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平
他,以藝術的眼光審視生活,把日常的趣味、詩意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他,擁有孩童般的內心,用畫筆寄托自己的理想,質樸而率真。俞平伯評價他的作品如“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他,就是豐子愷。
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
豐子愷1898年生于浙江桐鄉,從師范學校畢業后,他便成為一名西洋繪畫的老師。兩年后,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實現成為畫家的夢想,豐子愷向親朋好友借錢,來到日本東京學習西洋美術。雖然留學生活并不盡如人意,但幸運的是,在日本,豐子愷遇到了改變他藝術方向的日本藝術家——竹久夢二的作品。根據豐子愷自己的記述,這本在舊書攤偶遇的《夢二畫集·春之卷》,“都是寥寥數筆的毛筆sketch(速寫)”,然而,卻很好地結合了西方的構圖與東方的趣味,并且以極為概括而精到的筆觸寫盡世態炎涼,因此讓豐子愷感嘆他的作品“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
豐子愷生活的時代正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雖然他接受過傳統的私塾教育,但是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在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中,文化界對西方文化與藝術更加推崇,而對自身的傳統藝術,存在著一定的輕視態度。豐子愷在日本留學時與竹久夢二的作品相遇,恰恰讓他重新看到了東方繪畫的可能性——筆墨可以掙脫傳統的束縛,去擁抱新的世界,可以發展出現代的形式,呈現當下的生活與思想。
成為“漫畫家”
正如豐子愷的好友、美學家朱光潛曾經指出的,豐子愷雖然學習過西方繪畫和木刻,但是“這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還是中國的,或者說,東方的”。放棄了西洋畫家夢回國的豐子愷,回歸到中國藝術的精神上來。
他在教書之余,嘗試以毛筆將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勾勒出來,寥寥數筆,卻極為生動而意味深長。這批作品得到了友人的一致贊賞,陸續發表在《文學周報》上,進而在1925年出版了漫畫集《子愷漫畫》。在為此書撰寫的序言中,好友鄭振鐸這樣評價豐子愷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雖然是疏朗的幾筆墨痕,畫著一道卷上的蘆簾,一個放在廊邊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壺,幾個杯,天上是一鉤新月,我的情思卻被他帶到一個詩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美感,這時所得的印象,較之我讀那首《千秋歲》(謝無逸作,詠夏景)為尤深。”從這以后,豐子愷開始了充滿熱情的漫畫創作,并先后出版了多部畫集。

“子愷漫畫”將東西方的藝術手法融合到一起,以生動而率真的筆觸描繪日常生活,既貼近現實又充滿生活情趣,形成了頗為獨特的藝術風格。然而,如果按照傳統的中國畫標準來評價,豐子愷的作品是很難登大雅之堂的。一是逸筆草草的風格,對線條、造型、筆墨的運用不夠講究,二是很多題材過于日常、過于“俗”,不如人物、山水、花鳥題材那樣“文雅”,因此,他的作品在當時也遭遇了一些“差評”。而豐子愷本人也一再聲稱自己“不是個畫家,而是一個喜歡作畫的人”。因此,欣賞豐子愷的畫,不必細品他的筆墨技巧,而要結合所畫內容,去品味畫中的趣味,體會畫外的情感。
兒童的崇拜者
豐子愷曾把自己的漫畫創作分為幾個階段,分別是:古詩詞名句時期、兒童相時期、社會相時期、自然相時期。其中,豐子愷筆下的兒童形象,尤其受到世人的喜愛。
豐子愷把自己稱為“兒童的崇拜者”,他贊美兒童的純真、爛漫,視人生中的童年為“黃金時代”,并通過自己的畫筆記錄下兒童的喜怒哀樂,描繪出一個率真的、理想化的世界。雖然擁有教育家、漫畫家、翻譯家、散文家等多個“頭銜”,但豐子愷猶如孩童般的質樸而率真的內心,更令他與眾不同。
一方面,兒童是豐子愷漫畫中經常出現的主角。豐子愷一共有七個子女(其中包括一名養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年幼的兒女們為他的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比如把蒲扇當腳踏車的瞻瞻、給凳子穿鞋的阿寶、折了荷葉當帽子的小姐妹……兒童的可愛、純真、稚嫩和充滿想象力的生活細節,都是豐子愷捕捉的對象,許多以自己兒女為對象的畫作還成為他的經典之作。在《談自己的畫》中,豐子愷說:“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艷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對于這位兒童的崇拜者來說,兒童的世界是“天真、健全、活躍”的,是理想化的,而成人的世界則是惡劣的、不盡如人意的。因此,兒童的世界也是豐子愷寄托理想、逃避現實的烏托邦。
另一方面,豐子愷也有著一顆孩童般的心。他對生活無微不至的觀察,作品中簡潔而精到的筆墨,正是源自他兒童般敏銳的洞察力與感受力,以及充滿溫情的、不失純真的內心。豐子愷認為,“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幸運的是,豐子愷似乎也保留了一份這“最健全的心眼”。葉圣陶評價他的作品勝在選擇題材,“出人意料,入人意中”,正是對其洞察力的贊許。另外,豐子愷說自己畫畫時“乘興落筆,俄頃成章”,這種即興式的、充滿感性的創作方式,似乎也證明了他的“孩子氣”。好友巴金說,豐子愷是“一個與世無爭、無所不愛的人,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如果不是這份“孩子氣”與“無垢的孩子的心”,也許豐子愷的作品就不會如此質樸、率真,充滿個性與靈氣了。

童心的培養
在兒童的教育方面,豐子愷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曾在教育雜志上發表文章《兒童的大人化》和《童心的培養》,反對不理解兒童的成人“強迫孩子照大人自己一樣地做人”,而提倡“不守傳統,不順環境,不照習慣”地去培養孩子“全新的、純潔的‘人的心”,并讓他們時時處處用這種全新的、純潔的心去感受和領悟這個世界。
同時,豐子愷自己教育兒孫時,從不死板地講道理,而是用文字、用漫畫來滲透教育的理念。他的冊頁《恩狗畫冊》,為幼子豐新枚所創,記錄了家庭生活中的小樂趣,充滿了父親的慈愛與濃濃的親情。
除了藝術,豐子愷在文學、翻譯、教育、音樂等領域也有卓越的成就,想在一篇短文中講完他的故事是不可能的。“愛心、詩心、童心、佛心”,也許可以作為讀懂豐子愷的關鍵詞。另外,豐子愷在他的散文里表達了他對生活、對藝術的思考,對兒童世界的認識,也如他的漫畫般充滿瑣碎生活中的詩意。可以說,他的散文與漫畫是相得益彰的。因此,閱讀他的散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漫畫,而欣賞他的漫畫,也更能讀懂他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