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一,田 濤,楊翠霞
(1.大連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北京 100835)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及我國二胎政策的大力開放與落實,使得我國高齡人群在極具增加的同時,低齡人群和有障礙人群亦逐步增加[1]。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是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下黨中央、國務院應對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構建城市現代化和社會平等友愛的重要舉措。《無障礙設計規范》中提出,積極建設城市無障礙環境,為有障礙人士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務設施[2]。因此需要高度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深入了解無障礙建設情況,從而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提升城市魅力與活力。無障礙設施作為無障礙環境重要組成部分,重點保障弱勢人群出行及活動,在弱勢人群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前,大多數研究是關注無障礙設施的本身建設,即使于城市無障礙設施的數據分析也大多基于使用頻率定量化研究[3],以及建立綜合指標進行評估分析研究[4,5],對城市無障礙設施的空間分布及其對周邊區域范圍影響的分析研究較少。而利用空間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無障礙設施空間分布特征,可以為民眾需求、城市空間發展規劃及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理論基礎[6]。
基于青海省所構建的“大西寧”格局及湟中縣“撤縣設區”的背景,針對湟中區不斷優化空間布局,加快補齊短板,積極創建“全域旅游”吸引更多人們前來旅游等現狀[7],需構筑功能完備的無障礙服務設施體系,以滿足更多群眾方便、高效、安全出行、活動等需求,提升區域人居無障礙環境、發揮城市功能以及促進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急需探索研究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路徑,推進無障礙服務設施均等化服務水平。為此本文以西寧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POI數據為研究對象,基于核密度分析法分析湟中區區域無障礙設施在空間分布的差異特征,探測其核心熱點區域及周邊輻射影響效應,研究無障礙服務設施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特性。這為改善其無障礙環境建設,改善弱勢人群出行的安全度、舒適度以及便攜度,以及城市無障礙服務設施的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西寧市湟中區位于青海省東部農業區湟水流域中上游(圖1),屬于青藏高原涼溫半干旱性氣候,區域境內由十四條河流呈扇形從北、西、南三面山區匯集湟水,山川相間、溝谷錯縱,地形地貌比較復雜,地勢呈現南、西、北高而東南略低之態,海拔在2225~4488 m,最低點為東南部的田家寨鄉謝家村,最高點是南邊群加藏族鄉的果石摘山峰。湟中區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1 ℃,年平均降水量509.8 mm,幅員面積2700.23 km2,主要有耕地、林業用地、牧草用地等,土地資源豐富[8]。2020年湟中區順利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并完成撤縣設區,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戰場”,開啟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征程,著力打造全省新型城鎮化示范區[9]。并在青海省提出的“全域旅游”的新思路基礎上,依托湟中區自身的豐富旅游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區域旅游建設。因此,急需構筑功能完備的無障礙服務設施體系,創建無障礙服務設施空間最優化利用分布特征,以滿足更多旅游等外來人群高效、安全、方便地出行活動需求,從而提升區域人居無障礙環境、發揮城市功能,促進區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圖1 湟中區區位
本研究所用的數據主要是無障礙服務設施興趣點(point of interest,簡稱POI),數據從高德地圖開放平臺中獲取,通過刪除重復POI數據點、刪除所缺失的屬性點,共得到涉及名稱、地址、坐標等相關信息共得到1059個POI數據。按照行政辦公建筑、公共交通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商業服務建筑、商業金融服務建筑、商業信息服務建筑、其他設施7個類型,將無障礙設施類型進行分類,具體見表1。

