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黃城根小學一直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思政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思政課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斷延伸。
1.學《規定》寫“承諾”,讓學生懂得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小學階段,思政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針對幾年前學生開始將手機帶入學校的現象,學校對手機進行了規范化管理,讓學生在懂得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同時,養成自律、誠信的好習慣。
學校制定了《黃城根小學關于攜帶智能手表、手機入校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規范了帶智能手表和手機入校的程序、帶入學校的辦法、違規使用后的處理措施等。《規定》實施前,學校給家長發了通知,對學生進行了《規定》說明和誠信教育。所有帶智能手表和手機入校的學生都簽署了承諾書,承諾書明確了帶智能手表和手機入校是他們的權利,而享受這個權利的同時,他們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如要關機、不外顯、必要時使用要注意安全等。若違規,教師當即按照《規定》,將手機沒收并交還家長,并且該學生本學期不得再帶入校園。
2021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學校及時調整了原有的《規定》,購置了統一存放手機的小柜子,還貼上了“勤儉自律健康 文明綠色上網”的提示語。新規實施后,學生按要求提交申請,許下承諾。每天早晨到校后,學生按規定存放手機。學生因為能做到自律與誠信,享受到了帶手機到校的便利,這也讓他們懂得了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
2.開展“紅桶行動”,培養學生節約意識與習慣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學校在思政課堂之外,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例如,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在學校吃午餐的學生占到了全校學生的95%以上。學生挑食現象嚴重,每天的廚余垃圾量居高不下。為此,學校開展了廚余垃圾計量的工作,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全校統一講解營養餐的意義,并且提出廚余垃圾的評比標準。第二步,給每個班級發放了一個紅色塑料桶,用于午餐后盛放廚余垃圾并統一稱重。第三步,期末階段,按照廚余垃圾量從少到多的順序給班級排隊,給排名前2/3的班級發放“憫農獎”,并發放獎品。
學校的一系列舉措讓學生們的午餐浪費現象悄然發生了變化,“光盤行動”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逐漸成為學生的生活態度。有一個班級曾經做過一項統計,學生開始用紅桶計量廚余垃圾初期,班級的廚余垃圾量是每周20斤,經過一個學期的教育,學生每周的廚余垃圾量已經縮減為0.3斤。可見,節約糧食已經成為了學生的良好習慣。
3.加強體育運動,讓學生凝煉團隊精神
小學階段,思政教育要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要具有集體意識和協作能力。學校注重加強體育工作,開展了排球、籃球、足球、武術、散打等豐富的體育運動,讓學生增強體魄,磨練意志,凝煉團隊精神。
例如,每年冬天,學校會舉行跳繩比賽和拔河比賽。為了準備賽事,學生們會在課間積極練習。六(8)班的班主任王老師為了讓這次的拔河比賽給學生帶來收獲,巧妙地設計了15名主力隊員和21名待定隊員對陣的比賽。比賽前,他帶著待定隊員學習專業拔河比賽的視頻,商量此次比賽的對策。真正上場時,沒想到待定隊員一方竟然艱難地奪取了勝利。這個結果讓學生們都非常驚訝。王老師趁機給學生們分析了待定隊員取勝的原因是配合與信念,強調了他們贏得比賽的關鍵是敢于拼搏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引導主力隊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技術和態度,讓學生認識到,在拔河比賽中“力量”絕對是不可忽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但只有將勝負的原因指向可以改變的因素,才可以更好地指明改進的方向,留有進步的機會。
王老師的教育增強了學生真正敢于進步、能夠進步的決心,班集體也因這次比賽逐漸凝聚到了一起。
4.校會課講故事,培育學生家國情懷
校會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利用校會課,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培育學生的愛國之情。我們給學生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當學生看到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動圖時,被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所震驚,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講中外抗疫的不同,學生們真切感受到我們黨把人民的健康安全放到了頭等重要的位置;我們講“北斗”研發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學生知道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中的幕后英雄,對科研工作者的奉獻精神無比敬重;我們講“半條棉被”的由來,講中印邊境沖突的細節,學生知道了我們之所以有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因為有人民軍隊在默默守護。愛黨、愛人民軍隊,真摯而樸實的情感自然浸潤著學生的心靈。
同時,為了讓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得以強化,學校鼓勵高年級學生寫校會筆記,并引導低年級學生嘗試學習。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將在校會課上的所學、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對比疫情時,學生寫下了“人心齊泰山移”;講述中印邊境沖突時,學生說:“我們團圓是因為他們在守護團圓……”愛國之情、民族自豪感就這樣在學生心中逐漸浸潤、內化。
編輯 _ 王雪莉? ?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