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成

事 件
6月23日起,各地高考陸續放榜,但今年和往年比較明顯的區別是,明目張膽炒作高考狀元的現象看不見了,很多地方開始玩弄文字技巧、變著法子宣傳。
評析
關于禁止炒作高考狀元,國家有關部門曾經三令五申,然而由于監管和處罰跟不上,導致收效甚微,在培訓機構和媒體等推波助瀾之下,每年一到中高考放榜季,狀元和升學率炒作蔚然成為教育領域一大景觀。
高考狀元炒作屢禁不止,一方面會加劇人們對應試教育的過分追求,催生更多的“虎爸虎媽”,綁架正常的學校教育;另一方面會讓一些名校更加高高在上,破壞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不制止這種現象,片面追求升學率會越來越嚴重,“劇場效應”會越來越普遍,“教育內卷”會越來越突出。
今年,國家從中央到地方開始打出“治理培訓亂象”“雙減”等系列組合拳。在這一背景下,教育部的有關禁令更加明確具體:列明禁止有關媒體、培訓機構、中學和個人,拿“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復讀生”等進行炒作;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的省份為了防止炒作“高考狀元”,已不再公布分別排在前20至50名的考生成績。
重拳之下,震懾力已顯,狀元宣傳至少不敢再明目張膽。至于玩弄文字技巧,變著法子宣傳的現象,仍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通過建章立制,從根本上加以杜絕。
狀元炒作之所以屢禁不止:一是主政一方的官員政績觀的需要,這是最主要的炒作動因;二是培訓機構和學校的吸金需要,他們通過狀元炒作進行饑餓營銷與煽風點火,讓更多的人掏錢;三是媒體的推波助瀾的宣傳需要,通過炒作高考狀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因此,要從“根”上消除狀元炒作現象,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監管和懲處力度。一要嚴查公開學生考試成績排名和宣傳考試成績的學校和機構,包括媒體,嚴格學生的成績管理。二是要通過制度建設,根除狀元炒作的土壤。比如,高考報名采取社區制,剝離學生成績與學校的關系;再如,擴大大學招生的自主權,大學招生不唯“分數”等,以此降低高考狀元的附加價值。
如果說高考狀元炒作是其表,那么,“掐尖”“搶生源”“唯分數”“唯成績”的辦學觀、績效觀就是其里。根除高考狀元炒作需要標本兼治,嚴加監管和制度建設同時發力,盡好履職擔當之責,用新發展理念來引領教育回歸,還教育一方凈土,踏踏實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欄目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