表1 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分類
核密度分析法是利用數據的空間屬性,計算要素在其周邊鄰域中的密度,進而研究空間數據分布特征的非參數估計空間分法[11]。在本研究中,以湟中區域內每個POI數據為一個要素,采用 ArcGIS10.2 空間分析工具核密度,計算具有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POI數據屬性的點密度。分析劃分無障礙服務設施在區域內POI數據要素范圍相對密度等級,從而反映人們對無障礙服務設施興趣性在湟中區空間尺度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模式的變化趨勢[28]。核密度強度越大,無障礙服務設施在湟中區空間分布密度越大、影響力越強,其公式為:
(1)
公(1)式:fn(x)為空間位置點x處的核密度值;h為范圍閾值;k為默認的權重核函數;n為分析范圍內的點數;(X-Xj)表示位置x到事件j的距離;h>0為帶,即核寬密度估計的搜索半徑;fn(X)值越大,表明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要素越密集,人們對此處的感興趣程度越高。
對無障礙服務設施空間區域分析,多采用分布密度來測量,是對無障礙服務設施空間現象的一種場表達。根據前期整理的湟中縣POI基礎數據信息,將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 POI興趣要素分成7大類(表1),通過Arc-GIS 10.2對其進行核密度分析,得出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空間分布核密度圖(圖2~9)。從圖2~9可以看出,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形成了以湟中區主城區和多巴鎮東部為中心熱點的空間布局,并逐漸向南北兩側區域遞減,其中部分類別甚至于在其部分區域內并無建設。總體呈現“雙核分布”的態勢,且總體分布存在較大的空間差異。

圖2 行政辦公建筑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圖3 文化教育建筑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圖4 郵政電信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行政辦公建筑分布密度如圖2所示,分布密度最高區域主要集中在湟中區的主城區魯沙爾鎮與多巴鎮,其他地區如李家山鎮、海子溝鄉、甘河灘鎮、漢東鄉以及上新莊鎮分布密度次之,而攔隆口鎮、共和鎮、大才鄉、群加鄉、田家寨鎮密度最低且零散分布,且北部的上五莊鎮無密度分布。
文化教育服務分布密度如圖3所示,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為多巴鎮、魯沙爾鎮東部、漢東鄉南部、甘河灘鎮南端以及上新莊鎮北端,與加油加點氣分布不同,分布密度高的區域各自成團,形成兩團不相連接的高密度分布區。其他地區如攔隆口鎮、李家山鎮、共和鎮、土門關鄉與田家寨鎮交界處分布密度次之;而西堡鎮、上五莊鎮、海子溝鄉以及田家寨鎮密度最低,甚至其中絕大多數區域如群加鄉基本無密度分布。
郵政電信分布密度如圖5所示,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為多巴鎮東部,魯沙爾鎮東部的分布密度稍低于多巴鎮東部,其他區域如漢東鄉、甘河灘鎮、西堡鎮、上五莊鎮、土門關鄉、李家山鎮、田家寨鎮等鄉鎮分布密度次之,而海子溝鄉和群加鄉分布密度最低。整體而言,郵政電信分布呈現多核聚集分布特征,核心高密度分布區域依然分布在多巴鎮與魯沙爾鎮東部。

圖5 公交站點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公交站點分布密度如圖6所示,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為主城區魯沙爾鎮以及多巴鎮的東部區域,并以二者為核心聚集區向周邊擴散,擴散分布范圍較大,并向南北方兩端擴大范圍,且分布密度亦逐漸降低,直至分布至湟中區兩端的田家寨鎮及上五莊鎮基本無密度分布。整體呈現“帶”狀分布于湟中區的中東部。

圖6 停車場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停車場分布密度如圖5所示,分別以主城區魯沙爾鎮和多巴鎮的東部為密度最高區域向周圍發散,呈“團”狀分布,高密度分布區域范圍較大,但較低密度分布范圍較小并相連接起來。而大才鄉與魯沙爾鎮中西部交界處有一小范圍區域為低密度分區,其余湟中區各鄉鎮區域基本無密度分布。
加油加氣點分布密度如圖7所示,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為魯沙爾鎮東部、多巴鎮東南部、漢東鄉南端、甘河灘鎮南端、上新山莊南端;其次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為共和鎮南端、漢東鄉中北部、甘河灘鎮中北部、上新山莊南端、攔隆口鎮中東部、西堡鎮以及李家山鎮南端;而其他地區如上五莊鎮、土門關鄉以及田家寨鎮密度分布較低甚至與絕大多區域無密度分布。

