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珍
摘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既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為了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基于這個要求編寫《語文作業本》這一套書,里面有許多的圖示練習,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的淋漓盡致。基于這一點,我以五年級《語文作業本》為例,開展三大策略:啟用圖示練習,推進整體感知;巧用圖示練習,展開深度探究;善用圖示練習,助力思維提升”,從而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圖示練習;提高學習
一、啟用圖示練習,推進整體感知
(一)借助閱讀提示,創設學習情境
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月跡》里的閱讀提示里提出:默讀課文,說說月亮的足跡都出現在哪里。把你覺得有趣的地方找出來,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對此,教師可以借助《語文作業本》中的第二題,利用月牙形圖示創設情境,讓孩子去“竹窗簾里”“葡萄葉上”等地方去尋找月亮的足跡,引領學生讀文思考,再一起進行討論,取小標題并填入相對應的方框中。學生對整體感知一目了然,清晰認識到月亮的足跡先后動態地出現在“中堂——院中——河邊”作業題也做得更輕松了,寓教于樂。
(二)借助思維導圖,有序梳理問題
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現》一文的閱讀提示中明確提出:人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我”經歷了怎樣的探究過程?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借助《語文作業本》中的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有序梳理問題。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學習框架。我們不難看出,教師沒有把學生的思維固定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讓他們大膽想象,有所質疑,有所收獲,設計一種開放且彼此關聯的問題情境,提升發展思維的能力。
二、巧用圖示練習,展開深度探究
(一)借助連環畫,搭建縮寫支架
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學習提示要求:聯系上一篇課文,說說如果給《牛郎織女》繪制連環畫,你打算畫哪些內容,每幅圖配上什么文字。這里的要求并不是隨意地,而是根據文本故事線索來進行繪制。于是《語文作業本》中的連環畫就很好地構建支架,讓學生邊看課文邊梳理內容,并借助連環畫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看似在提取主要信息,梳理牛郎織女的故事內容,實際上是讓學生學會尋找依據,為這一單元的習作“縮寫故事”做好鋪墊,在練習中激活語言,建構語言,讓學習重點的落實自然無痕。
(二)借助流程圖,把握文體要素
《語文作業本》中的圖示練習形式多樣,這些支架設計匠心獨特,結合課文進行教學,滲透、融合到文本中,再根據文本材料提取信息, 隨不同文本體現出來的需求而有所調整,使之更好地把握問題要素。
1. 山形圖------在“概括”中突破
山形圖,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圖形好似一座山,實際上是將一個故事情節點寫在曲線上,隨著曲線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圖一目了然。以《獵人海力部》為例,閱讀民間故事,故事情節內容非常關鍵。課后習題第一題要求“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海力布的哪幾件事?”。無獨有偶,《語文作業本》中“山形圖”完全把故事情節展現出來,把文本分成五個部分,已提供了兩件事,再讓學生自己從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出另三件事,引導學生知道哪一個情節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學生有了很強烈的探究欲望,突破往日的枯燥,更有創新力。
2.魚骨圖------在“情節”里提煉
“魚骨圖”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提出,它是分析問題原因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有一定的延伸用途。在梳理文本內容時,用上魚骨圖,可以使閱讀更高效。《軍神》內容長,文章年代背景較遠,要是讓學生直接梳理情節,可謂難上加難。但有魚骨圖引領,圍繞“沃克醫生搶救病人的過程和心理變化”展開圖示練習,這一學習活動變得易如反掌。這幅圖不僅幫助學生梳理情節,也教學生總結梳理情節的方法,關注主要事件。這是告訴學生在閱讀時,要關注文本的特性要因,在文中提煉總結。
三、善用圖示練習,助力思維提升
(一)借助表格,展開聯想性閱讀
杜威曾說:“如果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審辯式思維的公民,那么,受益的將會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集體以及社會。”借助表格展開聯想性閱讀,對閱讀體驗及思維發展很有幫助,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探究表達特色,展開聯想。
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手指》的課后第一、三題都提出了“默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別讓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的學習要求。對于這個要求,怕是說不清理還亂。《作業本》中運用表格給學生提供了示范,幫助其展開深層次閱讀,再讓學生想一想哪個手指聯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人,根據文本中的證據來表達個性化的觀點,讓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思考,建構,由事物到品質這一聯想性過程,促進了審辯式思維的發展。
(二)借助比較圖——橫聯縱比尋異同
運用審辯式思維的學習者往往具備與解釋、分析、評估和推論相關的判斷能力,從而對原有觀點提出批判性思考。文章表達特色的探究,提升了新的高度。不僅要掌握某課的特點,還要能辨別不同文章的異同。
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金字塔》里的兩小篇文章《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議的金字塔》,閱讀提示里就要求學生對二者“具體內容、語言風格、介紹形式”的異同進行比較,這是對課文內容的落實點,此時,用上這個表格,讓學生對這個內容有了多元認知,為后面的練習“我喜歡哪種介紹方式”的理由闡述做好鋪墊。
總之,只要教師真正地站在“學”的視角建構課堂,恰當、靈活、創造性地使用圖示,真正發揮它的功能,就一定能精準有效地推進學習過程,實現學為中心,增強教學實效,提高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陳先云,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教學設計與指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
[2]義務教育教書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
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實驗小學 浙江 溫州 3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