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明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急需新鮮感更強、趣味性更高、更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輔助地位,將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到自身課堂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廣泛優勢,從而實現語文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基于此,本文將以初中語文為學科基礎,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為主要話題,以應用策略為主要目標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廣大語文教師帶來一定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有效融合
前言:
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這一時期的語文學習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之所以稱之“承上”,是因為它是對小學語文學習進行檢驗、鞏固的時期;之所以稱之“啟下”,是因為它是為日后的高中、大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的時期。基于此,這一階段的語文學習可以說是至關重要。那么在這一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使得教學模式更加與時俱進、更具新鮮感、趣味性呢?筆者認為,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借助、發揮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將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定會有所提升。
一、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眾所周知,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景色、抒發情感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不但語言十分優美,所描寫的景色也頗具魅力。然而,在以往教學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這些文章中的風景美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語言講解,學生自己的想象力來加以感受。在現階段教學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教師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文章中所描寫的風景美通過直觀的圖片、視頻等加以展示,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更為“生動”的課堂,吸引學生興趣。
例如,在學習《黃河頌》這篇文章時,教師即可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對黃河圖片的呈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通讀,使學生對文章中黃河的描寫形成初步了解。而后,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生動的、波瀾壯闊的黃河圖片、視頻等內容。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剛才自己所看到的黃河圖片、視頻等內容,再對文章進行朗讀。如此一來,通過黃河圖片、視頻的展示,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黃河頌》這篇文章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黃河頌》這篇文章中表達出的對黃河的思想感情。
二、借助信息技術,學習文章重難點內容
在語文文章學習中,文章中的重點部分、難點部分一直是廣大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花費最多時間與精力的部分。然而即便教師在重難點部分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將文章學習中的重難點內容理解透徹。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文章中所描述的場景“再現”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章中的重難點內容。
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其教學重難點便是在引導學生了解濟南冬天景色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作者景色描寫背后的對第二故鄉的愛的懷念。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對家鄉的愛,教師即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濟南冬天的雪景,幫助學生感受景色的同時勾起自己對故鄉雪景的記憶,從而更好的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愛,實現課程重難點內容的學習。
三、借助信息技術,擴充課堂教學內容
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語文知識的呈現將更加直觀、更加形象,學生學習興趣也會因此得到提高。此外,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擴充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教師即可借助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首先,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學習、解讀這篇文章,實現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而后,教師即可借助信息技術,和學生一同查閱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所處時代背景,幫助學生對魯迅先生形成更為全面、深刻的了解。最后,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索更多魯迅先生的文章,和學生一起品讀,一起分析,感受魯迅先生在創作過程中所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如此一來,通過借助信息技術,不但幫助學生對魯迅先生形成了更加具體的認識,還進行了魯迅先生其他作品的品讀,擴充了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說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總結:
總而言之,將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說是“好處多多”。實際上,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的必然要求。相信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語文學習水平定能得到穩步提升,在未來語文學習道路上也會越走越高、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申文彬.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結合的策略[J].學周刊,2021,10(10):119-120.
[2]王艷艷.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初中語文學習方法[J].課外語文(上),2021(3):106-107.
青海省西寧市五一學校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