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 陳巧亮 施平蓉
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坐落于泉州灣畔,清源山下,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的創新活力學校,她的前身系1904年由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生安禮遜先生來泉州創辦的培元小學,迄今已走過116個春秋。學校以“樂育教育”辦學思想為引領,始終堅持“全面育人、辦出特色”的辦學總目標、以“面向全體學生,辦規范加特色學校;著眼全面發展,育合格加特長人才”作為學校辦學方向;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快樂成長,一切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一切為了學校的和諧發展”的辦學宗旨。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工作計劃總體規劃,作為一項學校重要工作持續推進。數年來,學校不斷探索,逐步建立起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學校專、兼職心理教師能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各種不同途徑,有針對性地實施小型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成效穩步提高。特別是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黨委和政府關于學校疫情防控的總體部署和學校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根據疫情發生以來的學校形勢變化情況,高度重視師生及學生家長的心理健康輔導,整合優質資源,將其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貫穿到疫情防控、安全管理、教育教學和家校溝通等各環節,更好地幫助全校師生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和校園學習,切實守護師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輔導中心有特色
學校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并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用于心理輔導中心建設及活動開展。學校從2005年開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組,下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組;2008年,學校“藍月亮”心理咨詢室正式成立;2009年,學校引入專職心理教師,形成在校長領導下,由德育處牽頭,以專職心理教師為核心,以年段長、班主任和兼職心理教師為骨干,以“預防為主,面對全體學生”為基本方針,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2016年,心理咨詢室完成擴建工作,正式更名為“藍月亮”心理輔導中心。
學校心理輔導中心位于學校藝教樓2樓,占地228㎡,有辦公室兼接待室1間、個體咨詢室兼音樂放松室1間、認知治療室兼心理閱覽室1間(有心理雜志3套,心理書籍200余冊)、藝術治療室1間、沙盤游戲室1間、團體輔導室1間,外加氛圍濃郁的心理長廊1條。中心周圍的每一處墻文化都是精心處理過的,兒童視角,氣氛濃郁,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中心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溫馨,能滿足學生、教師、家長輔導需要和活動需要。
學校心理輔導中心現有專職心理教師2名,兼職心理教師10名。除此之外,學校所有班主任以及任課教師都是“心育”的主力軍。
二、學生活動豐富有成效
學校設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方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發展規律,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實施小型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力求貼近學生,走進其心,旨在培育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基于此,心理輔導中心每年開展心理漫畫(或征文、手抄報、團隊展示報、明信片)創作活動,組織開展班會活動、現場心理咨詢活動等。比如,心理輔導中心每年邀請市區的資深心理健康教師坐鎮,開展現場心理咨詢活動;每學期,“藍月亮”心理輔導中心都會攜手德育處,組織各班開展以“關愛心靈,健康成長”為主題的班會課;每學年,在高年級開展兩場“男女有別”的青春期健康講座;每周二、周四如期而來的心理社團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社團原先是利用團體輔導的方式,以團體素質拓展游戲為載體。由于班級擴建,暫時占用了團體輔導室,心理教師就巧妙地把社團活動調整成團體沙盤的形式,豐富了心理社團的活動方式。另外,學校還聯合紅十字會,開展富有特色的生命教育體驗課,同時利用好校園心理櫥窗、《紅蜻蜓》隊報上的心理專版、心理展板等載體,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學教研活躍有影響
學校能按照相關規定配齊配好心理教師,加強師資培養,積極承辦活動,落實學科滲透,利用課題推進,加大交流、輻射力度,促使心理健康教學教研活躍有影響。
