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文中(贛州市農業農村局)
隨著“三農”工作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階段,為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推動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贛州市最近出臺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化管理的若干措施。
贛州市持續開展各級財政及扶貧項目在農村投入形成的資產移交給村集體管理的工作,將各級財政資金興建的蔬菜大棚、養殖基地、光伏電站、扶貧車間、有投資利用價值的閑置校舍等經營性資產交由村集體持有和管護,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直接經營或者通過發包、租賃、合作等方式經營,實現村集體資產的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
該市重點針對信息化監管、日常巡查等工作中發現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問題,開展“五項清理”活動。在庫存現金的清理上,把庫存現金嚴格控制在備用金限額內;在銀行賬戶的清理上,規定一個市、縣(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在一家銀行開設賬戶,每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只能開設一個基本賬戶;預防違規出借村集體資金,及時收回出借資金;注意防止拖欠村集體資產(資源)租金,做到及時催收、應收盡收;對顯失公平的資金出借和資產(資源)出租行為進行清理,規范租賃合同。
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出售、轉讓、出租、入股、承包、抵押或以其他方式的流轉交易必須規范,納入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市場。該市規定,集體產權交易應當遵循民主決策、平等自愿、誠實信用、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得侵犯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盤活閑置資產方面,贛州市指導鄉村加大閑置、未利用資產和資源盤活力度,充分利用閑置資產和校舍、農貿市場、廠房、舊村部、果園、水庫等,采取出租、改造等方式,引導低質低效資產向高質高效資產轉變。同時,該市支持各地在全面摸清存量資產的基礎上,對之前低價處置的資產,通過法律等手段依法收回,采取公開掛牌招租、出讓等方式,提高資產收益回報。
贛州市要求村集體財務規范管理,堅持日清月結,當月審核、當月入賬。該市推行“賬務分開”,引導和支持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發揮依法管理集體資產、合理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發展集體經濟等方面的作用,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獨立運營。逐步推行村委會與股份經濟合作社“政經分離”“賬務分開”,在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管理平臺中形成“村本級”和“股份經濟合作組織”兩套核算體系。對經營性收入較多、“三資”交易頻繁的村集體,實行按月公開村級財務,每月15日為村級財務公開日,重點公開村集體財務收支和資產、資源明細情況。同時,該市對每月未按時公開、檔案資料不全的,要認真落實整改;對整改不到位的,嚴格按上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該市對城鎮周邊和一些經濟發展較快、集體資金較多的村民小組,按照“組財組用、村監督、鄉鎮代管”辦法,制定《村民小組財務管理制度》,逐步納入“三資”管理系統。
同時,贛州市推動各地采取部門聯合審計、縣鄉交叉互審、引入社會中介審計等方式,加強村級財務審計監督??h級審計對轄區內村級組織的年抽查審計面不少于5%,鄉鎮級年審計面不少于30%。該市強化鄉村干部問責機制,落實審計責任追究,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聯合紀檢監察等部門建立審計查處事項問題的移交、定期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審計處理結果的落實。該市支持各地打造具備網上查詢、轉賬匯款、電子對賬等功能的“銀農直聯”網絡平臺,實現“三資”管理系統和“網上銀行”系統在線直聯,解決現金交易不易被監管而出現的截留、吃回扣等現象。
贛州市要求各地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資成立的公司、農民合作社、農莊、基地等附屬經營主體的管理。該市要求關聯經營實體的章程要與集體經濟組織的組織章程相銜接,其管理辦法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接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監督,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備案。防止關聯經營實體弱化集體資產屬性,脫離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造成集體資產流失。
村集體自發組織的重大項目、融資貸款、工程建設等除要履行民主管理程序外,還要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鄉鎮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組織有關部門開展風險評估,注意防范債務、金融、環保、穩定等各方面風險。
該市還將持續開展全市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鄉鎮創建工作,支持各地創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鄉鎮和示范村。各地要加大對鄉鎮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財務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開展定期培訓、組織參觀學習等途徑,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