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琴
主持人:取與舍,是伴隨人一生的選擇題。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每個人都面臨取與舍的選擇。取與舍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它決定了今后要走的路。有人懂得取舍,有人盲目取舍。該如何取、如何舍,你有怎樣的認識和理解?請同學們暢所欲言。
[集思廣益]
A.取與舍關乎人生。人生在不斷的選擇中度過,小到一頓飯的安排,大到未來的規劃,每一個選擇都需要有所取舍。選擇不同,得到的結果就會不同。拾金之時,有人選擇歸還,舍棄占有;困難面前,有人選擇正視,舍棄低頭;利益面前,有人選擇正義,舍棄名利。而有人剛好相反,在取與舍的選擇中,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學會取舍,人生自然更坦蕩。
B.取與舍彰顯智慧。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不肯花大錢就買不來貴重東西。”諺語說:“苦瓜苦,舍得油鹽苦瓜甜。”生活不是簡單的取與舍,取舍彰顯著人生的智慧。一味求取,從不舍棄,往往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適當獲取,懂得放棄,往往更難能可貴。
C.取與舍關乎能力。取什么,怎么取,舍什么,怎么舍,需要智慧,更考驗一個人的能力。只急于獲取,而吝于割舍,該舍不舍,會造成生活的負擔;不該舍而舍,又會帶來人生的遺憾。這里講一個小故事。一個年輕人想在各方面都比人強,于是他去請教大師。大師帶他一起登山,山上有許多漂亮的小石頭,他很喜歡,大師就讓他把石頭裝進袋子里背著。很快,他吃不消了。這時大師語重心長地說:“要想到達山頂,必須舍棄背上的負擔。”年輕人明白了:有選擇地舍,而非盲目地取,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
D.取與舍彰顯氣概。舍不得家庭的溫馨,也許就會羈絆啟程的腳步;沉浸于眼前的安逸,可能就會耽誤美好的青春。賣瓷碗的老人挑著扁擔走在路上,突然一個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他頭也不回地繼續往前走。路人問他為什么不回頭看一看,老人回答說:“我再怎么看,碗都是碎的。”有人坐火車時,一只鞋子掉到了行駛的火車外面,他隨即把另一只鞋子也扔了出去,為的是讓鞋子對撿到它的人來說依然有價值。有取有舍,有得有失,這是人生常態,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不患得患失,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在取舍的博弈中做出明智的選擇。
E.取與舍見出境界。人生有取有舍,或舍而取,或取而舍,皆能見出境界高下。文成公主舍棄華麗的宮殿,選取低矮的氈房,于是民族大義的種子便生根發芽了;魯迅棄醫從文,于是一支犀利的筆劃破了社會的黑暗。取舍以大義為重,方顯境界之高遠。
[演講時刻]
在取與舍中品味人生
海南省儋州市思源實驗學校 陳保根
取與舍,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正如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所說:“金黃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人生往往是這樣,常常會站在取與舍的十字路口,取哪條,舍哪條,有時顯得異常艱難。
人生總有取與舍。或選擇“案牘之勞形”,或選擇“采菊東籬下”,或輕名利而重義氣,或寄情山水而倦塵俗……不同的取舍,結果不同。《悲慘世界》中,冉·阿讓落難時,好心的神父救了他。當冉·阿讓將神父的銀器席卷一空時,神父卻平靜地說是自己送給冉·阿讓的。神父的取與舍是耐人尋味的,他使冉·阿讓最終選擇了向陽生長,讓苦難開花。舍去陰影,就可能擷取陽光;舍棄悲傷,就可能摘取快樂,收獲愜意的生活與美滿的人生。
在取與舍中自有人生滋味。一如蓮花,舍棄旁逸斜出,獲取不蔓不枝;一如白楊,舍去屈曲盤旋,換得倔強挺立。不管什么樣的選擇,都要做出取舍。取舍之間,有時能夠決定人生的方向。如果不能權衡好取與舍的選擇,難免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取舍之間,見出格局、境界高下。人的一生往往在取舍之間徘徊,該怎樣取舍,無數人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立志出鄉關”與“埋骨何須桑梓地”是毛澤東在社會動蕩時的取與舍,從文棄醫是魯迅在民族危難時的取與舍,回國效力、放棄國外優厚俸祿是錢學森、施一公在金錢與國家面前的取與舍,奔赴武漢、不顧自身安危是鐘南山在疫情面前的取與舍。關于取與舍,我們從優秀之人的選擇中得到了啟發。
取舍之中,成就人生。壁虎臨危棄尾,得保全生命;鳴蟬舍棄外殼,得自由高歌。適當舍棄,會有意外收獲;貪婪獲取,難免兩手空空。取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擇之初,誰又能知道哪些選擇是聰明的取、智慧的舍呢?誰不是在走過了無數彎路之后才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在艱難的抉擇之后做出明智的選擇呢?人生豈會事事如意,不要為自己選擇之后的結果找借口,即使結果有缺憾,也不要怨天尤人或者自怨自艾。任何選擇都是有成本的,但只要我們始終以一顆冷靜智慧的心去取舍,便能獲得坦蕩無悔的人生。
賈平凹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取是一種能力,舍是一種智慧;取是勇氣,舍是灑脫。置身于充滿名利誘惑的世界中,要謹慎地取,勇敢地舍;要合理地取,適當地舍;要適度地取,適時地舍。
取與舍,是我們一生的功課。其實人生就是一連串取舍的過程,什么樣的選擇成就什么樣的人生,希望大家都能做出不讓自己后悔的取舍,在明智的取舍中將自己的人生經營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