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
講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生動教育故事,傳播首都教育好聲音,是新時代新發展階段首都教育者的新任務。教育本身就是創造故事的行業,沒有故事的教育不會是真正的教育。“人天生能夠理解故事,而不是邏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往往感動于故事背后的真情和道理。好的育人故事能夠讓人通過故事看到其背后教育的力量。
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指導支持下,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從2019年開始,連續主辦兩屆“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同臺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活動,第三屆講述故事活動正在各個學段生動地開展。眾多教師講述了他們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發生的真實教育故事,有的引人思考,有的給人鼓舞,有的令人肅然起敬。那么,什么是好的育人故事?如何才能講好育人故事?本文結合“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同臺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活動中的幾個育人案例,進行闡釋分析。
1.好的育人故事往往折射出教師深厚的教育情懷
情懷,就是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最深沉的追求,是一種沒有任何利益驅動的堅守和執著。教育情懷是把從事教育當成自己一生快樂的事業,當成自己的終身信仰、情感皈依,是一種崇高的責任和感情,即對教育有一種持久、特殊、難以割舍的感情,而這種感情源自對教育發自內心的、最深沉的愛。教育需要有情懷的教師,給學生以精神的引領、心靈的啟迪和人性的關懷。
育人故事1:把“敬業”訓練成習慣。
中國人民大學王向明教授是一名從教36年的思政課教師,大學畢業后聽從組織安排從醫學專業轉崗,擔任了校團委書記兼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開始了思政課教師的職業生涯。這段經歷也讓他認識到人生的職業選擇未必能夠完全主動,但重要的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去從事職業工作,以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人生的每一個現實。從教36年來,他始終把塑造良正的人格形象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方向和政治價值觀。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他深切感受到,盡管不同時期學生的具體情況是有一定差異的,但有一點始終不會改變,那就是真誠的力量永遠是最打動人心的。只有那些內心充滿真誠信仰,真心實意、理直氣壯地講好思政課的教師,只有以高度敬業的職業道德全身心投入教學的教師,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把敬業訓練成習慣,是王向明老師從教36年的深切感悟,也是他對育人故事的最后總結。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教育者懷著對教育的熱愛和追求,將教育事業看作自己的天職和生命的發展,自覺地將教育與國家命運、學生前途、民族振興和時代發展結合起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執念于立德樹人為本、欣然于教書育人為樂,寄情于學生的生命成長、用情于學生的人性向善……這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情懷。
2.好的育人故事往往蘊含著科學正確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某一事物或現象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觀念體系。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的本質進行透徹理解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是教育者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教育理念對教育行為具有強大的規范和引領作用。
育人故事2:史家的育人故事。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王歡校長講述了這樣一個育人故事。
“今天,來史家參觀的人,可能都會領到一支筆,掃開筆端的二維碼,就能看到四(4)班的學生‘童聲講黨史——為留守兒童講睡前故事學習項目的具體內容。兩年來,學生們輪流每天錄制一段音頻,為千里之外的留守兒童讀名著、講故事。以兒童的視角關注留守兒童,學生們用相機為一個個打工者拍下在工作崗位上最美的笑臉……
在史家,學生有可能會敲開校長辦公室的門。‘王校長,我們想聘請您做我們公司的指導教師。這是學生在參與創智匯課程。他們組建了一個綠色科技公司,要研發一種節水裝置。在這種課程中,學生可以在學校任意聘請一位教師當導師。為留守兒童講故事送上關愛,讓學生嘗試開辦一家公司,這都是史家教育集團學生的學習內容。這樣的學習,只是學校8000多個項目的一個縮影。學生的學習內容已經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通過在一個個項目中長期地體驗、實踐,培養學生的志向、責任與擔當。”
“教育的存在根據和基本使命就是要使人生成為人。”教育的根本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教育要遵循教育的內部規律,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必須有益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史家教育集團的課程體現了學校以學生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即給予學生“成”的能量、尊重學生“長”的過程,讓學生成為一個“心有溫度、行有智慧”的人。立德樹人,就是要使學生這顆種子具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3.好的育人故事反映出教育者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智慧是什么?教育智慧是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面對復雜的情景,通過經驗和專業知識基礎處理問題時所展示出的機智。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育情境的豐富性、教育問題的復雜性,都需要教育者運用教育智慧加以解決。
育人故事3:尋找“熱愛”。
北京市一○一中學的楊晶晶老師講述了幫助學生尋找“熱愛”的故事。
“長大后,你想做什么?”這是每個學生小時候都被問過的問題,那時的他們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的熱愛。但是,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長大后,他們找不到“熱愛”了!“為什么要學習”成了他們的困惑,沒有明確的目標,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也就失去了學習動力。于是,我開始了新的嘗試——“家長導師制”。首先,設計調查問卷,收集學生想了解的專業、家長能提供的資源。根據調查結果,按照學生感興趣的專業領域對學生進行分組,并邀請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家長組建導師團隊。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我邀請家長導師們走進校園,與學生們面對面交流。從精神鼓勵、職業咨詢、學習督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如今,學生們已經升入高三,找到了“熱愛”的他們正在全力以赴地備戰高考,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擁抱自己的“熱愛”!
當代中國已進入“物質豐盈的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裕可能會使一些人喪失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失去自己的“熱愛”,楊老師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幫助學生重新找到了學習的目標和意義,找到了“熱愛”。教育智慧是基于真愛、源于博學、長于經驗的積累。教育智慧是一種融會貫通的能力、深謀遠慮的境界、敬業樂業的品質。教育智慧體現了教育工作的專業性。
4.好的育人故事處處體現著教育者的仁愛之心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對于教育者而言,是尊重,是包容,是責任。對于學生而言,“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愛是神奇,可以點石成金”。仁愛之心是教育者的“關鍵道德”,體現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體現在與學生相處的每一天、每一處、每一個細節中。
育人故事4:清晨校門口的堅守。
北京景山學校的邱悅校長講述了這樣一個育人故事。
“每天清晨,我從六點半到七點半,一個小時,風雨無阻,堅持站在校門口,向每一位入校的老師、同學問好,并且能叫出大部分同學的名字。或拍拍肩膀,或微笑示意,有時和同學分享成功的喜悅,有時給遇到挫折的同學加油打氣。清晨在校門口的堅守,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上千次說早上好,上千次揮手致意,叫出上千個名字,和每一位同學互動,沒有什么驚天動地,沒有什么轟轟烈烈,有的是一位人民教師、一位黨員教師、一位首都教師把滿腔的熱愛注入到每個孩子心田,呵護他們成長。”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影響的過程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以教育者的仁愛之心培育學生的仁愛之心。
這些故事,都是發生在首都大中小學和幼兒園里的真實故事。對這些好的育人故事,大家不一定記得具體的故事情節,但故事里教育者的教育情懷、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仁愛之心卻會深深地感動聽故事的人,深刻地影響聽故事的人。好的育人故事,不是居高臨下的耳提面命,也不是煞有介事的故作艱深,是在娓娓道來中回答“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小小的教室承載著大大的夢想,小小的育人故事承載著教育人的情懷、理念和智慧,講好育人故事,講好的育人故事,讓更多的人聽到,讓“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成為首都教育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