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翠紅
玩泥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是回歸自然和原始的游戲方式。近年來,我園在主題實施背景下開發的“陶藝微課程”,立足于兒童的真實興趣和切實需求,由以陶藝為載體而生成的微主題系列活動組成,是一種基于兒童核心素養的體驗探究式陶藝課程。它基于兒童自身的個性發展所設計,也是我們幼兒園為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目標而做的努力。
高寬課程《我是兒童藝術家——學前兒童視覺藝術的發展》中指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在成人的支持與引導下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探索時,學習效果最佳。[1]相比之下,基于兒童創意思維設計的“陶藝微課程”的評價路徑則關注兒童的初始感覺、保護兒童的原創表達、啟迪孩子的創意思維、成就兒童的藝術創造。它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一、“多元對話式”的評價路徑:從“愿景”到“需求”
“多元對話式”的評價路徑是一種從“理想愿景”到“內心需求”的評價策略,是與兒童真實需求的“愿景式”對話。教師通過捕捉孩子的真實興趣點,引發幼兒與他們的創作不斷產生對話,并以對話評價豐富孩子對陶藝創作的調整與優化。
1.與合作“對話”—— 變·合作創玩式
與合作“對話”,就是基于主題經驗下喚醒孩子合作的創玩活動。例如《長城》一課,根據主題的開展,在欣賞完《長城》視頻之后,可以生成陶藝內容“合作筑長城”。孩子們有的做城墻、有的做烽火臺、有的進行粘連。幾個孩子一組做成一段立體的長城,幾組孩子做成的小長城又接成了連綿不斷的大長城。活動為激發孩子的創想積累靈感,使他們體驗了合作成功后的喜悅。
2.與自我“對話”—— 引·奇思妙想式
教師引導孩子與自己對話,激發兒童內在的創造潛力,并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創新求異、展示個性。在“動物園”主題中,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表現不同造型、不同動態的恐龍。在欣賞了恐龍視頻、圖片之后,有的幼兒用泥捏塑裝飾在劍龍身上的劍;有的幼兒將泥片疊在一起,用以表現恐龍身上的鱗片,并運用旋轉的方法將泥條扭出花紋;有的幼兒將塑造小兔的方法運用于塑造恐龍等。
3.與大師“對話”—— 聯·情景再現式
比如,教師引導孩子走進“念泥吧”藝術館,在專業的陶藝老師指導下欣賞陶藝大師的作品,現場感受陶藝拉胚的過程。再比如,我園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孩子們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廖洪標、陶藝大師吳奎“面對面”,了解陶藝格調高雅、逸趣多變的創作風格,引導孩子的創想創作。此外,我園帶領孩子們在欣賞完海寧市內南關廂的古樸建筑之后,還引導孩子用陶藝的方式表現南關廂的一景一物……
二、“共融卷入式”的評價路徑:從“創作”到“思變”
“共融卷入式”的評價路徑,是指在陶藝創作活動中,通過教師動態支持、融媒卷入的方式激勵評價孩子的創意想法,即時肯定和支持幼兒創意的過程性評價路徑。
1.支持思維變通:啟發卷入
教師提供寬松、溫馨的思考環境,以“啟發卷入·思維變通”為核心,從追求“像不像”到“像什么”,使孩子喜歡“聯想樂陶”,教師支持孩子隨意趣玩、夸張變形,給予其充分的創作空間和時間,鼓勵孩子采用獨特的創想形式。
“啟發卷入”流程示意圖:

如在大班陶藝《創意臉譜》一課中,樂樂小朋友制作的眼睛十分有創意,長長的睫毛、深邃的瞳孔……教師及時將這一創意投放在大屏幕上,請孩子來說一說自己的創作方法,并總結梳理運用的方法。這不僅肯定了創作者的想法,同時也將這個好主意分享給了更多的孩子,讓更多的孩子隨著這個創意而發散出更多的想法。
2.支持學習過程:融媒卷入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我們在“陶藝玩轉日”的實施活動中,采用三卡介入的方式,即經驗激活卡、創意提示卡、逆向玩創卡等多元媒介的方式,創造讓幼兒自主感受美與表現美的機會,跟隨孩子的創作過程,激發孩子的潛力。
“融媒卷入”流程示意圖:
比如,陶藝活動“泥板變變變”,幼兒有的利用泥板變出了“筆筒”,有的創作了“大樹”……教師不斷追隨孩子的創作過程,給予肯定和多元的支持,包括語言、動作、輔助材料等。
