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玉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作為《意見》的配套文件,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對學校提出了細化要求并給予專業指導。
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探索和實踐,確立了一個頗為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三點最為突出:第一,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二,在勞動中,學生展示、顯露、發展個人的天賦才能;第三,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的職業定向。勞動教育意義重大,在新時代背景下,家庭、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加強勞動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從小培養勞動意識
家長要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鼓勵指導孩子學會勞動,讓孩子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尊重他人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前所未有的富足,很多家庭里也出現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很多孩子不會勞動、不想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很多父母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就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進行了精細地規劃:一歲學游泳,兩歲練體能,三歲學英語,四歲上編程,五歲學畫畫,六歲學樂器;上學后,父母又精心地挑選學校、老師、輔導班……在這些精細的規劃中,很多家長卻忽略了對孩子勞動能力、自理能力的培養。
湖南省華容縣的“天才少年”魏永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勞動教育缺失的例子。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國科學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3年后,他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中國科學院勸退回家。他的母親曾學梅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于是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包括魏永康的生活起居,甚至在他讀高中的時候,還親自給他喂飯。這導致魏永康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懂,無法獨立學習和生活。“天才少年”最終敗在了勞動教育缺失之下。
選擇不足帶來的群體壓力導致了當今的教育“內卷”。當人們的價值觀高度相似時,就會導致某一個賽道上的競爭過于激烈,出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讀好學校才有好工作的教育“內卷”怪象。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職業沒有貴賤之分,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對孩子予以正面引導,讓孩子在生活中認識了解各行各業。通過言傳身教、榜樣示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勞動,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進而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制訂日常生活勞動清單
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規定,中小學每周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勞動時間,小學1至2年級不少于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于3小時。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學校應科學制訂日常生活勞動清單,落實每周勞動時長。家長要高度重視協同孩子完成生活勞動清單中的家務勞動部分。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而親子勞動是更有質量的陪伴。在親子勞動中,家庭成員的分工與協作,家長和孩子在勞動中的互動與互助,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溫馨的家庭氛圍、理解父母的辛苦、體驗勞動成果的價值、收獲成功的喜悅。溫馨的家庭氛圍能使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能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遇到困難和挫折也能夠及時從家庭成員的關懷中獲得力量,得到正確的指引,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學校應組織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往往分工明確,需要學生遵守團隊協作規則,為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集體榮譽感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很有力的約束力量,會使學生產生為集體爭光的信念。當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而相互合作是時代對人們提出的新要求。勞動與合作、協調密不可分,在碰到比較復雜的勞動任務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將勞動任務落實到個人,以確保勞動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學生在勞動中學會分工合作,體會平等和諧的勞動關系,學會正確處理勞動中的難題,加深了與同學之間的感情。而人際關系與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聯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進一步增強人的自信心。關心、團結、互助讓人具有安全感,很多時候,在兒時勞動中收獲的友誼,會成為一個人一生中的美好回憶。
開好勞動教育必修課
學校要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勞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讓學生在勞動中發現、發展個人的天賦才能,尋找最近發展區。
學校要開好勞動教育必修課,建立勞動課教師特聘制度,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家長、社會專業技術人員、勞動模范等擔任勞動教育兼職教師。學校要在各學科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校園內積極營造勞動文化氛圍,布置勞動文化墻,創編勞動歌、勞動操,開展“勞模和我們面對面”“校園勞動責任崗”“我是勞動小能手”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周”,組織學生到校外勞動基地參加農事勞動:收小麥,挖土豆,采摘草莓,種植向日葵,飼養小兔子……通過勞動,讓學生接觸大自然,了解更多的動植物知識,體驗播種收獲的快樂,促進學生更加了解生活,提升勞動能力。
勞動能夠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傳統工藝、現代科技等各類工商業、服務業生產勞動,幫助學生發現世界、探索世界,增強自我認識,挖掘自身潛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會幫助他們正面評價自己,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認同自己的能力,最終愉快地接納自我。
學校可積極爭取各類社會組織的支持,動員相關力量搭建活動平臺,讓學生深入社區、福利院、公共場所參加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通過勞動,進一步拓展與世界、與他人的關系,提升職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尋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一套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功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勞動評價可以從勞動任務完成情況、勞動課堂表現、勞動成果、勞動反思等方面展開。評價主體可以是學生、教師、學校、家長及教育主管部門等,分級分類展開評價。學生通過自我評價,達到認識自我、提升能力、健康身心的目標,同學之間的互動性客觀評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及班級氛圍,家長評價有助于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評價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
在不同學段,評價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評價,以教導學,側重于安全、快樂地勞動;初中階段的勞動教育評價,要在小學階段的基礎上側重于勞動意識的培養;高中階段的勞動教育評價,側重于創新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通過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通過勞動評價體系,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大力弘揚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最終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體質和心理素養,又具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創新型勞動者。
大力開展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強學生獨立生活、智慧生活的能力,而擁有健康心理的學生又能更好地投入勞動實踐,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者系嘉魚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主任、嘉魚縣教研室勞動教育兼職教研員)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