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近年來,遼源市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堅持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思路,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軸心,以“凝聚黨員,服務百姓”為主線,有機聯結城市各領域基層黨組織,打造區域化黨建聯合體,突出組織共建、資源共享、事務共商、先鋒共育、管理共促的“五共”工作法,開創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新天地。
組織共建,下好城市黨建“一盤棋”。將抓實組織共建作為加強和改進城市黨建工作的助推器。縱向層面,結合“書記一號工程”,自上而下建立市、縣(區)、街道、社區四級責任體系,逐級成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由各級黨組織書記任組長,壓緊壓實書記責任,推動書記走上前臺抓黨建。突出難題破解,各級黨組織書記通過年初定計劃、半年有檢查、年終看成效等方式,解決民生難題。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工作程序及工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組織構架、方法路徑和保障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一貫到底。橫向層面,深入開展以駐區單位聯系社區黨組織、聯系非公企業、聯系困難黨員、聯系困難群眾,推動職能進社區、人員進社區、資源進社區、服務進社區為主要內容的“四聯四進”活動,統籌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黨組織,打造區域化黨建聯合體62個,實現街道社區全覆蓋。建立街道社區“大黨委”,將聯合體成員單位黨組織負責人作為兼職委員,定期開展“四個一”活動,即1次主題黨日、1次志愿服務、1次聯席會議、1次走訪慰問。落實聯建共建工作機制,通過參加黨委會議、同上聯合黨課、共過主題黨日等方式,推進黨的組織生活開放融合、聯動互促,構建起城市基層黨建立體網格。按照“一社區一載體一品牌”要求,全力打造黨建特色品牌,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全面構建起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各領域黨組織為主體,統籌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新興領域黨建的區域化城市黨建格局。龍山區東藝社區構建形成“社區+單位”“社區+警務室”“社區+黨員”“社區+居民”“社區+專委”的五位一體工作法,依托駐區單位資源,引導設立城市管理、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幫扶助困等專業委員會,通過“黨委+專委”模式,統籌轄區各類資源,提升為民服務能力。2020年,全市黨建聯合體成員單位共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530余次,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300余戶。
資源共享,凝聚共駐共建“一條心”。堅持條塊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匯聚多方資源,凝聚共建合力。推進陣地資源共享,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備、互聯互通”的要求,統籌推進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網格小區黨群服務站建設;整合轄區資源,將黨群服務站點、文體活動場所、停車場地等面向聯合體成員優先開放,通過設立“居民開放日”等方式面向群眾開放,打造“城市共享家園”107處,新增活動面積8000余平方米。街道、社區定期了解駐區單位實際需求,通過優化政務服務、抓好環境整治等,積極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實現互助共幫良性循環。推進人力資源共享,盤活轄區內外專家、人才、離退休干部、志愿者等資源,深入開展走進機關、走進街道、走進社區、走進群眾的“四走進”活動,共設立先鋒崗5000多個,協同開展各類服務600余次。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全面加強聯合體成員間政策、項目、就業等信息溝通,通過駐區單位出政策、出項目、出信息,街道社區出場地、出人員等方式,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截至目前,各聯建單位為社區提供用人信息3500余條,培訓各類人員近7000人次,解決就業1241人。積極引導轄區單位及黨員志愿者在社會公益事業、文體聯誼、社會治理等方面形成合力、共駐共建,組織協調成員單位及黨員干部先后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扶貧幫困等活動150余次,特別是突出關愛空巢老人、下崗職工、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主動為他們排憂解難。聯合共建單位在轄區公園、廣場、步行街先后開展詩歌朗誦、政策宣講、垃圾分類、法律咨詢等活動130余次;免費開放轄區黨群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11個,讓居民群眾共享文化資源。全面開展矛盾糾紛、社會治安、公共安全“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活動,落實“零報告”制度,增強居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事務共商,記好民生服務“一本賬”。堅持把工作著力點聚焦到“服務群眾,惠及民生”上,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扎實開展“書記一號工程”,堅持書記抓、抓書記,突出務實管用原則,圍繞推進街道管理體制改革、開展黨群服務中心(站)建設、推行“社工崗”、保障黨建經費等重點工作,逐級建立書記項目臺賬清單363個,目前已全部完成。