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琛
“漂亮小姐”是我們班的女孩小Z,“懶惰先生”是男孩小Y,組合起來就是他們可愛的“QQ情侶名”。
有一天,“漂亮小姐”的媽媽在孩子手機上看到一條消息,讓她覺得小Z和小Y早戀了!這事兒讓她很焦急,便向我求助。得知這個消息,我也很震驚。回憶他倆平日的表現,還真看不出來。于是我決定先探探情況。果然,在我的密切關注下,還真收獲了不少信息:課間小Y會坐在小Z座位旁聊天,吃午餐時小Y會默默地幫小Z打碗湯,發點心時小Y會對小Z會心一笑……這樣看來,他倆好像還真有點兒意思。
于是,我決定找機會與小Z談談。當然,尊重與巧談是這次對話成功的保障。沒想到,談話中我便有了新的發現——小Z告訴我,她和小Y是“姐妹”關系,小Y就是她的“妹妹”!這讓我太驚訝了,小Y明明是男生,怎么成了“妹妹”?原來現在的孩子們是這樣定義異性關系的!
好奇心使得我又追問了一句:“與男生成為姐妹和與女生成為姐妹一樣嗎?”
“嗯……一樣吧,但又不一樣。” 她害羞地摸摸額頭。
“哦,哪里不同?”
“遇到困難都會幫助你,但男生成為妹妹后就會更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與你計較。嗯,這個,女生之間就不一樣。”
“姐妹”關系?看來我們大人真是想多了,它不等同于早戀。但我們不能不重視,因為我們也都知道“早戀”的威力。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想法,我在全班來了一次集體深度會談——“我最欣賞的你”,分享孩子們心中最欣賞的異性特點。通過梳理,最受歡迎的女生關鍵詞是:溫柔、善良、漂亮、不矯情;最受歡迎的男生關鍵詞是:幽默、自信、有主見、有才藝。我趁機對孩子們做正向引導……
然而,經過私下溝通、深度會談,小Z和小Y并沒有很大改變,仍然彼此深深地欣賞著。
都說孩子的問題來源于家庭,難道孩子間的異性關系也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我走進他倆的家庭后發現:小Z父母離異,媽媽做生意,平時應酬比較多,周末總是她一個人在家;小Y住在另一個鄉鎮,平日住校,周末在舅媽家寄宿,家里還有個妹妹……對比發現還真有相似的地方:都缺乏安全感和愛。
找到了問題的源頭,我分別在同一天的不同時段約見了兩位媽媽,分享孩子們的故事,小Z媽媽很疑惑,因為小Z各方面都很優秀,她怎么都不相信自己的姑娘會對小Y同學感興趣,還一個勁兒地問我原因。我笑著告訴她:“他很幽默,所以她很欣賞。”“幽默?幽默的男孩子很多啊……”“嗯,小Y除了幽默,還特別會關心她,可能這是你姑娘感到最溫暖的地方吧!”當我說到這里時,小Z媽媽的眼神里閃過一絲不一樣的光,也許她想到了什么。同樣的故事也分享給了小Y媽媽,她很驚訝地說:“帶了他十幾年,都沒有如此關心過我啊,沒想到這個家伙還會關心人啊!這么一說,好像我一點都不了解我兒子……”
原來,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溝通過后,我分別給了兩位媽媽一些建議。我對女孩家長說:發揮母親角色,關注并告知孩子青春期的相關知識,營造友愛的家庭氛圍;告訴男孩家長:不回避,正確引導孩子的“嘗鮮心理”,多途徑了解孩子的內心。最后,我還向兩位媽媽推薦了一本專業書籍《做最好的家長》,里面有很多案例和操作性強的小策略。
密談后,兩位媽媽開始有了行動。周末,小Z媽媽不再應酬,而是陪著她參加各項比賽或活動,有時還帶著她做戶外運動;小Y媽媽也決定每周五接兒子回家,因為住校的關系也與我們約定,上學期間每晚保證與兒子通一次電話……我也默默關注著兩個孩子,課堂上多請他們發言,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代替發呆;課間當我的小助理,用忙碌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這樣的約定一直持續著,行動著。現在,小Z還是那個小Z,漂亮又溫柔,善良又可愛;小Y已不是當初的“懶惰先生”,現在積極又向上。
“漂亮小姐”和“懶惰先生”,有時候我在想,這樣的“姐妹關系”是不是來得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