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珂 韓森

目前的兒童教育空間大多是中規中矩的布局,分布著大量的桌椅,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而且,沒有給兒童留出太多活動空間。兒童平時做游戲大多是在走廊與教室角落,空間設計忽視了活動與教學的關系。在兒童教育空間中,各類教學設施是促進學習的主要組成因素,這些教學設施能否順應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以及能否被合理使用,不僅對兒童教學的質量產生影響,還關乎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隨著教育方法的不斷更新,產生了越來越豐富的教學方法,如情境學習、互動交流等。在這些教學方法下的各類配套設施,就需要考慮兒童的直觀感受與自我體驗。因此,兒童教育空間要將“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融入進來,在寓教于樂的設施中促使兒童更好成長。
一、互動教學裝置促進兒童參與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者與空間設計者結合兒童喜歡互動、勇于探索,以及較強的自主行為等特征,將人與人的互動交往延展到人與空間的交互行為。所以,學校的公共環境需要配備可提升兒童參與感的互動裝置,讓兒童在操作與互動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判斷,增強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兒童教育空間的互動裝置應注重使用者的參與性原則,主要包括肢體參與和智力參與兩個方向。例如,美國特拉華州圣安德魯兄弟會學校在校園空間中設置了肢體參與互動裝置、智力參與互動裝置。兒童在與裝置互動的過程中進行攀、爬、跳、跑等運動行為,提升了兒童的身體協調能力。另外,也可以通過LED智能界面系統設置兒童近期學習到的圖案,兒童可根據例圖進一步創作,滿足兒童對繪畫創作的需求。兒童在與裝置互動的過程中,創造力與想象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也收獲更多的體驗與發現。教師可以在兒童互動的過程中及時觀察他們的行為,深入了解他們的創造能力與特點,調整教學計劃與安排。
二、信息媒介設施增強兒童體驗
體驗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是全身心投入到與事物“對話”的過程。在體驗中,兒童對體驗對象賦予了他們所理解的美,從而使體驗的過程成為一種審美現象。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打造多模態的智能學習區域,優化“人—機—環境”三者的關系,讓兒童體驗多樣學習模式變得越來越普及。近年來,多個校企合作開始研究能促進兒童的認知、技能與情感的兒童智能體驗空間設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如今一些學校為避免粉塵侵害師生健康,在教學空間中變傳統黑板與投影儀為交互式電子白板設施,通過電腦連接,構建成一個交互式的協作教學環境。教師可以選用白板自帶的素材庫進行書寫與繪畫,并可即時打印保存。同時,還可以遠程教學,與智能課桌連接,實現演示者與觀者的雙線交互。可見,新型的兒童教育空間還需要融合先進的理念與技術。例如,將課桌與智能技術相結合,桌面可以增加教師可以控制的嵌入式屏幕,兒童能夠運用智能屏幕完成課堂任務、查閱資料,教師能夠從主屏幕中觀察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另外,在5G技術背景下,結合VR或AR沉浸式教學使情境再現成為可能。新型的教學空間在技術的支持下,越發形成以智能與互動為核心的學習環境,逐漸改變現代課堂的構成形式。
三、增設防護設施保障兒童健康成長
2020年初,一場肆虐全球多個國家的新冠病毒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與工作秩序。這場疫情的發生,讓設計師們開始關注空間防疫及空間安全問題。兒童教育空間作為人員密集場所,自身需要具有一定的“防疫”與“抗疫”能力,能夠成為兒童校園健康生活的安全網。但目前大多數兒童空間的“防疫”能力相對較弱,幾十個學生長期同處一個密閉的空間中,自然通風時間短,空氣流通不暢,很容易在疫情高發的冬春季遭遇病菌的侵入。
當教學空間處于一個空氣流通不暢的環境時,就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培養皿”。兒童長期處于閉塞的集中教學空間中,會導致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易形成空氣缺氧的情況。利用新風系統讓教學空間的二氧化碳排出,并輸入室外的新鮮氧氣,讓空間時刻處于優質的空氣環境,保障兒童的健康生活。
兒童在一天的校園生活中,會運用肢體進行學習、交往、飲食、運動等多個行為,手部容易滋生細菌,并極易發生細菌交叉傳播的情況。在傳統的兒童教育空間中,洗手池多被安置在衛生間、食堂或運動場等場所,在教學區比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兒童洗手的頻率。因此,可在教學區的走廊、公共活動空間及圖書館等兒童集中的區域,設置壁掛式手部智能消毒器。消毒器不僅可以對手部及小臂進行免接觸噴射消毒物質,還可以對兒童的體溫進行監測,如有異常可直接將數據上報至全園安全管理中心。如此一來,智能防護設施在很大程度上既保障了校園的“防疫”能力,又提升了教學空間的防疫系統,為促進兒童成長提供了安全的環境。
兒童的成長是一場通往未知世界的探險。教師和家長對兒童的期望不僅局限于學好知識,更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兒童教育空間不應只是設計成簡單的學習環境,還需要多維度對教育設施進行改善,從而達到寓教于樂、以樂促學的效果。兒童在安全、自由的教育空間中,通過各類互動設施去觀看、去觸摸、去感受、去體驗,更好地了解世界、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