一是保證課堂。2009年起,學校開始在五、六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每周1節),在三、四年級開設“心靈俱樂部”興趣小組選修課(即心理社團活動,每周2節),在一二年級開展學科滲透心理健康課。二是培養師資。學校重視心理學科的師資培養,定期召開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學習會。選派教師參加省市級專項培訓,再返校為全體教師分享培訓心得。心理輔導中心還組織各年段、組室以小組為單位,前往沙盤室體驗團體沙盤游戲。三是承辦活動。2009年以來,學校作為泉州市心育學科教學研究基地校、泉州市教科所心育課題實驗學校,承辦過近60場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四是學科滲透。學校要求各學科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學校每學期都組織1次校級心理健康教學研討,供各學科教師交流學習。五是課題推進。2009年以來,學校以課題為依托,迅速聚攏起核心團隊,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育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目前,以輔導中心專兼職教師為主體的團隊,已順利完成1個省級課題、3個市級課題的研究。另外,還有一個市級課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模式實踐與推廣研究》正在研究中,將于今年12月結題。此外,專職心理教師作為成員參與了泉州市教科所教研員洪慧芳老師主持的1個省級心理課題、4個市級心理課題。六是輻射交流。長久以來,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構建學校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圍。作為一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建樹的學校,所有成績并不只局限在學校本身。學校鼓勵教師外出交流,互通有無,共同進步,積極發揮示范輻射作用。
四、家校互動融洽有溫度
學生的發展性問題,極大一部分來自原生家庭。對家長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與家庭積極配合,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補充和有力促進。為此,學校每學期開設家長課堂,邀請心理學教授、教授來校舉辦講座,并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2018年3月起,我校開始舉辦“培園家教沙龍”系列活動,邀請了各位專家教師、家長來到我校,就某一主題開設講座,和家長們共同探討和孩子養育有關的話題。在此前工作的基礎上,學校于2018年12月申報了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模式實踐與推廣研究》,并以此為契機,系統開展后續家校活動。為了讓活動更有針對性、實效性,我校開展了“學生家庭教育情況”及“家長學校需求”調研活動,根據家長的需求來選定活動的主題、形式、時間等,并根據活動后家長的反饋及時調整下一步活動安排,總結了一些活動反思。
另外,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居家學習、全民抗疫的日子里,學校與家庭積極配合,除了時刻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外,也與學生、家長一起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抗疫”戰。具體做法有:一是心理輔導中心每周布置居家心理學習任務,鼓勵學生關注心理健康;二是通過居家問卷調查,掌握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動態;三是通過學校公眾號平臺,向學生和家長發布數封倡議書,指導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居家學習和返校復學,開通心理援助熱線,緩解家長和學生的心理壓力;四是發揮名師智慧,給學生、家長以實際的方法指導,解決具體的問題;五是上好開學心理第一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六是家校配合,全面摸排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心理檔案。
五、心育成果豐碩有亮點
十多年來,學校一直走在深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道路上,學生心理的積極正面引導,未發生重大惡性事件,更在教學教研、單項表彰上,獲得了多方肯定。一是常規有序。學校制定了《心理輔導中心管理制度》、《心理咨詢教師工作制度》、《心理咨詢員工作守則》、《心理咨詢流程》、《校園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等方案,明確心理健康教師在倫理規范、檔案管理、值班執勤、學生轉介等方面應該遵守的規則,十多年來,充分考慮對學生心理的積極正面引導,未發生重大惡性事件。二是成績喜人。2009年以來,學校11位專兼職心理教師為各級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執教過4節省級研討課、1節省級錄播課、45節市級研討課,開設過19次市級講座。2009年以來,學校專職心理教師執教的心理健康課,曾有3節獲評省級優課,2節分獲省級優質課一、二等獎,4節獲評市級一等獎,3節獲評市級二等獎。專兼職教師撰寫的教學設計、論文,曾16次獲得市級三等獎及以上獎項,4篇發表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撰寫的文章曾有33篇發表于《海峽教育報》等報刊,撰寫的《學習發動機》、《成長的腳印》等11個單元教材內容收錄于福建兒童教育出版社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成長》,撰寫的家庭教育文章收錄于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家教書籍《智慧父母——在這里,遇見更好的孩子》,撰寫的教學設計《探尋潛力之旅》收錄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設計56例》,撰寫的專業論文《用心設計有備無患——例談小學心理輔導活動課備課經驗》被核心期刊《人大復印報刊》全文轉載。三是獲得榮譽。因工作卓有成效,2012年2月,學校被泉州市教育局授予“泉州市心理輔導站”牌匾,兩位專職心理教師先后被評為泉州市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2014年9月,學校被確認為泉州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學校;2016年9月,學校被確定為福建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2017年6月,學校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2018年8月,由學校專職心理教師陳靜領銜的名師工作室成功入選為福建省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
總之,長期以來,學校扎實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頗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探索出了具有附小特色的心育模式。今后,學校繼續探索前進,努力開拓心育新局面。
(作者單位: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