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飛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以研究晚清以來的中國史、社會史著稱。20世紀90年代中期,作者轉而致力于海外華人史研究,并在歷經十余年潛心研究后,于2008年推出《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可以說,這本書綜合了孔飛力教授十多年來關于海外華人的學術思考,也汲取了現有國內外海外華人研究的精華。
這本著作是一部海外華人移民通史,書中展現了從1567年以來長達五個世紀的海外華人移民史,時間跨度大,涵蓋范圍廣。孔飛力教授在書中采用了跨區域比較研究的手法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完整的海外華人移民圖景,讓我們更為直觀地了解近現代海外華人移民背景、過程以及海外華人移民現狀。
本書研究的時間跨度約為五個世紀,這是中國不可阻擋地與外部世界接軌的時代。本書書名中的“近現代”以1567年作為開端之年。作者認為,①1567年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年份,因為正是在這一年中,明王朝正式下令解除曾經長期推行、但實效有限的海禁政策。與此相應,民間貿易在移民的作用中逐漸增長。至于本書所述的下限,作者選擇了20世紀末,其時中國大陸融入世界經濟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作者從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找到了作為上述長達五個世紀進程的主要分期和轉折點,例如:殖民主義始于15世紀后期、帝國主義始于19世紀的擴張,它們的發展涉及許多民族的社會組織,并非僅限于歐洲人,又如:在東南亞殖民體系的形成中,華人曾為重要幫手。在這五個世紀中的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發生了重大轉折,海外華人不僅是其見證者,也同時是其參與者,更是被塑造者。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強調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歷朝統治者以各種手段將人口圈固在土地之上,令其納糧當差,永做順民,因此,“安土重遷”長期被公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性。②在中國近現代移民史開始的初期,中國正慢慢地發展與外部世界的協同關系。中國經濟的商品化有賴于對外貿易,與此同時商貿的興盛也使得中國農村能承載不斷增長的人口。人口的增長推動著新農田的不斷開辟,然而人均土地面積相應地減少,導致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人口總量增長了3倍,農田總量卻僅僅翻了一倍。于是農戶家庭采取著各種各樣的方法應對農田不足的困境。移民就成為了家庭謀求生存的策略之一。
這種移民,或在國內流動,或向國外遷徙。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男勞力離家外出,這樣做并不是拆散家庭,而是通過開發更多的資源而維系家庭。于是,為謀生而離家到外地住上一段時間但遲早總要回家的僑居就成為了中國人司空見慣的生活的方式。自打15世紀商品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以來,城市便為僑居者謀生提供了更多機會。
除了男性勞力外出并僑居他鄉,舉家搬遷的人也不在少數。③盡管中國人都拼命想要維持家的地域根基,但想做到這一點卻又必須讓家庭成員散居四方。當然,散居四方并不意味著家的解散,相反的,中國家庭系統的核心恰恰就在于家庭身份并不因為家庭成員分散居住于不同的地方而有任何改變的原則。
所以,即使出外僑居或舉家搬遷的情況在國內并不少見,然而安土重遷之說在若干方面依然具有若干深遠影響。也正是因為安土重遷的傳統,僑居外鄉者會表現出執著的家鄉認同,也正是因為中國人社會所具有的鄉緣認同的特異性,使得移民能夠在遠離家鄉的區域經濟中開拓小生境。
在移入地,小生境是一個保持中國移民社群文化特色的生態圈,既可能是相對集中的商貿經營區或商業圈,也可能和是在血緣基礎上建立的廟堂宗祠、社團學校。小生境在移出地的體現就是獨具特色的僑鄉。不同小生境的發現或創造也得益于不同的移民生態。④在孔飛力教授看來,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環境:(1)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殖民體系、美洲的殖民體系以及后殖民時期在上述地區形成的國家;(2)主要由歐洲移民在“新大陸”和大洋洲形成的移民社會;(3)殖民及后殖民時期主要集中于歐洲的各大都市,那里是海外華人少數族群遭遇危機時再移民的目的地。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以上各地都出現了某種與既往有所不同的中國新移民。在上述三種環境中,不論是主動選擇、出于偶然或是出于無奈,移民群體都已經發現或創造出了自身得以生存乃至得以興旺發展的小生境。
當然,小生境的出現不僅僅是由于國人所具有的鄉緣認同的特異性,海外移民所處的大環境以及他們與“他者”的交流也促成了這一獨特生態圈的形成。本書研究關注的另一個主題,就是中國人已經發現自己身處其間的“他者”。而始終將中國海外移民的大歷史置于和移民地“他者”群體的互動中進行解讀是孔飛力教授研究的另一特色。
從殖民統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從獨立后民族國家執掌大權的統治集團到洋溢民族主義激情的知識精英,華人移民與周邊“他者”之間呈現出而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作為外來者,海外華人需要認識了解“他者”并與之共生共存;而同時后者也需時時刻刻審視這些遠道而來的異鄉人。漫漫數百年,移民與本地人互為“他者”,彼此之間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競爭與對抗,⑤這就表現為1882年的排華法案以及1854年加利福尼亞法院對于華人不準對不利于白人的事件作證的判決。
總而言之,這部著作作為一部海外移民華人通史,幾乎涵蓋了近現代海外華人移民的形成到現狀的一系列問題,本書的結構十分清晰,以空間和時間雙重線索對五個世紀的華人海外移民史作出概覽,對于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同一時期不同背景下的海外華人社會以及發展的情況為讀者展現了清晰的發展脈絡,對應各個歷史大背景尋找問題以及相對答案,并且運用多學科分析的方法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展現海外華人移民與“他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在本書的敘述中,孔飛力教授中外兼顧,視野開闊,并且將歷史與現實相融合,將五個世紀之久的海外華人移民史完整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當然,任何事物都會有其優缺點,本書也不例外。例如:全書對于移民的描寫還是著重于東南亞,而對于東南亞移民情況的描寫也僅在于討論華人、原住民以及西方殖民者三者間的關系,也有些過分強調海外華人民族主義的不確定性,這一點有失偏頗。
參考文獻:
[1]《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前言
[2]《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第一章 移民跳板:一個變化中的社會
[3]《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第一章 家庭生存策略
[4]《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前言
[5]《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第五章 排華運動的源起和影響
作者簡介:黃志勇(1975年12月-)男;漢;本科;籍貫:陜西武功縣;職稱:中級;研究方向:圖書館,文學,生態等系列。
青海省委黨校圖書館 青海 西寧 8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