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楠
學校通過創新育人途徑,從文化傳承、項目學習、自主管理等方面開展實踐探索,引導學生融入社會、生活,學會處理自己與他人、與集體、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具備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公民的良好素養。
1.注入文化基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課程一體化構建”的研究,增強文化自信;以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和課堂實踐能力為重點,建設具有文化素養的專業化教師隊伍;以構建融入傳統文化的“六小”公民課程體系為基礎,實現學科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對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學校通過課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在基礎課程中,探索“文化+課堂”的學習模式,注入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在拓展課程中,開設傳統文化類課程,拓寬傳統文化課程的廣度;在綜合課程中,開展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指引行動。
2.拓寬課堂邊界,培養問題解決意識
學校開展以問題探究為核心的“無邊界課堂”的實踐探索。
教師們設計出一個個有特色的跨學科、跨學時、跨區域的學習項目:有的打破學科邊界,設計了“中華老字號”;有的延伸學科,設計了“螳螂捕蟬”課程新編;有的從生活中發現主題,設計了“感冒真的沒事嗎”;有的根據實際需求,設計了“繪制校園地圖”……通過“無邊界課堂”項目的實踐研究,教師們嘗試打破學科壁壘,突破學科本位思想的困境,把學科轉化為工具或者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
3.營造教育場,養成良好文明素養
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各種教育場,它們以各種形式釋放著教育能量,影響著學生。例如,學校公共區域是學生公民素養形成、發展的小社會,學校以公共區域管理為切入點,嘗試發揮公共區域空間的教育力量,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提升學生的公共秩序與社會公德意識。
學校開展“禮儀花開 馨香滿園——爭做文明有禮的小公民”的年級評比活動,通過標準引導、評價、反饋等營造教育場,發揮價值認同的牽引力,將個體融入到集體中,引領學生實現個體與集體的同頻共振。
標準制定注重引導,年級任課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達成共識,形成了年級共同的價值追求;評價尊重規律,學校把年級學生人數的85%能達到的行為定為合格線,對其余15%的學生,則尊重他們在行為養成階段易反復的客觀現實,給他們不斷調整行為的成長空間;反饋凝聚合力,學校將學生個人的行為習慣與年級的榮譽融為一體,增強學生的規則、自律意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