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47.

[25]南帆.批評如何判斷?[J].當代作家評論,2011,(2):12-17,40.

[26]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95.

[27]張利群.論批評心態[J].貴州社會科學,1999,(5):57-62,6.

[28]南帆.南帆文集2·沖突的文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9]南帆.張承志小說中的感悟[J].當代作家評論,1986,(1):79-84.

[30]孟繁華.理論、經驗與日常生活——南帆的文學批評實踐與生活趣味[J].當代作家評論,2019,(2):88-92.

[31]朱水涌.南帆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J].當代作家評論,1995,(5):51-60.

[32]南帆.思想的凝聚[J].東南學術,2000,(3):115-119.

[33]南帆.理解與感悟[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384.

[34]南帆.純粹的知識分子[J].現代中文學刊,2013,(6):25-26.

[35]華孚.縝密的敏銳——南帆理論批評的思維特色與闡述風格[J].當代作家評論,1995,(5):42-50.

[36]南帆,舒晉瑜.文化版圖與闡釋的區域[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2):82-88.

Judgment·Think·Dialogue:On Nan Fans View of Literary Criticism

LIN Jiaf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0, China)

Abstract:The view of literary criticism can be defined as: critics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value standard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tendency to choose literary criticism methods. Nan Fans literary criticism works are numerou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his learning and creation experience, he has formed a harmonious view of criticism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unity, aesthetic rationality, passion and speculation. He emphasizes the value judgment of criticism, the responsibility of critics, and the active dialogue between critics and writers. He is not only a unique member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academic critics, but also keenly aware of the cultural and visual turn of literary criticism , and most importantly, he is still a person who is willing to lean over to see ,think and ask “Where did the soil go?” At present, there is a situation shows that commercial interests are paramount i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academic utilitarianism is prevailing. Nan Fan is a heavyweight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cannot and cannot ignore, the study of Nan Fans literary criticism view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healthy tre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Literary Criticism; the View of Literary Criticism; Nan Fan; Aesthetic Response; Value Judgment

編輯:鄒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毛片| 国产视频大全|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91久久夜色精品|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视频大全|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在线看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免|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97国产在线观看|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欧美午夜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69视频国产|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欧美| 日韩免费毛片|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婷婷在线网站|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97成人在线视频| jizz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精品| 黄色国产在线| 毛片基地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第|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永久天堂网Av| 播五月综合|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国产在线| 黄色a一级视频|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