圖7 加油加氣站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商業超市分布密度如圖8所示,分布密度最高區域主要集中在湟中區的主城區魯沙爾鎮東端與西寧新區的多巴鎮中東部,其他地區如上五莊鎮、攔隆口鎮、李家山鎮中部、共和鎮、甘河灘鎮、漢東鄉、西堡鎮中部以及上新莊鎮北部分布密度次之,而群加鄉以及海子溝鄉等其他部分區域的密度最低甚至上基本無無密度分布。

圖8 商業超市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酒店賓館分布密度如圖9所示,以主城區魯沙爾鎮東部與多巴鎮的東部為中心呈“團”狀高密度分布,并以此為核心向周圍小范圍擴散的較低密度分布,如:漢東鄉、甘河灘鎮以及西堡鎮和多巴鎮的少部分區域,且其低密度分布的區域相連形成整體,其余鄉鎮區域密度分布基本無。整體而言酒店賓館的分布范圍較小,并集聚于湟中區的中東部分。

圖9 酒店賓館無障礙核密度分析
室外公共廁所分布密度如圖10所示,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為魯沙爾鎮東部,比其分布密度稍低于的區域為多巴鎮東部,其他區域如上五莊鎮、攔隆口鎮、上新莊鎮以及新加鄉的分布密度次之多巴鎮東部密度分布。而漢東鄉、甘河灘鎮、西堡鎮、土門關鄉、李家山鎮、田家寨鎮以及共和鎮等周邊鄉鎮分布密度最低且零散分布。與郵政電信分布特征相似,皆主要以多巴鎮與魯沙爾鎮東部為主要高密度分布核心區域,周邊呈低密度多核心零散分布。

圖10 室外公共廁所設施核密度分析
此外,銀行、信用社類的分布密度最高區域為主城區魯沙爾鎮東部以及多巴鎮的東部,并呈“團”狀向周圍小范圍擴散,形成較低密度分布區,如:漢東鄉、甘河灘鎮以及西堡鎮和多巴鎮的少部分區域,并相連形成整體區域。但在攔隆口鎮、土門關鄉與田家寨鎮亦有小區域的低密度分布,而其余鄉鎮區域基本無密度分布。
無障礙環境地建設是基于湟中區各基礎服務設施在其整體空間分布的構建形態,通過POI數據和其核密度分布研究,劃分成不同程度的聚集區域。通過核密度分析湟中區無障礙設施空間分布,得到以下結論。
(1)采用空間分析法對無障礙設施建設進行分析,可以直觀化地再現無障礙設施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為無障礙環境的空間發展進行高度的合理性優化。根據研究得出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強度,適度提高相對區域的無障礙建設,進而提高湟中區無障礙設施的整體服務效率。
(2)基于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的POI數據,以此為要素進行核密度分析,獲得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興趣密度分布特征,從而得出湟中區無障礙服務設施在數量以及空間分布上皆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3)整體來看,湟中區無障礙設施的空間分布主要在魯沙爾鎮東部以及多巴鎮東部呈現高密度分布特征。其它鄉鎮區域無障礙設施分布則密度分布較低甚至無密度分布,因此,應著重先對此類無障礙設施建設較低的區域進行一定地改造、增加及優化,進而為湟中區整體區域發展規劃提供了方向。
無障礙設施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的影響因素之一,根據“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原理[12],只對其數量的增加,會因其分布過于密集而造成公共資源浪費,從而使其整體區域的服務效率大幅下降,并與之形成反比。因此,通過對上述湟中區無障礙設施POI數據的核密度空間分析,確定此區域無障礙設施空間分布的聚集性,從而對其不同聚集程度進行區域劃分,以達到合理優化無障礙設施的空間布局,如:低值聚集區,加強無障礙服務設施的建設需要;而對其高值聚集區域,應著重注意其質的優化及精細,更好地完善無障礙服務設施。本研究對湟中區城市更新及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