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登琴
摘 要:教育如果是以灌輸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收效甚微。以一位九年級學生的教育為例來闡述班主任工作需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有智慧,更需要有無私的愛,這樣才能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愛;教育;班主任
一、案例介紹
劉同學,九年級學生,腦袋聰明靈活,課堂效率也較高,可是成績總是平平。早上總是遲到,很晚睡覺,與父母總是吵架等等。與其父母交流后發現,他到家不是先做作業,而是先玩,到8點鐘左右才開始做,作業總是要做到11點多鐘,父母說過罵過,與父母關系惡劣,凡是父母禁止的,他就要去做,也就是與父母對著干。父母表示實在沒有辦法。
二、案例分析
1.學生心理和生理成長發展得不一致
進入九年級了,學生的身體迅速成長起來,但是心理的發展遠遠不及生理發展得快,有些學生別看他人高馬大的,其實心智很幼稚,遠遠跟不上身體發展。而大多數學生,特別是九年級學生,又不愿在一些人面前承認自己心理發展不成熟,或者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僅從身體的成長就判斷:“我已經長大了!”這樣一個結論。于是,叛逆、逆反就來了:覺得父母講話不對、父母講話不愿聽、父母不理解自己等等。
2.父母期望和學生壓力的不一致
九年級的學生,隨著畢業考試的來臨,父母的期望值在增高,同時面對這種情況,學生承受的壓力也隨之增加,這種矛盾越發激化: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埋怨家長不理解等等。
3.學校表現和家里表現不一致
在學校,迫于班主任和老師們的威嚴往往不敢逾越,但是一回到家,看見父母就厭煩,甚至不愿與父母多說一句話,凡是父母多說一句,就立即“炸”了。老師家長教育后,往往是當時在場或瞬間或幾天,學生覺得應該要和諧處理與父母的關系,當一件事或一個意見不統一時,又重蹈覆轍,或者有些學生的行為語言更有甚至加深惡化,家長苦不堪言,班主任也束手無策。
三、案例輔導
1.最初來源
其實是看了當時比較火的又一檔文化節目《見字如面》,而這一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于是我是否可以嫁接過來,用家長《給孩子的一封信》(九年級開學家長會上就寫過),讓孩子再讀父母的書信,感受父母的情感,讓父母的情感和孩子的情感能夠交融相通,從而喚起那些沉睡已久、依然可感的真情,從而讓親子之間的理解、支持、信任得以繼續。
2.具體實施
首先是贏得家長的支持和幫助,我找來幾個有共性的孩子的家長,把想法告知家長,家長表示無條件支持班隊活動,并將《給孩子的一封信》重新加工完善,富有情感,不要一味埋怨孩子,從書信的角度上,字里行間要表示理解孩子,但又有期望。當這一切準備就緒后,就開始了每周一的班會課——《見字如面》。我記得很清楚,當劉媽媽用夾帶鄉音的普通話深情讀信時幾度哽咽,而劉同學,一個接近180的大小伙,眼眶也紅紅的。
3.關注后續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都是需要愛的,孩子也都是需要感情的,當孩子得到了愛,他也會付出自己的愛,據這位劉媽媽反饋,當天回去后與劉同學交心地談了好一會兒。當劉媽媽告訴他整個事件的導演是班主任時,劉同學也有了不少的觸動。在那次班會課后,對我的態度、表情、言語都有了明顯的變化。
四、案例反思
1.教育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身心和心理發展規律,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尊心,而渴求得到的尊重是每個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應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身心發展需要的基礎之上,要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才能將教育的力用在“刀刃”上,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育需要愛
我們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鮮活的個體,所以教育的過程就不能只是一種技巧的施展,需要的是充滿愛的心靈交融。在進行班主任教育工作時,教師應富有愛心,用愛感化學生,從而讓學生反哺愛,“呵護那一點點光”,也許教育也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了。
3.教育需要智慧
針對不同的孩子,有愛是首要的,不僅如此,還需要有“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方法總比問題多”——多找一些教育契機和教育策略。如主題班會的開展,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得到了改善,也改善了老師與孩子的師生關系,同時也教育了班級里的其他學生。
參考文獻:
[1]孫云曉.教育的秘訣是真愛[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
[2]王振榮.淺談師愛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名師在線,2016(6).
[3]張宗林.“師愛”在教育學生中的作用[J].甘肅教育,2017(5).
[4]饒昀羲.探析文化類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成功之道[J].戲劇之家,2019(4).
[5]李永龍.施愛有道 師愛無瑕[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