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南昌灣里管理局太平鎮泮溪村的菊花種植基地,幾名村民正忙著清溝、起壟、除草、拋肥……鋪開的貢菊枝嫩葉綠,有的已經二三十厘米高,長勢喜人。
村民楊乾平是當天務工人群中的一員,他說:“以前田地沒人承包,我都是跑到外面打零工,現在田地有人承包,我有租金收入,還可以在家門口工作。從育苗、鋤草到管護、采摘,基本上長年有活干,1天150元,一年下來收入還不錯。”
泮溪村,這個昔日的貧困村,近年來依托生態優勢,已變為周邊市民追捧的旅游打卡地。全村于2019年底實現脫貧摘帽。既然已經摘帽,那就要保證脫貧不返貧。如何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領全村走向全面小康?這是南昌市政協派駐泮溪村的“第一書記”郭紀征上任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產業是全村村民致富的最主要途徑,菊花種植難度小、收益見效快。”郭紀征介紹道。經過調研,郭紀征發現,泮溪村此前的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梅嶺旅游公司的固定分紅及門票收入,缺乏自主可控的、可持續發展的村集體產業。在多方支持下,他們決定引入菊花種植基地項目。
由于村里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泮溪村有大片田地撂荒多年,用來種植菊花正合適。但這大片撂荒土地的集約流轉,涉及30余戶村民,要想一蹴而就絕非易事。為了消除村民的顧慮,市政協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主動作為,堅持黨建引領,調動黨員發揮作用。村里老黨員組成土地集約工作小組,入戶為村民講解土地撂荒復種的相關政策,進行菊花種植基地項目解讀,實地勘察農戶權屬田地邊界,有效推進了土地流轉集約工作的進度。
項目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目前,泮溪村菊花種植基地已完成3批共7.8萬株貢菊種苗的種植,存活率達98%,順利完成了第一期40畝的種植計劃。村里以“泮溪村石壁旅游公司”的名義與南昌志遠實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由對方負責提供種苗、技術培訓。同時,菊花基地作為村集體項目,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吸收村民入股,參與菊花種植基地的種植和管護。據介紹,該村還將圍繞“景區花海”計劃完成菊花經濟景觀園的設計,并積極打造“獅子峰菊花網紅打卡點”,力爭今年國慶節前夕將泮溪村菊花種植基地建成可增加村集體收入的經濟菊園,可帶動村民、脫貧戶致富的希望菊園,可供游客徜徉花海、爭相打卡的網紅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