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奉 胡婷婷 丁海麗

摘 要:文章結合國內電力行業發展基本情況,首先闡述了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補算的基礎原理,其次著重從互感器單側側斷相調節、電流和電壓端互感法等方面,研究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計算策略,以達到明細技術實施要點,促進國內電力行業全面革新和優化的目的。
關鍵詞:電能計量裝置;電量計算方法;故障應對
1 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補算原理
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補算,是指在當前區域電力應用和開發的基礎上開展的電能計量開發形式。通過電量的調節與補償,不僅能夠提升電力資源傳輸的穩定性,還能夠將電能計量的功率調節到最優,輔助核心電路完成電流傳導。
結合國內電力開發和分析的具體情況來說,該程序主要是以三相三線兩元件的補電裝置為主[1]。即,三相電壓、電流,之所以能夠保持平穩傳輸,主要是線路中的感性負載向量強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電流補償計算后的功率強度為P=P1+P2。其中“P1”表示核心線路部分的功率大小,“P2”表示補償電路部分的功率大小。同時,三相線路中各個組成線路,主要是通過智能表調節法展開的對應調節。故而,各個方面的三相線路方面的對應調節和管理,更注重如何在線路整體對應調節的狀態下,保障電能局部傳導和應用情況的全面化評估。
2 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計算方法
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計算方法分析要點包括以下幾點。
2.1 互感器單側側斷相調節法
線路中電流正常傳導和交互過程中,由于電流傳輸強度超出互感器的壓力,就容易出現局部短路、單相失壓等問題[2]。若單純通過局部線路二次回路處理的方法解決問題,可對電壓表的局部失衡情況給予調節。但若線路中電壓處于高強度干擾的狀態,局部調節已經無法徹底解決電能計量層面的阻礙了。針對此類問題,想要實現線路中的電流正常運轉與調節工作的實施,需要采取互感器單側側斷相的方法解決問題。
假定某段電路中存在互感斷相問題,且此時電壓表處于失壓的狀態,采用互感器局部測量時,表明電能計量表計量數值相同。若運用電壓向量的變化結構進行分析,測定主干線路之外并無輔助電壓。此時我們可以初步判定,在主干線路部分,存在局部線路次操作不平穩的情況,從而導致線路傳輸產生故障。采取追補電量計量法,對電能計量情況進行分析過程中,首先要確定主干線路部分的互感斷相部分電流情況,確定最大值后,再通過電路中局部互感傳導實際需要,在同方向上給予后補電量的調節。
電路互感斷電流結構的調節和互動,主要是依據互感器中電流向量的調節情況展開的電能計量后續調節方式,電路互感斷電流各個部分的干擾因素均考慮在內,最終創建實現了電路互感穩定性調節和電能計量補充的狀態。
2.2 電流和電壓端互感調整法
從當前電流傳輸體系對應調節和綜合梳理結構而言,由于日常工作中的疏忽,很容易出現電能表、電壓表以及電流互感器銜接方向相反的狀況。此時,線路接通后,就會出現電能表電表端組合銜接不合理,電流表相關相位數據錯位,甚至是數據反饋角度出現大規模變化的情況(見圖1)[3]。
圖中I向量表示銜接錯位所產生的阻礙性,此時不僅電流的傳輸層面存在著電流傳導趨向缺失,還對在電流傳導角度上出現嚴重的偏離狀態。針對此類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先將銜接錯誤的線路重新進行調整,當調整后的電流傳輸向量變化處于U的狀態時,表示電流結構處于正向傳導的狀態。此時,再將各個部分的電流調節至穩定傳輸的狀況即可。同時,對比反向電流的變化情況,調整后電能計量補償電流上,電流傳輸的角度也將出現同向調節的態勢。
當電流部分產生了問題,電能計量調節和操作是最便捷,也是相對有效的資源補償方法。
2.3 記錄電量調節補償法