3.支持創作動態:縱深卷入
教師運用動態縱向的檔案袋評價形式,制定“陶玩活動發展性評價表”,追隨幼兒的創作動態,為幼兒的深度探索提供空間與時間上的支持,通過對自己或同伴的正面評價和積極賦義,以展示幼兒一段時間以來的努力、進步、成就的一種評價方法。[2]
“縱深卷入”流程示意圖:
如陶藝活動“坦克列隊”,教師通過記錄幼兒多次陶藝活動,觀察幼兒的創作過程、分析幼兒的陶藝作品、運用流動跟進的評價模式,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再創作的熱情。通過縱向追隨幼兒的創作過程,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了解孩子的創作原因、情緒表現等,以促進其更好發展。
三、 “分享可視式”的評價路徑:從“陶藝”到“陶訴”
“分享可視式”的評價路徑是在幼兒陶藝作品的分享中,運用深度、開放、多維、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孩子的創作作品、創作情感、態度體驗等,引發幼兒多維度分享、講述陶玩創作及故事。
1.“情景可視式”游戲分享:作品解讀
幼兒作品解讀通過游戲的情景融入,以達到直觀可視的目的。評價以幼兒參與陶玩的思維狀態及創作的整個動態過程為背景,理解幼兒的作品,及時肯定幼兒的思維閃光點,激發其再次創作的欲望。
在大班陶藝活動“我的爸爸”中,教師引導孩子嘗試表現爸爸的特別之處,并鼓勵孩子表現出夸張的五官,可運用情景式的評價語,如“原來你的爸爸還戴了一副眼鏡”“你爸爸的鼻子很高哦”。孩子的創意被激發,創作的樂趣和成功感也被喚醒。這樣的情景式評價往往在孩子的創作過程中十分奏效。
2.“經驗可視式”成長分享:亮點捕捉
教師應捕捉孩子創作中的亮點,多元解讀評價孩子的作品。在“主題陶玩日”的活動中,教師運用“經驗可視式”方法分享,對幼兒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如當幼兒有自己的創意、亮點時,要及時進行經驗的梳理與分享。
在中班陶玩“敞篷車”的活動中,運用經驗分享式的評價,“說說你設計的敞篷車是怎么樣的,運用泥板圍合方法很牢固,給同伴介紹一下”。還可使用針對性的情感語言,如“你設計的小鬧鐘造型很獨特”等。
3.“成長可視式”微玩分享:情感共鳴
幼兒的成長是一個綜合的、螺旋的經驗累積的過程。采用“學習故事”的敘事評價,“連續觀察、跟蹤分析”,捕捉孩子創作中的亮點,建立圖文并茂的《陶玩微故事》二維碼分享,喚醒有創意的作品,提煉玩陶經驗,使成長過程可視。如大班陶藝活動“侏羅紀時代”,孩子們采用不同的陶藝技能表現形式,想法非常豐富,作品有的是用手指捏成小顆粒擺出來的,有的是搓泥條組合起來的……教師將孩子的創作過程拍成小視頻,并制作成二維碼,供家長和孩子進一步分享和解讀,也記錄了孩子成長的關鍵節點。這樣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陶藝作品集合在一起,讓孩子自己介紹創作過程中的“小插曲”,再以此生成一些新的想法,為后期活動的推進提供素材。
兒童天性中的藝術靈感在其一出生就有了,兒童教育應以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為本,以激勵幼兒的想象創作為基。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幼兒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有著各自不同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教師要努力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這種力量。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陶藝微課程評價的核心是讓孩子在感受欣賞中體驗,在表現創作中創新。這種評價方式可以喚醒幼兒情感、激發幼兒想象,使其大膽創作、展現個性,是凸顯“多元·共融·分享”的整合性評價,最終可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成就兒童自我的最優發展,提升兒童多元的核心素養。
注釋:
[1] [美]安·S.愛潑斯坦,伊萊·特里米斯.我是兒童藝術家——學前兒童視覺藝術的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9.
[2] 朱瑤 王芳.故事在主題和評價中開始——幼兒園“五維式”主題活動評價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