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佳,曾昭嬋
(貴州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貴州 貴陽 550001)
城市噪聲污染主要包括各種交通噪聲、建筑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等,已成為困擾人們生活、危害城市環境的一大公害[1~5]。如何治理聲環境污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6~8]。本文通過統計“十三五”期間貴州9個地級市區域環境噪聲、道路交通環境噪聲和功能區環境噪聲例行監測數據,分析貴州城市聲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為今后聲環境污染防治和綜合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數據來源于貴州9個地級市2016~2020年區域環境噪聲、道路交通環境噪聲和功能區環境噪聲例行監測數據。
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和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評價依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 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 640-2012),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評價依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和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一級”至“五級”可分別對應評價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差”。
2020年貴州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3.7 dB(A),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51.8~56.6 dB(A)。9個城市中7個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評價為“較好”,2個城市為“一般”。“十三五”期間,貴州9個城市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整體保持穩定,各城市區域環境質量級別變化見圖1。

圖1 “十三五”期間貴州城市區域聲環境變化表1 “十三五”期間貴州9個城市區域噪聲等效聲級秩相關
“十三五”期間,貴州城市區域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在53.7~54.6 dB(A),5年秩相關系數為-0.8,總體呈下降趨勢,下降趨勢不顯著。銅仁、凱里城市區域噪聲等效聲級呈上升趨勢,上升趨勢不顯著;其他7個市城市區域噪聲等效聲級呈下降趨勢。9個城市區域噪聲等效聲級秩相關情況見表1。

城市秩相關系數變化趨勢貴陽 -1.0 下降趨勢遵義-0.6下降趨勢六盤水-0.7下降趨勢安順-0.2下降趨勢畢節-0.9下降趨勢銅仁0.8上升趨勢凱里0.9上升趨勢都勻-0.7下降趨勢興義-0.8下降趨勢貴州省-0.8下降趨勢
2020年貴州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8.2 dB(A),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62.8~69.8 dB(A)。9個城市中6個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評價為“好”,3個城市為“較好”。全省共監測城市道路長度1379.7 km,超70 dB(A)的路長占27.3%,其中貴陽超標路段長度占比最高。“十三五”期間,貴州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整體保持穩定,各城市道路交通環境質量級別變化見圖2。

圖2 “十三五”期間貴州城市道路聲環境變化表2 “十三五”期間貴州9個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秩相關
“十三五”期間,貴州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在67.2~68.2 dB(A),5年秩相關系數為0.2,總體呈上升趨勢,上升趨勢不顯著,城市交通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貴陽、遵義和六盤水城市區域噪聲等效聲級呈上升趨勢,上升趨勢不顯著;其他6個市城市區域噪聲等效聲級呈下降趨勢。9個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秩相關情況見表2。

城市秩相關系數變化趨勢貴陽 0.6 上升趨勢遵義0.6上升趨勢六盤水0.7上升趨勢安順-0.9下降趨勢畢節-0.9下降趨勢銅仁-0.3下降趨勢凱里-0.1下降趨勢都勻-1.0下降趨勢興義-0.4下降趨勢貴州省0.2上升趨勢
2020年貴州9個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每季度監測一次,各類功能區共監測664個點次,晝、夜間各332點次。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323點次,晝間點次達標率為97.3%;夜間達標301點次,夜間點次達標率為90.7%。1類功能區晝間和夜間點次達標率分別為91.7%和90.0%;2類功能區晝間和夜間點次達標率分別為97.8%和93.4%;3類功能區晝間和夜間點次達標率分別為100%和97.1%;4a類功能區晝間和夜間點次達標率分別為98.5%和79.4%。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9個城市功能區環境噪聲整體保持比較穩定,1類和4a類晝、夜間點次達標率有顯著波動,處于逐年向好的趨勢。2020年與2016年相比,晝、夜間點次達標率分別上升4.9%和26.6%;各類功能區晝間和夜間達標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16~2020年,各類功能區晝、夜間點次達標率有不同程度波動(圖3、4)。

圖3 “十三五”期間貴州功能區噪聲晝間達標率變化趨勢
“十三五”期間,貴州城市聲環境質量整體保持良好。全省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略有上升,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略有上升,功能區點次達標率有所上升。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城市街道、公園等公共場所娛樂活動更加頻繁,使得社會生活環境噪聲影響日趨嚴重;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車輛數量的增長,建筑施工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的影響也日趨嚴重[9,10]。

圖4 “十三五”期間貴州功能區噪聲夜間達標率變化趨勢
為改善聲環境質量,需要繼續加強噪聲污染防治工作,為此建議:一是嚴格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驗收制度,確保工業企業廠界噪聲達標。二是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和指導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防治。三是推進多部門協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加強與城管、公安、市場監管、文化等相關部門的協作,共同推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