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顯富
- 編者按 -
2021年是北京市及各區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回顧和梳理“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各區在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上所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更關注的是——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各區教育描繪了怎樣的發展藍圖?又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本期,我們走進石景山區,看一看石景山區教育如何立足實際、科學謀劃、守正創新,確保“十四五”時期開好局、起好步。
“十三五”時期,石景山區教育系統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體要求下,教育改革與管理能力不斷增強,教育布局結構持續優化,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基本建成“空間布局、公共服務、育人模式、人才保障、教育治理”五位一體的高端教育體系。
1.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地位,形成教育發展重大問題的跨部門、跨行業協調解決機制。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確保重大問題及時協調解決、重點工作統籌高效推進。聚焦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和教育品質提升,召開全區教育大會,出臺《石景山區關于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意見(2019-2025年)》《石景山區促進教育優先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5年)》和《石景山區深化“五育”并舉,提升育人質量實施方案(2019-2025年)》,明確新時期區域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2.進一步優化升級教育資源配置
以集團化發展引領教育布局結構升級,組建完成八大教育集團,覆蓋全區所有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形成“四個學區橫向交接、八個集團縱向引領”的發展格局,建立以高中校引領的縱向基礎教育資源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鏈條。推進名校辦分校,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區域內共享,推動學區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布局。持續推進“大學-區域-學校”合作,與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通過專家團隊和高校資源輻射帶動學校特色優質發展。投入近5億元提升學校硬件設施水平,改善師生教學環境與生活環境。初步形成資源優化、結構合理、優質均衡的教育布局結構體系,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水平不斷提升。
3.規范健全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增加學前學位2250個,全區適齡兒童入園率達到9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從45%提升至87%,基本形成以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和“一園一品”文化特色格局。增加小學學位960個,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達到100%,形成公平有效的義務教育入學機制,100%學校達到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高考高招錄取率穩步提升,普通高中形成“競爭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特色突出”的發展格局。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終身學習教育體系不斷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不斷完善,民辦教育管理進一步規范。全區基本形成數量充足、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4.穩步提高“五育”融合育人質量
堅持立德樹人,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1+8+3”校園文明、家校協同兩大文明風景線。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長足發展和顯著成就,教師研究水平不斷提升。啟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育苗工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深入開展“陽光體育”行動,校園冰雪運動全面普及,全面開展生命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武術、非遺、中醫藥進校園,校內外合作推進藝術教育發展,打造學生藝術節、校園好聲音等區級藝術品牌,編訂《生活實踐》手冊,以任務驅動方式引導學生在寒暑假家務勞動中豐富勞動實踐。
5.有效提升教育人才隊伍綜合素質
不斷深化師德師風建設,樹立師德榜樣,引導廣大教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學、管理、服務各項工作中。干部隊伍培養工作全面升級,實施校長職級制改革,持續推動“校長工作室”“書記工作室”建設。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多元學習與發展平臺,深化教師“六階”培養體系,深入推進“名師工作室”“特級教師工作室”等名師培育項目,實現骨干教師八大教育集團全覆蓋,形成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市骨干、區骨干組成的名師人才梯隊,共有13名正高級教師、21名特級教師、67名市級骨干和學科帶頭人、326名區級骨干教師、10名市級骨干班主任、18名區級首席班主任。
6.不斷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增強學校、家庭、社區聯動教育的有效性,推進多方共同治理。中小學“一校一章程”,健全學校內部治理體系。中小學、幼兒園100%達到平安校園建設標準,校園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深化教育督導改革,形成督政、督學、評價監測“三位一體”的督導體系,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
7.“十四五”時期教育規劃
“十四五”時期,石景山區將建設高質量現代化教育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建立高素質專業化干部教師隊伍,構建“五育”并舉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家國情懷、首都氣派、國際視野、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今后五年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一是“辦一流教育”,建立高質量區域教育供給體系。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適齡兒童入園率保持在95%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學前教育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超過85%,基本形成科學的保教體系。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近入學率保持在100%,優質義務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均衡,義務教育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超過96%。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在文化底蘊、培養體系、課程特色、辦學活力、國際視野等多維度形成一批高品質學校,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育人方式基本確立。職業教育深化轉型升級發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特色高水平專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雙師型”教師比例超過88%。國際教育服務資源豐富,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符合區域特色的教育交流品牌項目。民辦教育規范健康發展,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和特殊教育體系不斷健全。教育公共服務能力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二是“建一流學校”,形成高質量學校資源配置體系。教育資源布局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高位契合,教育設備設施全部達到教育現代化標準。人大附中石景山學校、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十一學校石景山學校、景山學校遠洋分校等引進名校和區級優質學校在學區和集團內均衡分布,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權持續擴大。學校依法治校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形成現代學校制度。數字教育深入推進,智慧校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學校教育教學環境更加綠色、安全,全區中小學100%達到綠色學校創建要求,平安校園達標率保持100%。融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美麗校園為一體,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人民群眾對區域教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
三是“帶一流隊伍”,完善高質量干部教師隊伍建設體系。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顯著提升,建立現代化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和專業化培養培訓體系,建成一支政治可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新時代教師隊伍和一支引領教育教學前沿改革的研修隊伍。幼兒園、中小學校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專任教師達到23.5%,培養引進數十名在全市全國有影響力的名校長名教師、100名左右教育拔尖人才、1000名左右優秀教師,正高級、特級、市級骨干、學科帶頭人等名師資源實現八大教育集團全面覆蓋,區級骨干教師實現所有學校100%覆蓋。形成名校、名校長、名師相互映襯、相互促進的良性教育發展生態。
四是“育一流人才”,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扎根中國、國際視野、面向未來、立足區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育人模式深入推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協調、緊密合作,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學生品德修養、綜合素質、運動技能、審美情趣、勞動實踐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優良率超過70%,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區域育人質量位于北京市先進區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