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鑫
自卑感是指個體因體驗到自己的缺點、無能或低劣而產生的不如別人的消極心態(tài),對人格發(fā)展具有雙重影響。適度的自卑感可產生成就需要,轉為奮發(fā)向上的動力;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發(fā)展,使人脫離現實社會,造成生活適應困難,阻礙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初中階段正是學生的青春發(fā)育期,身心發(fā)生急劇變化,學生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在學習生活中,若他們不斷受到外界的冷遇,體驗失敗,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教育者要幫助學生擺脫自卑。
1.挖掘潛能,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學生都有一種或多種優(yōu)勢智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找到他們的優(yōu)勢智能。同時,要幫助學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正視自己的不足,告訴學生“人無完人”的道理,引導學生接納自己的缺點,并想辦法克服。例如,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或團體成長小組的形式與學生一起探討自我評價的方法,利用活動體驗讓學生們交流“自己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通過兩者對比,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
2.強化動機,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歸因
個體歸因是個體對自身行為結果的原因進行認識和推斷。長期的消極歸因,尤其是對失敗的消極歸因,可能會對學生的自卑情緒起到潛移默化的固化作用。如果一個學生認為自己的失敗并不是能力等不可改變的因素所致,而僅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力,即便他也會表現出暫時的消極悲觀,卻仍有可能具有通過努力來改變不利現狀的意愿,進而扭轉悲觀心態(tài)。所以,當學生體驗到失敗時,引導可控歸因的意義尤其重要。矯正學生消極歸因風格,使其學會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積極歸因,以積極的視角看待失敗和成功。
3.搭建平臺,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能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就能避免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提高學習自信心。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為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和展示平臺,給予他們獨立思考、探索的機會,并對其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及時、適當地予以肯定和鼓勵,使其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當然,也要引導學生坦然面對失敗,將失敗看作是成功的前奏,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將一次次的失敗轉化為不斷邁向成功的階梯。最終,化消極為積極,變沮喪為自信。
4.關注同伴交往,引導學生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的發(fā)展,人際交往對象的重點開始向同齡伙伴轉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漸由家長、教師偏向關系密切的朋友。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鼓勵其多與同伴交往,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使其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尊重和認同,增加對同伴的理解,加強感情及與同伴交往的信心,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教育者要細心觀察自卑學生的社交情況,必要時可以利用談心談話的方式對學生的同伴交往進行指導。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