依據當前電力傳輸和調節的設計需求,按照公式Δw=(k-1)w1,可對電路局部出現損耗的狀態下進行信息記錄。但隨著城市電力資源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傳統的按照電力線路故障情況,進行電流資源綜合調節的方式,并不能迎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而技術的實踐需要更趨向生活化的態勢轉變。此時,就需要采用用電記錄電量補償法進行對應調整。
以當前智能化電力傳輸結構的基本需要,技術人員所給予的記錄電量調節補償法尋求問題解決方式,一般是按照追補電量=相失壓/失流電量*(更正系數-1)*比率進行計算。即,在線路集中、穩定供電的情況下,電能表能夠在1周或者2周狀態下,自主記錄和保持基本的信息傳輸記錄。我們可以依據結構電能計量的具體情況,適當地進行電流、電壓以及電壓等方面的相應調節,最終達到追補電量記錄和核算的目的。
依據電力傳輸和交互的基本情況,實行電量補償調節法,對非正常狀態下電流傳輸的耗電情況進行記錄,需要結合電力傳輸實際狀態,不斷進行電流調整和對應剖析。
2.4 母線電流平衡法
母線電流平衡法是通過電能計量信息平衡應用的方式,實現各個部分電流和電壓之間的計量分析,以適應當前電能計量工作的具體需要。母線電流部分的平衡與調節,能夠在電能計量局部調整的情況下,實現局部電流狀況的調整與計量分析。故而,當電能計量設備出現故障時,補償調節裝置也將實現依據電流結構調整和運作的態勢,進行單個電能表故障、抑或者是全站失壓問題的處理。前者是將單個故障的電能計量設備“局部排除”,滿足當前環境建設的具體需求,后者則是通過母線失壓狀態下電流調節與控制的基本情況,計算電表失壓環境下變壓器的電量補償電量之和,再對電能的傳輸情況進行分析。如果將電流傳輸看作是電壓故障調節與控制的一種方法,則變壓器區域的電量損耗主要是通過母線下多個子線平均數進行電能計量測定。同樣,如果此時設備處于全站失壓狀態,通常需要其他領域的測定完成后,再進行電表狀態的評估。
依據電力傳輸線路的基本情況不同,則電能計量故障發生后的補償性分析與計算的母線核算條件上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技術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地進行電能計量的補償計算。
2.5 綜合誤差核算法
依據當代電力傳輸和溝通的實際需要,在實現電能劑量補償分析過程中,將電能表、電流表、電壓互感器以及二次壓降等方面可能產生故障的情況進行梳理。綜合誤差法就是將線路傳導過程中的多個變量因素都歸結到一起,并為其限定數據核算的范圍,當線路傳輸部分的相關數據在規定范圍內,說明此時電能計量結構能夠按照相對合理的方式進行電能計量。如果此時電力傳輸的穩定性不足,就經常出現局域電力傳導不在安全控制范圍之內。比如,實際負荷誤差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Δw=Kw/1+K1,二次回路壓降部分的計算公式為Δw=W(y2-y1)/(1+y2)。
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計算方法,能夠依據電能裝置操控的基本情況進行電能計量。同時,綜合誤差核算法,還可以依據智能識別電能裝置實際運作穩定狀態,主動進行追補電量的計算與分析。
3 結語
綜上所述,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計算方法分析,是電力資源傳輸方式應用中革新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互感器單側側斷相、電流和電壓端互感調整法、記錄電量調節補償法、線電流平衡法、綜合誤差核算法等方面,分析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計算方式。因此,文章研究結果,為國內電力資源供應與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尹東陽,黃紅橋,李愷,等.基于云端的電能計量裝置故障排查系統設計與實現[J].湖南電力,2020(4):77-80,86.
[2]黃紅橋,楊茂濤,王海元,等.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的計算方法[J].中國計量,2017(5):118-120.
[3]彭正立.電能計量裝置故障后追補電量的計算方法探究[J].通訊世界,2016(21):109-110.
(編輯 王永超)