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雨辰
(魯東大學,山東 煙臺 264025)
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優勢二者間完美融合,進一步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代感與感召力,是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提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再適用,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環境下的進一步發展,順利實現“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目標,高校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資源有機結合,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其他各類專業課程間協同效應。因此,高校需緊密結合新媒體時代特點,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所面臨的各項機遇與挑戰,并積極探索可行性應對策略。
1.新媒體話語體系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提供豐富語料資源。新媒體時代話語體系主要包括四個組成部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以及網絡話語,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二者相輔相成。前者為后者提供方針政策思想價值引導;后者為前者提供深刻而又全面的政策解讀。作為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包含大量文本話語內容,理論性有余而人本性不足,極為晦澀難懂。而大眾話語與網絡話語則具有不同特點,其二者往往高度貼合大眾生活,通俗易懂,人本性極強,因而普及度較高。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既需注重話語內容的政治性與學術性,同時也應積極吸收大眾及網絡話語,對教育內容進行生活化表達,以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1]
2.新媒體傳播媒介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交往提供便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人作為對象,同時,人又具有社會屬性、群居特點,因此,便產生了交往行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交往是交往主體間以達成話語共識、推動話語發展為目的,以一定知識為基礎并借助一定傳播媒介所展開的話語話題互動交流活動,本質在于排除錯誤或敵對思想,以為正確思想做辯護。[2]如今,傳統媒體話語資源壟斷現象被兼具信息海量性與傳播快捷性的新媒體所打破,新媒體背景下,交往資源實現共享。因此,高校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利用新媒體打破既往交往主體間不能開展互動交流的被動狀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交往便捷性。
1.開放的網絡環境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提供可乘之機。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成為又一重要意識形態領域。西方國家一直嘗試憑借科技手段占領網絡陣地,并煽動部分專家學者在新媒體平臺鼓吹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大大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威及民眾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認同感。此外,在中西方思潮交鋒過程中,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相對緩慢,遠不及網絡話語發展速度,難以針對多種社會思潮及時提出合理解釋與有效引導,導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威遭到削弱,并可能危及馬克思主義之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所有的指導地位。值此情況,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從而在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威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道理的認同感。[3]
2.多元化價值觀的涌入導致主流價值觀深陷認同危機。新媒體不僅為多種形式價值觀念的涌入提供了平臺,且還為民眾生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塑造社會價值觀念提供了平臺,使得人們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開始質疑從前所深信不疑的價值觀念,逐漸迷失在多元化價值觀念當中,最終導致主流價值觀念遭遇認同危機。
3.網絡海量信息沖擊導致大學生信仰缺失或者扭曲。網絡平臺信息量巨大且傳播快捷,對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巨大沖擊。大學生囿于經、認識不足,難以準確判斷和分析當下良莠不齊的多元價值觀,因而導致信仰缺失。與此同時,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客觀導致西方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功利化思想肆虐于新媒體平臺,不斷侵蝕著當代大學生思想,使得部分大學生信仰扭曲。
4.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存在誤區與不足。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問題:(1)混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兩個概念。[4]這樣的錯誤認識不僅嚴重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且還大大挫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使命感。(2)割裂顯性思政課程與隱性課程思政。在大學生道德教育方面,不僅只有思政課程可發揮積極作用,其他課程同樣可對學生道德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應堅持各學科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3)注重課程形式但輕視教學內容。部分高校教師在參與思政課程改革工作過程中,傾向于大做“表面文章”,一味創新課程形式,卻不注重充實教學內容,導致教育資源嚴重浪費。(4)一味追名逐利,課程空殼化問題嚴重。在參與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脫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這一根本目標,而是將課程改革當作自身獲取教研課題或專項經費的踏板,導致課程流于空殼化。
在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樹立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不容小覷。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積極變革教師教育理念,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1.豐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確保課程內容科學性,以正確而又全面地反映中國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成就;另一方面,還要確保內容人本性,以進一步凸顯新媒體背景下課程思政工作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5]2.教師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并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一方面,教師要注重自身綜合素養與人格魅力的提升,以進步一增強思政教學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結合學情及時轉變教學方式,摒棄低效的“填鴨式”教學法,轉而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與學習熱情。
前文已然指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既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帶來發展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一定挑戰。因此,高校教師應當主動出擊,認清并積極利用網絡優勢,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6]。一方面,教師應當迎合時代發展趨勢并結合大學生成長需求,積極利用新媒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打造信息交流平臺,為學生提供表達空間,進一步拉近師生距離。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提高自身對于網絡教育陣地的重視程度,將其作為現實教育場所重要補充空間,積極于網絡平臺開展思想健康且形式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舉辦網絡專家講座、開設時事論壇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其中,以更好地培養其思考與判斷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三觀。
教材乃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根本,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應慎重選取教材、認真編制教材。值得一提的是,編制教材并不是指對既有理論觀點進行生搬硬套,而是應當選取與本土課程思政工作相適應的資料,唯有如此,方才可以有效避免或可能出現于高校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的水土不服現象,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具體而言,編制思政教材需以深厚專業知識為基礎;此外,教材編制人員還需具備時事敏感度,能夠立于課程思政改革前沿及時捕捉相關時事要點。因此,高校便需在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難點問題,積極鼓勵教師參與教材編制工作,組織教師系統化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專業課程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有機融合。[7]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工作執行者,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有必要打造一支兼具專業教育理念與夯實專業知識基礎的思政教師隊伍。首先,任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其次,教師還需能夠深入挖掘蘊藏于其他學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各學科優勢,實現其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機融合,打造科學完備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8]為此,高校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工作,傾力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與專業人才。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培養教師專業理念。高校需對全體教師進行崗前與崗中培訓,強化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幫助其正確認識“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二者間關系,引導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注重創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氛圍,創新學科教學方式。2.采用“內培外引”方案。一方面,以“課程思政”為主題舉辦教師沙龍活動,為教師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平臺,進一步提高任課教師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延請校外專家學者進校舉辦座談會,為教師提供學習機會,充實任課教師專業知識。3.儲備優秀人才。高校除應注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外,還應積極儲備相關優秀人才,鼓勵其為本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多提意見與建議,進一步充實專業教師教學所用素材。4.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配置。高校應積極調動校內外組織機構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發揮各部門協同作用,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為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召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高校應在堅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積極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進駐網絡陣地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引導工作。具體而言,需認真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所面臨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并結合時代發展與學生成長需求積極探索可行性應對策略,包括革新思政教師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注重教材編制以及打造專業師資隊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