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雙減”對于中外現代教育而言,從來都不是新鮮話題。進入新時代,教育焦慮更是成為全社會的熱門話題。嘈雜喧囂之中,理性地發聲和規律地踐行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作為一名校長,我們無法左右客觀環境,但做好自己,弱化甚至引導外圍不利影響是任何時候都應堅守的職業價值追求。“雙減”政策背景下,校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主動作為。
一是客觀分析,冷靜對待。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焦慮是全社會的長久焦慮之一,只是在不同時期表現出的側重點和方式有所不同。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近年來,校內減負名不符實,校外增負混亂無序,不僅違背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初衷,也違背了學校規范辦學的教育要求。“雙減”政策的出臺,只是重視教育的諸多舉措之一。學校發揮輕負優質的主陣地作用,引導每一名教職員工厘清這些認識,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是當下校長的重大職責和首要工作。
二是理性發聲,執著堅守。“減負”不是消除負擔,“減負”不是放棄質量,“減負”更不是取消考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指出: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校外培訓機構野蠻生長的主要成因不是教師“該教不教”,學生身心的差異、家庭教育的缺失、社會氛圍的異化、以考試為人才選拔的指揮棒,等等,可能都是更為重要的滋生土壤。作為一名校長,善于就教育及與教育相關的社會問題說出真話,敢于理性發聲,對于引導校內外輿情,堅守教育本真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是踐行規律,智慧作為。教育是有規律的立德樹人活動,按規律辦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途徑。面向全體學生,全面開設課程是基礎;提高師資水平,打造高效課堂是關鍵;優化作業設計,科學管理時間是核心;開展課后育人,滿足個性需求是補充;改革檢測方式,激勵每個學生是導向。就目前而言,師資力量跟不上教學要求,是絕大多數學校面臨的難題,也是各級黨委、政府亟須履行到位的教育職責。面對困境,江夏區文化路小學進行了不少探索,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使得一所城鎮邊遠薄弱學校晉級為區域優質學校,但對比區外“高水平”優質學校還有一定的差距。面對“雙減”,只要我們堅持踐行教育規律,帶領廣大教職員工持續作為,久久為功,就一定能為達成“雙減”目標作出貢獻。
“雙減”從部門規章上升到國家意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政策的落地落實,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教育擔當,考驗著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智慧,考驗著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班子和全體教師的教育情懷,也考驗著社會和家長的定力。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若要“減負”有長久之效,需要每一名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