全面推行區域共建“四項清單”制度,實現黨建聯合體項目化推進、實體化運作,各街道社區動態化建立黨建和服務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1200余項,滿足基層和群眾需求近400個。建立黨支部工作聯系點制度,強化典型引領,突出先進帶后進,引導和督促黨員干部增強服務意識和本領,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矛盾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解決,筑起平安和諧“保障線”。截至目前,全市各級黨委(黨組)書記建立黨支部聯系點713個,深入基層服務、調研1430人次,講黨課1576場次。建立健全輪值主席制度,黨建聯合體主席由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及各成員單位黨組織負責人輪流擔任,制定細化議事規則,各成員單位輪流主持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解決共建事務。2021年以來,全市62個黨建聯合體共召開各級各類聯席會議500余次,協商解決老舊小區改造、環境綜合整治、供水供暖、車輛停放等各類群眾反映突出的難點、痛點問題近300個。
先鋒共育,結成人才隊伍“一家親”。堅持將“搭建平臺,創造載體”作為整合轄區人力資源合力的有效抓手。深入開展“雙報到、雙服務”活動,推動駐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到街道社區報到,組建黨員突擊隊、黨員服務隊、志愿者服務隊等組織,定期開展關心關愛、綜治防控、環境整治、文化體育等活動。結合“書記項目”和“四項清單”制度,全面推行“菜單式”服務,根據居民個性化需求,量身定制服務菜單,廣泛吸收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參與常態化服務,通過民情信箱、入戶走訪、居民微信群、微心愿征集等形式接受居民點單,社區黨組織根據轄區人力資源實際情況,科學配置服務事項,為居民提供各類服務,定期對生活不能自理的孤、老、殘人員及單親家庭兒童等開展日間照料、物品代送、家庭教育觀察等特色服務,切實做到服務群眾“零阻隔”,實現了黨員同心聚力家門口,共駐共建惠民生的生動景象。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展各類聯建共建活動近2000次,在職黨員到社區認領黨員先鋒崗近1萬個,開展志愿服務2萬余人次。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各級機關黨組織選派兩批次近7000名機關黨員干部,建立臨時黨支部749個,成立黨員突擊隊395支、黨員服務隊352支,設立黨員先鋒崗2153個,推動廣大黨員在一線集結發力、黨組織在一線發揮作用。全面開展選派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到街道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工作,全市共選派第一書記62名,實現街道社區全覆蓋。建立“五長”隊伍,在選派縣區領導、街道班子成員擔任街長、路巷長的基礎上,統籌轄區人力資源,建立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專兼職隊伍,促進精細化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登記在冊專職網格長525名、樓棟長3254名、單元長11023名。全面整合教育資源,做精做特社區干部教育培訓品牌,利用“八點半”課堂,堅持每天定時線上學習,形成學習常態。分批次對全市955名街道社區工作者開展線下集中輪訓,進一步提升了全市黨建引領城市治理能力和為民服務工作水平。
管理共促,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堅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戰”,推進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全部按照“4+X”模式設置街道機構、配備人員。統一搭建“黨建服務、便民服務、行政執法、綜合治理”四個工作平臺,將各部門在基層設置的多個網格整合為一個綜合網格,實現一個核心管統領、一個窗口管服務、一個中心管治理、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張網格全覆蓋的“4+1”基層治理模式。同時,在街道組建1個事業單位“綜合服務中心”,配備8-10個事業編制,機構職能、經費和人員編制由街道辦事處集中統一管理,把職能真正轉移到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上來。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結合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全面加強“紅心物業”建設,結合“走遍遼源”活動,采取物業服務、社區居民自治、駐區單位包保、社區兜底“四位一體”模式,“一區一策”解決老舊小區管理難題。實施“小區管理包保”,各級領導和部門實施“包業主委員會成立、包物業公司引進、包物業費收繳標準確定、包物業費收繳、包常態運行機制形成”的“五包”措施,做實基層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3個、樓房426棟,惠及居民2.3萬戶。做實網格治理,將網格內在職、流動、離退休黨員全部納入管理,構建起“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做到把黨支部建在網格和小區上,黨小組建在樓棟上,充分發揮黨員在基層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全市共重新劃分城市社區網格521個,開展精細化服務,搭建黨員在“家門口”服務,“零距離”發揮作用的平臺,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建立“述評公開”制度,堅持開門評議,將區域化黨建作為各級書記抓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月走訪、季督查、年考評,定期通報工作情況。結合年底述職評議活動,街道黨工委向駐區單位、黨員代表報告黨建工作情況,接受代表評議;黨建聯合體成員單位向轄區黨員、群眾代表報告黨建項目完成情況,一事一評,公開結果,評選表彰“先進黨組織”“黨建服務明星”“五星級黨組織”,積極營造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