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永
摘 要: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科的基本能力,新課標對此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翻譯能力雖然排在末尾,但卻是前面幾種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全面的考查,教師要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路徑,實現對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的提升,主要結合教學經驗,論述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翻譯能力;中學生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素質快速提升的階段,這段時期的教育尤其關鍵,英語作為目前的國際通用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掌握英語技能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深造,但是由于缺少相應的語言環境,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應用能力相對欠缺,尤其是在翻譯能力上。因為翻譯并不是簡單的信息轉換,更多的是文化間的交流融合,不僅要保證翻譯的準確性,還要保障語感、語境等,實現文化的銜接。
一、增加閱讀量
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需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單詞的積累、知識的豐富及文化的融合。詞匯是翻譯的基礎,也是英語的基礎,所有的英語活動都圍繞詞匯開展,學生如果缺乏詞匯量,很難保證翻譯的準確性。日常的閱讀積累,可以為學生積累更多的單詞,降低因為陌生詞匯造成翻譯不準確的幾率,即使不可避免地出現陌生單詞,也可以因為閱讀積累足夠充分,實現對詞匯意思的猜測。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倡學生閱讀英文著作,對陌生的單詞進行標注和學習,并定期對自己積累的單詞進行回顧,達到積累詞匯的目的。在學生實際的英語運用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單詞似曾相識,但是想不起來在哪篇閱讀文章中遇到過的現象,也想不起來準確的意思,這主要是學生對于單詞的記憶不夠深刻,一方面學生要加強對單詞本身的記憶,另一方面還要結合閱讀的內容進行記憶,把單詞放到相應的語境和閱讀內容中,實現對整篇閱讀文章的記憶,這樣記憶會更加深刻,更好地發揮閱讀的作用[1]。
在閱讀內容中具有豐富的知識內涵以及文化內涵,學生在進行閱讀時,通過解決陌生詞匯,實現對閱讀文章的準確理解,在積累知識與文化的相關內容時,以后翻譯某個主題的文章時,在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就會具備相應的知識文化內容,除了更加精準地翻譯外,還可以理解知識文化內涵。
二、加強有聲朗讀
有聲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而作為語言學科,語感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語氣、語調傳達出不同的語言內涵,因此在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時,教師要培養學生通過有聲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準確地對英語進行斷句,保持閱讀的連貫性,把握語氣的輕重緩急和語調的抑揚頓挫等,從而在進行翻譯時可以準確把握文章的內涵與情感,翻譯出文章的語調語感[2]。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紙質資源不但成本高,而且無法形成影音資料,且攜帶保存也不便利,但是網絡資源具有紙質資源沒有的優勢,且很多電子圖書不但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而且容量超大,背后附有翻譯,學生在完成有聲的朗讀后,還可以進行翻譯訓練,這樣便于學生的自主練習。
三、傳授翻譯技巧
直譯和意譯是翻譯的兩種技巧,是教師需要重點培養的技能,直譯忠實于原文內容,而且忠實于原文的形式,在保證原文內容的前提下,力求句法結構、風格特征方面的趨同,而意譯忠實于原文內容,但不拘泥于原文結構形式與修辭手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使學生既可以掌握簡潔的直譯技巧,又可以掌握意譯的豐富內涵,并使學生明白在哪些情況下直譯較好,哪些情境下意譯更加傳神。比如在一些俗語、俚語的翻譯中,意譯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如“love me , love my dog” ,如果直譯,效果就不能體現出文化內涵,但是如果采用意譯,譯為愛吾及烏,就實現文化間的內涵轉換[3]。
雖然初中的知識相對較淺,但是對于翻譯中的一些規則和技巧,教師都可以適當傳授,比如增補法、分譯法、省略法、轉換法等,使學生有所了解,并結合一些實例,使學生對各種翻譯技巧有生動的體會,明白其中的內涵,明白各自的適用范圍,并通過具體的運用,掌握基本的運用,并自我總結經驗,在實施翻譯的過程中靈活進行運用。例如,“What about eating an apple right away?”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進行翻譯,很多學生都會給出“馬上吃個蘋果怎么樣?”的答案,當然這樣翻譯也表達了句子的意思,但這種表達方式與我們漢語的表達習慣不一樣,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增補法,使句子變得更加完整。于是學生翻譯“馬上來吃個蘋果,你覺得怎么樣?”這樣學生就更好地掌握了翻譯的技巧。
綜上所述,初中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積累適當的詞匯和知識文化,并通過有聲閱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掌握翻譯的技巧與方法,并進行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胡步華.淺談初中英語翻譯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師),2020(10).
[2]頡軍妹.初中生英語翻譯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新東方英語(中學版),2018(10).
[3]王東.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翻譯能力培養的策略探討[J]. 中外交流,2019,26(34):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