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

摘要:課后練習,顧名思義,課授完后要做的練習,無足輕重,可有可無,偶爾會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敷衍了事,即算是完成任務,這樣以來所得到的結果是,學生的一般能力及特殊能力均未見明顯提高,久而久之,學生產生依賴老師的心理。究竟是哪一環出了錯?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呢?我根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依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力求通過“課后練習有效滲透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教學模式來完成教學任務。我找到了教案中課后練習的滲透和設計上。我們意識到:首先,在思想上要格外重視;其次,對課后練習的安排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課后練習,并非課授完后的練習,而是課文后面的練習;最后,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與學的內容需求,適時、恰當、合理地將課后習題融進、落實在教學環節之中。
關鍵詞:聚焦課后練習滲透
論文內容:
語文課后練習對所學課文知識內容的鞏固、消化、吸收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對課后練習究竟應如何處理,除了教參上有些粗略的說明外,并無教學方法的指點。作為教者,應靈活合理的處理好課后練習,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還是大有裨益的。
一、聚焦課后練習有必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所得。
課后練習是對通過選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的闡釋和補充,有助于檢驗學生一課學完后的小階段成果。教師聚焦課后練習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教學模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緊扣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二是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存在什么問題,圍繞學生的質疑巧妙地設計。根據這兩個條件,教師就可以靈活地設計教學環節,然后調動學生主動、深層、實質性地參與學習。
為了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把課后練習“備”到了教學設計里,從中發掘出它在教材、教學、教法中存在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統編教材二年級《曹沖稱象》是一個民間方流傳的歷史故事。課文通過對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的介紹以及與大臣們方法的對比,表現了曹沖愛動腦筋,善于觀察,富于聯想的品質。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語言通俗易懂。教學時,要避免分析,而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啟發思考,鼓勵學生創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教學中,主要讓學生自讀,多種形式朗讀,解決不認識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過理解文字語言去理解曹沖稱象的辦法。充分利用語文課后練習,對所學課文知識內容的鞏固、消化、吸收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整合語文課后練習題,正確使用,將它作為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這樣既可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又可創造性地開展各類語文教學活動,擴大了語文學習的容量與空間,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和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教學效率。課后練習是教師鉆研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憑,是學生鞏固知識、演練技能的階梯,也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因此,如何將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教好小學語文的重要環節。
二、聚焦課后練習有方法,切實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要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如能從課后練習找到切入口倒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課后練習基本上概括了課文的重要內容。老師只要在課堂上能夠讓學生帶著課后練習題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或討論,或提問,或啟發或訓練運用幫助學生進行有效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第一學段目標中口語交際的要求是: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根據這一要求,統編教材二年級課后練習題重點安排了借助圖片、詞語等講故事的練習,比如《曹沖稱象)這課,就可讓學生借助課后提示復述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在初步感知曹沖稱象的方法后,充分利用課后練習題,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理清順序。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語練習復述,同桌練說,指名復述,同學提醒,回文感受,學生在層層遞進的練習中學會了復述課文。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結尾處安排拓展課文這一環節,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如果當時你就在現場,你還有什么好辦法,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有的讀課文,有的看插圖,有的熱烈地討論。一名學生興奮地站起來,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塊石頭一般有幾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沖用石頭稱象,結果的誤差是比較大的。而且石頭需要士兵們一塊一塊地抬到船上,再一塊一塊地稱,真辛苦!我用士兵來代替石頭稱象。一名士兵的體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頭稱,誤差要小得多。士兵們跑到船上去,不費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個士兵稱出自己的體重,全部加起來,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這樣稱不是更快更容易嗎?嘿!說得真不錯!教室里頓時響起一陣掌聲。此時,老師可以毫不吝嗇地封給這個學生一個“雅號”——“賽曹沖”。“還可以用糧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較沉,又容易計算重量的東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這時,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曾經見過一種地秤,連汽車的重量都能稱出來。我們也可以把大象趕上去。”學生的答案是對的,只是他沒有考慮當時還沒有地秤這種東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對的,他沒有一味地從別人已經想好的思維角度出發,而是想另辟蹊徑。他的這種考慮問題的方法應該得到老師的鼓勵,這不正是學生發散思維之后得到的成果嗎?“但是在三國時期,能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們才說曹沖是聰明的呀!”就這樣這節課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我想,要是當時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恐怕學生不會對曹沖是怎樣稱出大象重量的這個問題掌握得這么牢固。也正是通過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去探究更多的稱重的方法,使學生局限在一點上的思維得到了發散。使他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答案的豐富超出了我的想像。盡管學生的創新求異有時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過正確的方法調動學生去積極的運用大腦思考問題,從這里,也知道了學生其實是有很大潛能的。這些潛能就一定能在教學中被釋放出來。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給予學生掌聲與喝彩,少責難與批評,使學生成為勇于嘗試,敢于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氣餒,并且有積極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在課堂上,學生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有效的學習。
三、聚焦課后練習有指導,關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我們教給了學生規律和方法,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即通過對課文這一語言文本范例的學習,能舉一反三,遷移運用。閱讀教學必須以讀為主。二期課改的教材中,很多課文在語言情感方面都有很強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引導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反復讀課文,讓他們每讀一次都能有所收獲,培養他們邊讀邊圈劃、邊讀邊思考的學習習慣,促進思維的發展。
1.教師有效指導課后練習,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
課后練習是對通過選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的闡釋和補充,有助于檢驗學生一課學完后的小階段成果。教師聚焦課后練習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教學模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教師要準確把握文本的語文要素,即教學的重點、難點,緊扣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二是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存在什么問題,圍繞學生的質疑巧妙地設計。根據這兩個條件,教師就可以靈活地設計教學環節,然后調動學生主動、深層、實質性地參與學習。
比如在教學《曹沖稱象》第四自然段時,用稱象課件演示稱象的過程,來幫助學生理解曹沖當時是如何稱象的。注意指導學生抓住表示先后順序的詞“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稱象的過程,為復述課文作準備。在總結板書時指出曹沖不是神童,他的辦法是想出來的,他認真聽別人的議論,從中受到啟發,從而也讓學生感受到曹沖是個仔細觀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為了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把課后練習“備”到了教學設計里,從中發掘出它在教材、教學、教法中存在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整合語文課后練習題,正確使用,將它作為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這樣既可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又可創造性地開展各類語文教學活動,擴大了語文學習的容量與空間,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和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教學效率。
2.教師充分利用課后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如統編教材五年級《太陽》一課的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通過填空,知道太陽與我們和我們所生存的地球的關系。在教學時,把人類與太陽的關系同掌握假設關系的關聯詞語結合在一起,通過反復的訓練既讓學生熟悉假設關系,又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真可謂一舉兩得。
這篇說明文,老師的教學設計遵循了語文學科的規律和特點,更多地關注到語言因素。如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關注的是文本的表達方式;要求學生用上“因為……所以……”和“如果……就……”結合課文內容從正反兩個方面介紹煤和太陽的關系,這樣的訓練達到了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目的:雖然對學生來說有難度,但這樣的訓練是必需的。說明文的語言魅力是獨特的,而這種獨特的味道也只有在語感訓練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因此,我們要以“語文”的方式挖掘說明文中的語文因素,將科普性說明文上出濃濃的語文味來!把課后練習作為課堂教學不可缺失的一根鏈條,合理地將它融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總之,追求有效教學,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需要教師認真研究課后練習,并把課后練習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
(作者單位:楊教院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