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甜甜,胡衡,蘭鴿
(新疆工程學院能源工程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
隨著中國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沿線地區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加大。近年來,新疆全面深化“一帶一路”建設與改革,技能性人才需求量巨大,要培養沿線本土化工程建設人才,構建經濟與文化互聯互通的局面,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交流是實現互通的有力助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風力發電原理》在傳統的授課過程中存在重教師講授輕學生能動的弊端,學生“做”的能力被限制,畢業后無法全面的與企業生產實際接軌,企業往往需要二次培養。
在《風力發電原理》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基于新工科工程教育“工程型人才”培養的特點以及“一切為了學生”教學核心理念的發展,優化課程教學策略及設計,明確突出課堂主體角色,響應國家“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精神和大政方針,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突出實踐能力,《風力發電原理》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已迫在眉睫。
《風力發電原理》課程傳統理論教學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上枯燥的專業知識理論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學的狀態,容易使學生產生“假知”現象從而導致知識與能力的脫節,學生被局限于眼前的陳規而缺乏創新突破思維,創新的項目式教學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學入趣。以項目實現為目標的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解決傳統教學重理論、輕工程實踐的不足。項目式教學要求理論教學接地氣,教師具備工程素養使項目落地。而新疆工程學院部分理論授課教師缺乏工程化,缺少企業工程經驗,教授的理論知識往往與工程實踐脫節,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基于本校相關專業教師缺乏企業工程經驗的實際,加大與企業的聯系合作力度,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采取內培外引的培養方式來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師資力量。對內,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持續輸送教師去企業一線掛職鍛煉,積累實踐知識和經驗;對外,引進企業導師上講臺授課,結合企業項目的工程實際開發項目式教學案例,結合教學進度及學生獲取能力,由淺入深增加項目難度,匹配不同學情的學生。
同伴互助項目式教學將翻轉課堂和分組評分式方式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的課堂把控,使學生站上講臺展示自我,培養具備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究精神的綜合性人才。
教師在小班授課過程中以項目為核心展開,和企業導師合作,以風電場生產運行維護等現場工作過程為參考,結合課程目標、能力要求等,設置難度由淺入深、梯度上升的不同等級項目。例如,講解葉輪、主軸、齒輪箱、發電機、變槳系統、偏航系統、變流器、主控系統等,傳統教學著重于每個部件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的分析講解,現在結合學生的反應及生產現場,將這一系列部件形成模塊組合,形成構建風力發電機組設計、風力發電場電氣部分施工、風力發電場運維等一系列難度不同的項目。
教師提前根據學生獲取吸收知識的能力特點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強弱結合,確保同組同學間能和諧互助。將課題以項目的形式在釘釘群里提前發布任務單,讓學生根據要求提前分組查找資料、進入項目情境,將搜集的資料總結后以日志的形式發表打卡群里,供大家分享,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弱化教師的教,實現教師過程把控的角色。
讓學生在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的過程中調動其自主學習意識,發揮其學習主體意識。遇到問題時學生通過組內同伴討論,組間資源共享,形成最終方案。課堂上由小組代表分享項目方案,小組成員補充并闡述分工負責部分。讓學生不再事不關己的“觀望”,而是充分地參與進去成為當事人。減少教師“自以為是”的內容到位和“過于周到”的教學輔助,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過多干預。
小組分享結束教師結合網絡日志和課堂講解點評。根據在課前分享、課堂上教師引導、互動式教學、學生為主導講解、教師補充并進行啟發式引導。
圖1 分組項目模式
同伴的參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在討論的過程中不斷維持下去,在內部激勵的模式下最終還給學生一個高效、輕松的課堂。
項目進行過程中,學生從網絡平臺所獲取的資源版本不同,表述有差異,讓學生在同伴討論過程中存疑。之后在課堂上完成關鍵技術和知識點的小組講授和討論活動。組間課堂分析存在差異,讓學生質疑,課堂按照“啟發式提問-學生翻轉課堂講解質疑-再次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析問題-組間點評-教師點評”的競爭式五步走的方式發展,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整體對課堂進行引導把控。小組分享結束后,組間點評給分形成競爭,最后教師給予綜合點評并進行獎勵,充分在學生中形成協同競爭的良性激勵。
學生內部的組間評價機制和教師外部及時的獎勵機制很好地給學生提供了反饋。生生互動和組間競爭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好勝心,激發了學習的動力,使學生的能動性得以體現;師生研討互動和教師總結點評環節,近距離對等式討論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產生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拓展思維,使能動性得以延續;表揚和批評有機結合使學生有所觸動,幫助學生開發提升空間,發揮余力。整個過程有效促進學生積極汲取知識、自主學習,使學生創新能力提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新疆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對內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推動,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對工程性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持續增加。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養技術技能性人才,“十三五”以來,作為應用性本科院校,我們不斷優化培養模式,緊密契合能源電力發展方面的迫切需求,以科技創新、教育改革為載體,通過與煤電風光能源領域相關企業合作,培養適合地方性經濟發展、產業和市場需求的技術性人才。在此過程中不斷挖掘本課程的思政結合點,用學生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圍繞專業的“理”展開,“理直氣壯”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下樹民族精神之根,筑愛國主義之魂,用新疆博大的情懷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民族團結一家親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風力發電原理》教學改革正在穩步前行,在實施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學生反饋和汲取知識的情況及時進行策略調整。教師根據階段性教學效果“以效促改”“以情施策”。同伴互助項目式教學模式改革有效提高了《風力發電原理》課程教學效果,調動了學生的投入熱情和能動性,翻轉角色,提升自我學習效能。教學過程充分尊重每個學生,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如何思考,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迎接新的挑戰,確立“學生本位”,把課堂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