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先軍
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華中師范大學校友基礎教育家協會秘書長,中華文化促進會兒童專委會副秘書長,長期關注基礎教育,專注研究青少年“愛的教育”,提出并倡導“用愛喚醒生命”的教育理念。
8月8日,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日本東京落下帷幕,但中外奧運健兒們書寫的精彩故事必將永遠流傳,奧運精神也必將薪火相傳。奧運精神的內涵很豐富,在我看來包括了拼搏、氣度和享受,這與教育有很強的相似性。
奪金需要天賦,更需要拼搏。14歲小將全紅嬋在女子單人10米跳臺的比賽中,以三個滿分的耀眼成績一舉奪金。電視直播中,解說員激動不已,多次用“奇才”“天賦異稟”等詞語來形容她。但實際上,“一跳成名天下知”的成績更多地源于她的刻苦訓練。據報道,全紅嬋每天都要練習400多跳。400多跳是什么概念?央視記者曾這樣解釋:“跳水就像撞墻,視網膜脫落、腰椎間盤突出很常見,手腳、肩膀也都很容易受傷。”這樣的描述看著都疼,何況她每天要重復幾百次,這是多么驚人的努力和付出。
從遺傳學上講,天賦是一個人發展的重要前提,努力是一個人發展的不竭動力,二者不可或缺,都是促進個人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因素。全紅嬋的成功,既有天賦,更有拼搏。這讓我不由地想起我們的教育。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天賦都很不錯,絕大部分學生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但除了天賦以外,學有所成還要依靠勤勞和汗水。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天賦,挖掘他們的潛能,更要教會他們懂得努力奮斗的意義。
坦然面對失敗是一種氣度。中國女排在東京奧運會上出師不利,無緣八強,郎平帶著遺憾告別了中國女排。離別前,郎平說,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中國女排從未丟失女排精神。
人們對中國女排也是包容的,雖然她們沒有拿到獎牌,可依舊打出了女排精神。中國女排之所以為人們所稱頌,不只是順境時乘風破浪,更在于逆境中倔強地昂起頭。不以成敗論英雄,是一種從容的氣度;勝不驕,敗不餒,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氣度。
競技比賽必有輸贏,考試必有成敗,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為困難。我們對每一位努力工作的老師、每一位努力學習的學生,都應該多一分理解和包容。沒有永遠的冠軍,只有永遠向上的精神。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努力追求成功,更要教會他們如何積極面對失敗,戰勝失敗,進而創造成功。
享受進取的過程是一種境界。女子公路自行車賽的冠軍花落奧地利選手安娜·基森霍費爾之手。令人吃驚的不僅是她優異的比賽成績,更是她非職業運動員的身份。現年30歲的安娜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如今正在攻讀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的數學博士學位。
據悉,安娜參加這次奧運會沒有任何贊助,也沒有教練和專業的陪練團隊。她一個人操辦了自己的營養表、比賽設備和騎行計劃,在比賽過程中,她知道什么時候尾隨、什么時候發力、什么時候突圍而出。她就是自己的團隊,她就是自己的智囊,她將體育運動與自己的“學霸”優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享受比賽過程,并最終收獲了勝利。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一些學校包括一些家長確實存在著唯分數、唯升學的不良傾向,導致他們不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追求純粹的學習精神,不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一切都是為了最后的結果,學習(教育)過程被視而不見,這是對教育的最大誤解,也是對兒童的最大傷害。
奧運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場充滿教育意義的大會,只有當教育工作者理解了拼搏、氣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內涵,那么真正符合人性的教育就離我們不遠了。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