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凌
在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基于學生的“學”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地理綜合思維和學科能力。下面,我以“鋒與天氣”為例,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1.設計古詩詞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古詩詞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描寫天氣的詩句,在這些詩句中常常蘊藏著豐富的氣象學知識。比如,“黃梅時節家家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等。通過古詩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天氣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引入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常見天氣系統。
2.構建地理模型,培養地理思維
地理模型是地理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一種研究方法。高中地理課堂中使用的模型雖然與地理科學研究中的模型不同,但同樣反映了地理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提煉、歸納,抽象出本質,將復雜的地理原理、規律、過程簡化,指導學生構建地理模型。
在“鋒與天氣”授課中,我通過動態展示、講解、繪制鋒面系統模型等環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鋒的相關概念、鋒的類型以及不同鋒面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現象的變化,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地理原理、規律、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形成科學的地理思維方法。
3.捕捉課堂問題,完善認知結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并利用即時生成的問題,將其變成新的教學資源,轉化成課堂教學的新亮點。例如,有一組學生想用一個模型同時展示冷暖鋒,在展示過程中不斷地調換模型方向。此時我意識到,該組學生在課前的自學和探討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理解冷暖鋒的概念。我抓住這一課堂生成問題,問:“冷暖鋒的本質區別是它們的位置不同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通過教師的糾錯、示范和學生的觀察、模仿,培養學生的地理時空觀念,使學生對地理知識、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4.運用地理知識,解釋地理現象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將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引入課堂,探究其形成、發展的地理原因,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了鋒面系統的相關知識后,我播放“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片段,引導學生用理論聯系實際,探究我國不同地區的天氣變化過程,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從情境創設、模型制作、問題探討、圖表繪制、實際天氣現象分析等幾個層面,關注學生的“學”,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學科關鍵能力及核心素養。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新課改背景下教研員培訓課程開發研究”(課題編號:CFDB2020165)研究成果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