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華
“在老家,孩子們讀書很不方便。現在,我們在這里各方面環境都挺好,娃娃讀書的條件不錯,我們上班也比較近,大人小孩都很滿意。”5月26日,從十堰市鄖陽區劉洞搬遷到楊溪鋪鎮東城幼兒園上學的幼兒家長繩振霞說。
一心一意建好群眾家門口學校
干凈整潔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齊全的設施……走進楊溪鋪鎮東城幼兒園,歡快的笑聲回蕩在校園上空,校園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們的幼兒園環境優美,老師認真負責,我們學得開心,認識了很多好朋友。”搬進新家、就讀新學校,讓從葉大鄉搬遷入住青龍泉社區的幼兒園學生劉朝洋開啟了新生活。
青龍泉社區安置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簡稱“易遷戶”)4237戶15380人,其中適齡學生2300多人。為方便易遷學生就近入學,鄖陽區在人口比較集中的村莊、社區規劃新建學校。位于青龍泉社區中心地段的東城幼兒園就是一所新建幼兒園,該園于2019年2月正式開園,現已招收幼兒271名。園內擁有舒適的草坪活動場地,趣味橫溢的室內玩具制作室、玩具儲藏室、多功能活動室;有功能齊全的美術室、圖書室、微機室、多功能演示廳;各班幼兒活動室、盥洗室、寢室一體化的空間方便了幼兒生活和游戲。園內環境布置豐富多彩、富有特色,易地扶貧搬遷的山里孩子在這里享受著現代化的優質教育。
東城幼兒園園長趙琴說:“在園就讀的幼兒80%是易遷戶子女。為了服務好青龍泉社區居民,幼兒園適當放寬了幼兒入園年齡和每天接送時間,將放學時間延長至五點半,方便在襪子廠和香菇基地務工的家長接送孩子。幼兒園把幼兒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啟智成長快樂相伴,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學前教育。”
“我們老家沒有幼兒園,要想上幼兒園就必須到鎮上,還要租房子;在這里上學,不僅離家近,而且師資力量、教育環境都好。”繩振霞說,她不滿三歲的孩子在社區幼兒園就讀,自己選擇在青龍泉社區襪業車間上班,老公在周邊工地務工。
幼兒園的建成,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子女就近入學的后顧之憂,對搬遷戶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鎮、安居樂業、阻斷貧困、實現脫貧致富起到了助推作用。
青龍泉社區及附近,不僅有東城幼兒園、任家小學、楊溪鋪鎮初級中學,還有正在新建的楊溪鋪鎮青龍泉九年一貫制學校,這些學校為易遷群眾子女上學架起了“綠色通道”。
楊溪鋪鎮初級中學八(2)班張鑫楠說:“以前在葉大鄉九年一貫制學校上學,從我家到學校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非常辛苦,我們搬到青龍泉社區后,從家里到學校只有20多分鐘的路程,學校設施齊全,老師也很好,同學們互幫互助,學習氛圍非常濃厚。”
真心實意讓易遷群眾子女快樂學習
“楊溪鋪鎮初級中學秉持全員教育原則,開啟學生幸福人生。每個教師都是管理者,對學生采取全程跟蹤、全程管理、全面培育。對移民搬遷的學生,學校采取‘五陪的模式,陪吃、陪玩、陪學、陪寢、陪思,讓孩子們在學校感受到家的幸福和學習的快樂。”楊溪鋪鎮初級中學校長李強說,為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盡快適應新環境、新生活,楊溪鋪鎮初級中學有序開展各項工作,對搬遷戶子女實行全方位管理服務,確保他們好讀書、讀好書。
易遷群眾子女遠離了以前熟悉的環境和朋友,為了讓他們盡快融入新環境,交到新朋友,楊溪鋪鎮初級中學組織各班任課教師與易遷群眾子女結對幫扶,陪他們吃飯、做游戲、休息,他們遇到煩心事、苦惱事,老師主動與他們交心談心,解開他們的心結,這些從山里來的學生很快與學校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子女能否順利入學,既是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搬遷群眾能否“穩得住”的關鍵。這些久居深山的群眾一下子搬到城郊,不熟悉新環境,也不熟悉轉學流程,鄖陽區教育局安排工作人員駐扎移民安置點,專門負責登記搬遷群眾子女入學信息并簡化辦理入學手續等,讓有入學需求的搬遷群眾子女全部就近入學。
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并融入城區生活,城關三小成立了書法、繪畫、手工制作、足球等10余個學生社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社團學習,培養多元技能,激發學習興趣。
自從加入了足球社團,從白桑關鎮楊家河村搬遷過來的五(7)班學生李源,每天放學后都要訓練。李源說:“我從小就喜歡足球運動,搬家前沒有條件訓練,現在有這么好的訓練環境,我一定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的期望,刻苦訓練,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
