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寅 邱子暉 王園園
摘要:為更好培養出符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符合經濟發展現實需求的經管人才,需要地方財經類高校不斷探索、嘗試更符合學生學情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而不是對教學任務的簡單化處理。在《宏觀經濟學》這門經管學生必修的課程中,爭取做到在切實保證學生完成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的同時,更好的體現出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新創業元素,更好的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應用型經管人才。
關鍵詞:地方財經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創新實踐;課程思政
為最大限度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在學生培養的全部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經濟學理論素養及英語水平的教學目標,以更符合學情的教學模式和教材配合助力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學習效果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完善符合國際化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目標、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及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語言能力。
一、地方財經類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創新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宏觀經濟學》課程是作為高校經管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具有課程難度較大,先修課程要求較高的特點。同時,《宏觀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重要分支,以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對宏觀經濟中國民經濟發展、就業等問題展開研究,對學生更好理解國民經濟運行原理、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等重要問題具有較大幫助。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宏觀經濟學》課程內容多、理論模型復雜、對學生的微積分等高等數學掌握能力要求較高等,學生往往反映學習難度大,成績不理想等情況。由于《宏觀經濟學》對于培養符合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家對經管人才的需要有較大意義和影響,因此通過在《宏觀經濟學》中適當融入創新元素,可以使課程更好符合國家經濟發展中對人才的培養需要的同時,更大程度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同學掌握理解課程內容,更好完成課程目標。
二、地方財經類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應當融入哪些創新元素
(一)思政元素
1、《宏觀經濟學》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毋庸贅言。高校教師理應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的重要講話,在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渠道作用和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在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和環節中,充分體現出高校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充分了解、理解我國的發展階段和現實國情的前提下,更好理解消耗吸收專業知識,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與我國的經濟現實緊密結合,在充分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熱情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充分理解宏觀經濟運行原理及特點,更加關心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加理解公共政策的作用及含義,最大限度的幫助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更好收獲理解、解釋、解決宏觀經濟問題的能力。
2、《宏觀經濟學》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基礎
建立在凱恩斯范式基礎之上,針對建立在亞當斯密范式基礎上的微觀經濟學的知識體系和研究問題無法解釋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情況,通過對宏觀經濟中存在的經濟周期性波動、可能導致經濟危機發生根源及政府干預方案的解釋解決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分析框架。因此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就建立在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和經驗的基礎上,帶有濃重的西方經濟學主流學派的思想意識觀念。由于我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國經濟奇跡難以完全套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框架和方法工具來進行解釋,而需要學術工作者、高校教師和學生,在立足我國國情實際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地方財經高校的現實學情,在我們的課程組織和講授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將課本知識和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搭建完整的經濟學思維框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而充分提高對經濟學知識和分析工具的理解與掌握。
3、《宏觀經濟學》融入思政元素的任務目標
《宏觀經濟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任務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充分結合宏觀經濟分析工具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現實,充分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培養學生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科學意識,充分培養學生合理運用經濟分析工具探索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專業素養和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社會責任感。
(二)創新創業元素
1、《宏觀經濟學》融入創新創業元素的必要性
《宏觀經濟學》課程具有理論性強,知識體系龐大,研究方法多樣,課程案例不斷發展更新等特點。由于《宏觀經濟學》課程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宏觀經濟系統,并且不同經濟體在不同發展階段,其宏觀經濟環境和經濟政策又具有形勢復雜、靈活多變的特性,因此《宏觀經濟學》在與社會經濟現實聯系密切的同時,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對于經管類本科學生而言還是具有相當難度。《宏觀經濟學》部分課后習題的題型特點和解題思路比較側重考查學生對宏觀經濟理論模型的理解和掌握,同時要求學生使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對經濟問題進行解答,因此對于部分數學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講,學習難度疊加,學習心理障礙加大。回歸《宏觀經濟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目的,結合地方財經院校對于應用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融入創新創業元素,采取更符合地方財經類高校學生學情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宏觀經濟學》融入創新創業元素的課程基礎
《宏觀經濟學》作為具有較好理論聯系實際基礎的專業課程,所研究的宏觀經濟問題是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的,因此具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的天然基礎。同時,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步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有很多現實經濟問題要關注、要討論、要研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地方財經類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及社會責任感培育也要符合時代的需要。
3、《宏觀經濟學》融入創新創業元素的任務目標
大學生作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全面提高大學生專業素養和能力素質,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需要具備理解宏觀經濟形勢、解讀宏觀經濟政策的能力。通過《宏觀經濟學》中的系統學習,培養起學生持續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習慣。通過在《宏觀經濟學》中融入創新創業元素,解讀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更好幫助學生建立社會責任感及意識,更好理解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和形勢,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和職業選擇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三、地方財經類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融入創新元素的具體措施
(一)規劃教學目標——體現社會對具有社會責任感及實踐能力的創新性專業人才的需求
《宏觀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之一,在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及實踐能力的創新性專業人才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地方財經類高校在規劃教學目標時,應對充分考慮人才培養需求和目標,幫助學生通過對《宏觀經濟學》的系統學習,對宏觀經濟現象及問題有更好理解,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更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更好服務我國創新體系建設。
(二)設計教學內容——確保課程內容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實際
《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與中國經濟現實密切結合。脫離我國國情去討論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問題,幫助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獲得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無法實現。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需要學生在掌握了經濟理論知識后來更好的理解和解釋,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就可以借助思政元素及創新創業元素的合理融入,選取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學習走出課本走進現實。
(三)關注學生特點——實現學生培養目標的針對性
地方財經類高校的《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解學內容并適當調整授課進度,也要考慮到社會對于國際化應用型經管人才的實際需求,將課堂專業知識學習和未來職業需求有機結合,不能簡單的照搬傳統的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授課教師在充分理解實際學情的情況下,用心對待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需要,關注學生的實際培養目標。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我國的國情和發展實際,創新創業元素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比較符合地方財經類高校的學生特點。
(四)創新教學形式——保障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科學性、合理性
由于《宏觀經濟學》課程本身知識體系龐大,理論模型復雜,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往往學習比較吃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聽懂理論知識及模型所表達的含義已十分,沒有能力和時間將其與我國的經濟現實進行結合、轉化和理解吸收,造成學習效果差。往往老師上課講解四十分鐘,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的內容不超過十分鐘,其余時間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往往就被浪費了。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學形式上難以跳脫傳統理論課教學形式的束縛,多以經濟理論、經濟模型等相關理論分析工具的掌握為課堂講授的主要內容,在備課過程中以及實際授課過程中,缺乏與經濟現實結合的示范和引導。因此,為更好實現地方財經類高校的實際人才培養目標及需要,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創建確保學生在正確理解掌握宏觀經濟學基本原理基礎上,能夠靈活有效的將理論知識、模型與思政元素、創新創業元素合理融合的教學形式。
(五)改革評價機制——構建體現課程創新元素的評價體系
《宏觀經濟學》課程融入創新元素的同時,必須同步構建配套的合理評價體系。課程考核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師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及時評估和反饋,根據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結果,可以幫助教師有效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也可以更好了解、理解學情,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點,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為更好符合改革后的課程特點,應在課程評價體系中體現出對課程創新元素部分的考核,構建符合培養地方財經類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需要的評價標準,更好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傳統考試方式與思政專題討論、項目案例研究、創新主題實踐等多種多樣的靈活方式檢驗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能力及將經濟學知識與我國經濟現實結合的理解能力等綜合能力,助力實現地方財經類高校的學生培養目標。
四、結語
《宏觀經濟學》課程在地方財經類高校經管專業學生的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更應該充分反映地方財經類高校的人才培養特色及特點,為全面提高地方財經類高校培養具有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接班人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能力貢獻力量。因此課程可在合理規劃教學目標、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設計教學內容、切實關注學生特點、有效創新教學形式等教學環節融入思政元素,順應教育部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同時,結合《宏觀經濟學》課程特點,適當融入創新創業元素,以教育教學改革為抓手,為更好符合地方財經類高校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助力。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名師導讀版,宏觀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2]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曾顯榮, 黃玲, 陳亞惠.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案例集[M].科學出版社, 2015.
項目基金:基于東盟國際化導向的財經高校教師“四種能力”研究與實踐,(2020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課題編號:2020JGA300);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網絡課程項目“宏觀經濟學”(2020WLKC03)、“創業基礎”(2020WLKC24);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創新改革與實踐”(2020JMJG04)。
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