為了解決下午放學后部分學生家長還在上班不能接學生的困境,任家小學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對這些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此外,還對孩子們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設“書法課堂”“經典誦讀”以及交通常識、安全常識、衛生習慣等課堂,定期開展美術繪畫、舞蹈、唱歌等文娛活動,極大提高了孩子們的綜合素養。
任家小學一年級學生毛文慧的母親張紅梅說:“在老家,孩子上學遠,每天為了給孩子做飯,不能外出務工掙錢,搬到青龍泉社區后,孩子上學近,下午放學后還有課后服務,不耽誤我在學校旁邊的香菇基地打工,既顧了家,又增加了收入,感謝黨的好政策。”
針對建檔立卡學生多的實際,鄖陽區教育局印發了《鄖陽區教師簽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幼兒)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印制了《教師簽約服務明白卡》,以“濟困、助學、育人”為主要內容,確保每名貧困學生“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提高了貧困學生的生活技能和幸福指數,貼心的服務讓他們不管在哪上學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全心全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好學
近年來,鄖陽區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全心全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好學,尤其是把易地扶貧搬遷教育保障工作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及時調整、優化布局。根據易地扶貧安置點教育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新建、改擴建安置點學校,確保所有搬遷群眾的適齡子女“全覆蓋、零門檻、無障礙”入園入學。2015年來,鄖陽區先后實施了義務教育“全面改薄”計劃、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爭取了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城市棚改區改造教育公共服務配套和大型易遷安置點教育配套工程等,全區共統籌落實建設資金6.2億元,新建或改擴建校舍20.5萬平方米,更新教育信息化設備12.77萬套,添置集中供熱洗浴、飲水設施352套,“明廚亮灶”建設達標率100%,基本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寄宿制學校飲水、洗浴、住宿等問題基本解決,為易地扶貧搬遷子女“上好學、能成才”打下堅實基礎。
現如今,在每個安置點周邊的學校,都能看到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的身影,他們走出大山,融入新環境,開始了新生活,正朝著自己的理想邁進。
生活上,鄖陽區已實現所有安置點學校營養餐全覆蓋,確保學生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嚴格執行學生資助政策,確保精準資助到位,解決學生讀書后顧之憂。聯系愛心人士,對貧困學生進行力所能及的幫助。2015以年來,共發放資助資金?2.3億元,資助學生26.3萬人次,貧困學生應助盡助。積極爭取社會愛心捐助500余萬元,資助貧困學生7000余人次。堅持“扶貧先扶志”,常態化開展感恩勵志教育,引導貧困家庭學生自立自強,堅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鄖陽區通過完善農村教師補充、培訓、培養和管理機制,及時補充農村教師,組織實施好國培、省培、區培計劃,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管理改革。6年來,全區累計招聘795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培訓鄉村教師超過3.3萬人次,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師。
教育是改變人、發展人、成就人的神圣事業,鄖陽區教育行政部門繼續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教育配套公共服務工作力度,全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易遷群眾子女上好學,促進全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